第40章 大事情4

A+A-

    “若不严惩凶,如何维护朝廷法度。”

    骇然听闻。

    言官直接以骇然听闻来形容这一次的事情。其实这些言官,不管是督察院的监察御史,还是六科的给事中,他们很多都会派下去,巡视、监视地方。他们巡视、监视地方的时候,权力是不的。毕竟是中央派下来监督地方的钦差,可以调阅地方很多资料,包括很多案子。那个时候他们见过的各种案子多了去了。里面甚至有很多让人都想象不到的惨案,出来会让人毛骨悚然的案子。和这些案子相比,这一次的案子其实简单明了。就是一个简单的械斗,或者是权贵欺压百姓的案子。

    但他的确是骇人听闻,言官并没有夸张。

    因为这是发生在京城的案子。京城虽然也有械斗,但何时发生过如此严重的械斗,死伤如此惨重的械斗。如果不是这一次的案子,谁能够想到京城也会发生此等械斗。

    不仅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了建昌侯张延龄的庄子上。

    死伤六十来人的大案子。

    放在边境地区,这样的死伤案子,都不是事情,更何况是首善之地发生这样的案子。

    “皇上,此事一定要严查。不管是涉及到谁,都要严查。”

    “建昌侯侵占民田,现如今犯下如此大案,应交给督察院羁押。”

    “臣附议。”

    言官的战斗力还是很强。

    或者碰到这样的案子,言官的战斗力是格外的强悍。

    上来先是此案骇人听闻,给这个案子定性。然后矛头直指建昌侯张延龄,要求朱厚熜答应督察院介入此事。顺天府处理这个事情,那么这个事情就止步于械斗,顶多就是处理械斗的双方。顺天府办理案子的风格,这些言官比谁都清楚。顺天府是秉承着谁也不得罪的态度,会大事化事化无。可是一旦督察院介入此事,那么这个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督察院介入的案子,都不会是普通的械斗。

    督察院要是介入此事,那么调查的对象就会变成建昌侯张延龄,会是一次调查权贵的案子。

    “顺天府尹,可有收获。”

    听完这些言官的弹劾之后,朱厚熜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

    而是问了顺天府尹童瑞。

    廷议所有人的目光都来到了童瑞身上,让童瑞是压力很大。童瑞感觉自己左右为难。如果自己这个案子和张延龄没关系,那么那些言官就会把矛头指向自己,会自己庇护张延龄,会顺天府尹童瑞畏惧权贵。一旦有了这样的名声,自己以后在官场上怎么混。这些朝臣都会排斥自己。

    特别是那些言官,估计就天天盯着自己。也就是自己的官场之路就彻底结束了。

    但自己要是此案是张延龄做的呢?

    那就是直接得罪了张太后。张太后那可是战斗力爆表的人物,明孝宗、明武宗的时候,多少人弹劾了张家兄弟。结果都被张太后打击。

    别看张太后是后宫之人,但明孝宗和明武宗时期,张太后可是动不动就会训斥朝臣。明孝宗的后宫就这么一个女人,又是明武宗的亲母,哪一个朝臣能得罪她。

    很多弹劾过张家兄弟的言官,都因为张太后的原因,只能是离开京城,去地方当官。

    现在虽然换了皇帝,但朱厚熜毕竟是晚辈。而且是宗入大宗,未来还要拜这位张太后为“嫡母”。这样的情况之下,童瑞可不敢得罪张太后。

    所以让他非常为难。

    好在童瑞在顺天府尹的位置上好些年时间,处理这种为难的案子很多。因此虽然很是为难,但童瑞还是上前道:“皇上,臣已经连夜审讯。建昌侯府的外管事承认,是建昌侯派他们过去的。不过建昌侯只是命令他们驱逐在庄子上闹事之人。不过后面情况混乱,建昌侯府的外管事表示,是他们先受到了攻击,所以他们才会反击。”

    童瑞直接模糊了案子。

    既不张延龄涉案,也不张延龄不涉案。反正就是模棱两可,你怎么理解都可以。

    “好一个避重就轻的答案。”

    吏科都给事中张九叙,这个杨廷和最喜欢的六科干将,立马站了出来。

    嘲讽了童瑞。

    太圆滑,完全没有中心。巧妙地避开了最核心的矛盾。

    “此案结果大家都很清楚,死伤六十多人,建昌侯府仅仅只有几个受伤之人,而且没有一个是重伤。而另外一方却是死伤惨重,不那些死去的人,受伤的人当中一大半都是重伤,能不能挺过去都是问题。这么明显的事情,建昌侯府的外管事还在颠倒黑白,自己才是无辜之人。且他还在避开建昌侯的责任,表示建昌侯完全不知道这个事情。臣实在是不敢置信,没有建昌侯的命令,他一个外管事可以带领建昌侯府那么多下人,可以做这么耸人听闻的事情。臣认为此案应该交给督察院,为了查清此案,为了防止建昌侯和其他人串供,臣建议督察院应该羁押建昌侯,且应该单独羁押,不让任何人接触。”

    开什么玩笑。

    张延龄的外管事,他是想要一个人扛这么大的罪名?还是想要把罪名推到对方身上?这么大的事情,你一个外管事就想扛下来?

    杨廷和站在最前面。

    微微露出笑容。

    很难得。

    不过这个笑容,迅速的隐去,又是恢复了平时那种淡然的表情。朱厚熜都看出了这里面有问题,杨廷和这样的老狐狸就更不用了。

    那些庄子原来的主人为什么去了建昌侯府的庄子?他们哪里来的胆子跟建昌侯要回土地?双方怎么出现的冲突?怎么就打起来了?甚至还出现了如此的伤亡?如果只是简单的冲突,是不可能发生如此规模的械斗,更不可能出现如此血腥的械斗。建昌侯府的下人又不是军队,怎么可能就打死了这么多人?这个背后如果没有一点故事,杨廷和绝不相信。

    但有故事又如何?

    谁挑起的事情又如何?杨廷和对于里面的真相没有丝毫的兴趣。

    想要用张家来挑事情?杨廷和心中冷笑,这些人哪里知道自己胸中抱负。张家算什么,背后有一个张太后又能如何?敢跳出来,就直接把他们摁下去。甚至在杨廷和看来这是一个好事情,有张家做靶子,杨廷和要给所有人看看什么是杀鸡骇猴。因此杨廷和很是隐晦的点了点头。

    “皇上,此案朝野关注,绝对不能轻松放过。建昌侯府外管事既然已经表态,他们是建昌侯派出去的。那么建昌侯张延龄就涉案,证据确凿,无可辩驳。督察院应该立马派人传唤建昌侯,若建昌侯真的涉案,那么就应该把他羁押在督察院,查清此案。”

    “臣附议。”

    “臣附议。”

    有了杨廷和的示意,除了言官之外,开始有一些朝臣也支持言官的意见。

    那就是传唤张延龄。

    如果张延龄真的涉案,就把他羁押在督察院。把一个有爵位的勋戚羁押在督察院,这可不是事情。但随着这些朝臣的表态,大家的态度是越来越一致。

    “皇上,臣也认为此案应该严查。毕竟此案发生在京城,影响太坏,朝野关注。若不能严查此案,朝廷法度何在?朝廷威严何在?朝廷如何信服天下?只有严查此案,才能让天下信服。”

    刑部尚书赵鉴开口。

    这是廷议开始之后,最重量级的人物。

    作为刑部尚书,在这样的问题上话语权还是很重的。赵鉴一开口,督察院左都御史石珤也站出来道:“皇上,臣赞同赵尚书的看法。此案已成朝野关注的案子,若不查明,会影响朝廷声望,会影响天下臣民对于朝廷的期望。臣请皇上答应,督察院接此案,传唤建昌侯。若有需要,羁押建昌侯。”

    “臣附议。”

    大理寺卿李昆紧接着支持赵鉴和石珤。

    三法司都做了表态。

    而且三法司的意见趋于一致,都是要求督察院接此案,传唤建昌侯。只要督察院传唤建昌侯,建昌侯来到督察院,那么必然会把他羁押起来。涉案不涉案,督察院都不会放过建昌侯。

    朱厚熜看了杨廷和,问道:“内阁是什么想法?”

    “皇上,内阁支持严查此案。此案归根结底因土地纷争而来,若不能严查此案,庄田清查如何进行。臣请皇上下旨,此案交给督察院严查,建昌侯应该自己到督察院接受审讯。若有必要,督察院可羁押建昌侯。”

    杨廷和亲自出来表态。

    一场械斗,死伤几十人,杨廷和并不关注。不要死伤几十人,就是死伤几百人,杨廷和也不会太关注。大明朝一万万人口,死几十个、几百个又算得了什么。和真正的朝廷大事相比,这都是事情。杨廷和更关注的是,正在推进的庄田清查。如何利用这次的事情,加快推进庄田清查,这才是杨廷和要求严查的目的。

    朱厚熜明白,杨廷和平时不会随便表态,都是内阁其他阁臣话。但杨廷和只要开口,那么就是表明,这是杨廷和非常重视。只有这样的时候,杨廷和才会亲自开口。

    朱厚熜看到参加廷议的大臣,都要求朱厚熜严查此案,羁押张延龄,心中是很高兴的。不过有张太后在,朱厚熜又不能做的太过分。

    而且此次张延龄犯案,也是可以打击张太后的一次好会。

    因此朱厚熜道:“此案交给督察院。至于建昌侯,就不必羁押。但若有需要的时候,可传唤建昌侯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