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轩然大波2
“皇上,‘皇明祖训’有言:皇后不得干预外政,宫闱当谨内外。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后宫宦官不得干政,此乃太祖高皇帝所立祖训,大明朝所有人都要听命,太后也不例外。”
吏科都给事中张九叙站出来,直接硬怼张太后的懿旨。
开什么玩笑。
中国历史上多少朝代都因为后宫干政出现大问题。正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从朱元璋开国开始,明朝近三百年当中对于后宫干政是非常敏感。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就开始给大明朝立下规矩,从皇帝开始往下亲王,他们的妻子都是良家子,都要从民间选择,而不是从勋贵或者是大家族当中选择。这是为了彻底断绝后宫干政的苗子。
因此明朝后宫那些妃子,娘家都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在朝廷都没有实力。
所以明朝的后宫想干政也没有实力。
只不过张太后的情况有些特殊,在整个大明朝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明孝宗后宫唯一的女人,又是明武宗的亲母,所以地位特殊。不管是明孝宗还是明武宗之前一直让她,而且很多问题都愿意听张太后的话。结果是造成了张太后无所顾忌,造成了张家兄弟在外面横行无忌。
但这个都是张太后受宠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张太后那个时候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通过明孝宗完成。这个虽然被人诟病,但也算不上是太严重的后宫干政,顶多算是吹枕边风。等到明武宗时期,张太后就是明武宗的亲母,地位更加遵从。虽然明武宗和张太后之间有矛盾,但明武宗也没有让自己老娘没脸。所以张太后这几十年可以是呼风唤雨。
可是张太后你不管如何,都不应该把伸到前朝。你在宫中怎么折腾,那都是你的事情。但朝廷的事情,和太后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太后唯一能够干涉朝廷的时,就是皇帝驾崩,或者皇帝出现问题无法行使权力的时候,太后可以短暂的出来管理一下事情。那些都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只是一些特例而已。
但现在显然不是这个时候。
皇帝亲自召开廷议,讨论国家大事。可是在廷议上,张太后竟然发出懿旨,还要直接干涉朝廷的事情。因此言官立马就站了出来。
特别是张九叙。
吏科都给事中,在六科已经很多年时间。岂能看着张太后破坏规矩,因此立马严厉批评张太后,甚至搬出了朱元璋的“皇明祖训”。
“此等懿旨,应该驳回。”
监察御史方凤回答更是干脆。
方凤此人是铁面御史,因此在朝中得罪人无数,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方凤这个人。方凤根本不管对方是谁,该弹劾就弹劾,皇帝也不例外。朱厚熜登基之后,方凤光是批评朱厚熜的奏折就有五次之多,都是批评朱厚熜没有解决正德朝留下来的权阉。连皇帝都这样批评,更不用其他大臣。目前在内阁的这些大佬人物,有一半都被方凤弹劾过。
杨廷和也不例外。
上一次杨廷和闭门谢客的时候,方凤的态度是最激烈的。猛烈抨击杨廷和欺天子年幼,逼迫天子,甚至认为杨廷和此等行为是权臣行为。
当然方凤并不是想要谄媚朱厚熜,或者是和杨廷和是死对头。方凤其实一直是支持杨廷和“新政”的言官主力干将之一。可是一事归一事,方凤绝对不会因为支持你的政策,就彻底倒向你这边。相反方凤都是以事论事,非常有铁面御史的风范。
这就是方凤。
现在他也是非常恼怒。明明在召开廷议,太后竟然敢下懿旨。当年明孝宗宠爱张太后的时候,张太后对于弹劾张家兄弟的言官是不假辞色。可是现在已经是嘉靖朝,张太后竟然还敢如此嚣张。
而且现在的问题张太后不仅仅是嚣张的问题,而且是完全不把大明朝的规矩放在眼里。一个深居后宫的太后,懂什么治国,赶在廷议上指画脚。
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忍。
“皇上,太后懿旨,应该驳回。我朝廷议,除了特殊时期,还没有太后懿旨干涉的情况。此乃违背祖制行为,必须要驳回。”
负责礼部事物的礼部左侍郎王瓒也攒出来开口。
皇明祖训。
这是朱元璋历经好多年才制定的,要求朱家徒子徒孙要听从的东西。这就是大明朝最高的礼仪,没有人可以违背。后宫干政,第一个违反的就是皇明祖训。
是礼部负责的事情。
这样明晃晃的违背祖制,王瓒岂能看着不敢。因此立马上前表达自己的看法,此等懿旨,应该直接驳回。
“臣附议。”
督察院左都御史石珤上前一步。
用洪亮的声音,附和王瓒。石珤想的更多,因为他是督察院左都御史。如果这一次的事情不能解决,那么以后督察院还有什么脸面处理京城那些权贵的案子。
难道太后的懿旨,现在都可以指挥督察院?
若督察院听从太后的懿旨,到时候天下臣民不知道该怎么评论督察院,怎么评论督察院一把左都御史石珤。不定会把石珤直接钉在大明朝的耻辱柱上。
“建昌侯案乃是朝野关注的大案,岂能由太后懿旨,就结束调查。若此例一开,后宫干政就成事实,此乃亡国之道。臣身为督察院左都御史,太后懿旨,绝不敢接受。督察院乃朝廷构,非太后私人构,岂能奉行太后懿旨行事。臣请求皇上,应驳回太后懿旨,且应该重重惩处太后身边佞臣。”
如果不是太后,而只是皇帝的妃子,石珤甚至会要求废了这个妃子。或者就算不是妃子,而是皇帝的皇后,石珤都会要求皇帝训诫皇后。
后宫干政,这可是大事情。
是绝对不能逾越的红线。
但正因为是太后,是目前大明朝最尊贵的女子,所以石珤才没有涉及到太后,要求惩戒太后。而是要求皇帝,惩处太后身边的人。太后下这种懿旨,简直是不能接受。既然无法处罚太后,那就处罚太后身边的人。这是对于一些身份贵重之人,常常使用的招数。
“石宪臣(石珤),太后只是一时着急,不至于惩处太后身边的人。朕登基不久,岂能惩处寿安宫的人。若朕处罚寿安宫的人,朕就失了孝道,以后如何面对天下臣民。”
朱厚熜摇头。
虽然心里已经是乐开了花,但表面上却是装的很为难的样子。甚至表示为了孝道,自己都不应该惩处太后身边的人。现在离兴献王孝期结束,还剩下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只要时间一到,内阁必然是要求朱厚熜宗祧,要求朱厚熜过继到明孝宗名下。到时候张太后就是正儿八经的朱厚熜嫡母,朱厚熜要叫太后为“母后”。
但朱厚熜不愿意。
不过只要朱厚熜不愿意,那么就会出现历史上大礼仪之争。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朱厚熜要么叫张太后“母后”,封她为“圣母皇太后”。要么就不认张太后为“母后”,那就是拒绝过继到明孝宗名下,这样肯定会和朝臣发生冲突,发生大礼仪之争。所谓的大礼仪之争,嘉靖皇帝的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维护皇统,维护儒家礼仪的杨廷和他们,一方面则是来自宫中的张太后。
因为大礼仪之争,争得就是名分的问题。
若没有大礼仪之争,朱厚熜就是张太后的儿子。一个“孝”字,就可以压得朱厚熜束束脚。因为张太后就成为了母亲,在讲究“孝”的大明朝,你如何忤逆母亲。以孝治国,一个皇帝一旦失了孝道,那么皇帝身为九五之尊也会是举步艰难。可是一旦掀起大礼仪之争,那么张太后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因为大礼仪之争,朱厚熜要封张太后为“伯母皇太后”,这个和“圣母皇太后”的含金量差了一大截。所以历史上嘉靖皇帝的大礼仪之争,张太后这边给的压力也很大。
历史上只能,张太后太蠢。大礼仪之争的时候,若张太后和杨廷和两个人同声同气,绝对不可能让嘉靖皇帝胜利的那么快。甚至有可能直接逼得嘉靖皇帝短时间之内放弃大礼仪之争。
可惜张太后根本没有政治眼光,只让杨廷和一个人冲锋,自己却优柔寡断。最终的结果是嘉靖皇帝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时间。
所以朱厚熜在杨廷和和张太后当中要先处理一个,减轻自己的压力。
杨廷和是老狐狸,在政坛摸爬滚打四十年时间,抓住尾巴不容易。而且现阶段的朝政还离不开杨廷和,朱厚熜还指望杨廷和的“新政”给自己带来一些喘息的时间。所以朱厚熜先要处理的就是张太后。人蠢又站在高位,那么只能是成为被人利用的靶子。
“后宫干政,自古以来都是乱国之始。若任由后宫干政,则国将不国。此等苗头定要斩断,才能够维护朝政正常运转。请皇上下旨,诛杀太后身边佞臣,维护朝廷法纪。”
彭泽六十二岁。
但身板很硬,笔直的站在那里。
本来面奏皇帝,都是有固定礼仪。若是御前失礼,那也不是罪名。皇帝平时靠着这种礼仪,保持自己的权威。但彭泽此人站在前面,虽然也是微微躬身,但和普通的文臣就是不一样。
声音也是非常洪亮,态度也是非常坚定。
彭泽家教甚严,彭泽老爹对待彭泽很严格。彭泽中了进士当官之后,他的女儿要出阁,他就购置漆器数十件,派员送到老家。没想到彭泽老爹看到这个东西之后勃然大怒,把这些东西全都烧成灰。接着徒步从兰州来到彭泽当官的徽州,彭泽惊惶出街迎接,目示随员代背其父行装。彭泽老爹怒斥:我能将行装背数千里,你不能背数步吗?等到进入衙内,彭泽跪叩请安,彭泽老爹二话不,提棍就打,打的彭泽皮开肉绽。等打完彭泽之后,彭泽老爹没有留下来,直接就是背着行装昂首西归。
彭泽老爹这种严格,也造就了彭泽刚硬的性格。
虽然彭泽也是督察院左都御史,但这只是兼任的。彭泽目前主要工作就是清查庄田。不过彭泽虽然不管督察院的事情,但后宫干政这种事情,彭泽怎么都要开口。
而且支持石珤。
杀。
一定要给张太后一个警告,要不然以后张太后不知道还要做什么事情。现在的张太后地位太高,如果这一次朝臣退一步,那么接下来谁能制衡。
张太后要是野心越来越大,或者越来越喜欢干涉朝政,那就是大明朝最大的危。
“臣请皇上诛杀太后身边佞臣。”
同样挂着督察院左都御史的铁面御史林俊开口。
不管大家在政治上有什么不同,但对待外戚上,大家都是异口同声。大明朝不允许外戚做大,不允许后宫干政,这是铁律。因此他们三个人作为督察院左都御史,都是一样的要求。
诛杀太后身边的人。
算是给张太后一个重重的警告。告诉张太后,好好当你的太后,朝政的事情不允许太后干涉。
“杨阁老,你看这”
看到石珤和彭泽都是要求诛杀太后身边的人,朱厚熜立马问了杨廷和。
诛杀太后的人,朱厚熜作为新皇,而且作为藩王入继的新皇,是绝对不会轻易下令的。别看现在这些人义愤填膺,如果朱厚熜真的轻易接受大家的意见,下令处死太后身边的人,朱厚熜立马就会被人围攻。不知道多少读书人会骂朱厚熜忘恩负义,朱厚熜不懂“孝道”。
这就是人类的想法。
他们可能一起声讨某一个坏蛋,但当那个坏蛋被欺负狠了,这些人又会觉得这个坏蛋可怜。如果有人报复这个坏蛋,那么那些人反而会指责报复的人,认为他太残忍。这就是人类社会一种非常荒诞可笑的现象。
现在大家声讨太后,但如果朱厚熜也跟着声讨太后,他们反过来就会批评朱厚熜不厚道。
因此这种事情朱厚熜是绝对不会冲锋陷阵的,要找个人出来,让其他人背锅。
杨廷和看到现在群起围攻,心中叹了口气。杨廷和其实很高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对于清查庄田看起来不利,毕竟牵涉了张太后的娘家。但要是处理好了,也是一个好事情。因为杨廷和如果处理了张延龄,那么其他哪一个权贵敢对抗庄田清查。连张太后的弟弟都处理,其他权贵谁能够抵挡得住。但杨廷和的想法是,对于张延龄的判决还是不能太重。毕竟还要给太后面子。
只要压倒张延龄,让张延龄彻底低头,那么这个事情就已经很圆满。
只是杨廷和没有想到,宫中的张太后这个女人竟然如此没有脑子,竟然如此的蠢笨。在廷议的时候竟然给朝臣下懿旨,这一下直接捅了马蜂窝。
本来一些看在张太后面子上,不想把事情做的太绝的朝臣,现在都红了眼睛。你一个太后怎么敢下懿旨,怎么敢在廷议的时候下懿旨,干涉廷议的内容。
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群起而攻,要不是看在这是太后。如果是皇帝的皇后,那么这些人还真敢弹劾皇后,甚至要求皇帝废除这样不懂规矩的皇后。现在只是要求诛杀太后身边的人,已经是相当克制。
杨廷和站前一步,道:“太后懿旨干涉廷议,此例不可开。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太后有此懿旨,必是身边佞臣鼓动,应该予以严惩。”
杨廷和没要诛杀这些人。
只是严惩。
不过杨廷和开口之后,内阁阁臣一个一个都站出来,支持杨廷和的看法。内阁阁臣之后,接下来就是大九卿、九卿,他们也都是附和。
整个廷议现场都是“臣附议”,都在声讨张太后。
朱厚熜心中喜悦,但面上凄苦,叹了口气道:“太后为建昌侯的事情着急,才会有如此越矩之事。太后身边之人未能规劝太后,致使太后做出如此失礼之事,应该严惩这些身边之人。但看在这是首次,也看在太后着急建昌侯的事情,可以从轻考虑。朕认为诛杀太过,最好还是不要诛杀,训诫最适宜。萧臣,司礼监对于寿安宫内外宦官、宫女进行训诫,至于牵涉此事的予以罢黜。”
“臣遵旨。”
萧敬立马领命。
朱厚熜对下面的大臣道:“太后为建昌侯之事情急,朕代太后给各位大臣道歉。朕相信太后懂礼仪,绝对没有要后宫干政的意思。”
“臣等惶恐。”
“建昌侯就不必羁押,但督察院审理此案,建昌侯必须要到场,此乃朕的口谕。督察院左都御史王璟,率督察院、刑部、大理寺官员一起监督顺天府审讯。”
“臣遵命。”
“杨阁老、费阁老(费宏)、礼部王侍郎、(王瓒)、石宪臣(石珤)、彭宪臣(彭泽)、萧臣(萧敬),随朕一起去寿安宫,给太后解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