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李时

A+A-

    “这老头不错。”

    看着吴廷举离开,朱厚熜叹口气。

    好老头。

    朱厚熜眼中吴廷举就是一个老头,还是一个长得不怎么样,干瘦干瘦且个子不高的老头。相比起杨廷和他们来,真的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头。

    也不知道历史上,这老头留下了什么东西没有。从这一次的见面来看,这个老头还是非常有眼光,非常有能力的一个老头。可是朱厚熜也看过关于明朝的一些历史书,对于吴廷举这个名字还是非常陌生的。应该不是什么特别出名的名臣,没想到却有如此的眼光。

    而且也不知道这老头背后支持的是什么人。老头在朝中肯定是有人支持,而且一定是重量级的人物支持。要不然看今天内阁阁臣的态势,恨不得吃了吴廷举。

    可是吴廷举竟然还能够有会成为工部右侍郎的候选人之一,背后必然是朝中有人推他。但这些朱厚熜真不关心。因为吴廷举此人,入了朱厚熜的眼。

    不管他是哪一个派系的,或者是哪一个朝中大佬支持的。相比起他后面的朝中大佬,朱厚熜对于吴廷举本人更欣赏。只要给朱厚熜一定的时间,朱厚熜就会不停地提拔吴廷举,让他本人就成为朝廷大佬。

    唯一比较可惜的就是年纪太大了,已经6岁了。

    6岁,才正三品,正在争夺工部右侍郎的位置。目前的朝中那些大佬,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哪一个不是六部尚书。有些人在这个年龄甚至都做了十几年的大九卿。

    “今天谁给朕当讲官。”

    “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时。”

    朱厚熜点点头。

    朱厚熜来到了文华殿,李时已经站在那里等着朱厚熜。朱厚熜登基之后,经筵讲官不少,大部分都是来自翰林院。目前翰林院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有好几个都给朱厚熜讲过课。甚至有些时候会有两三人一起过来给朱厚熜讲课。除非是朱厚熜点名,要不然翰林院给朱厚熜安排。

    其中最让朱厚熜满意的是历史上嘉靖朝大礼仪最大的反对者杨廷和的儿子,也是历史上左顺门血案的主要人物杨慎。这个真的很意外。

    朱厚熜登基之后,一直提拔的都是大礼仪之争当中支持过嘉靖皇帝的那些官员。可是没想到朱厚熜在经筵日讲当中最欣赏的讲官反而是大礼仪之争当中最大的反对派杨慎。

    朱厚熜是真的很欣赏杨慎。

    因为杨慎的课讲的真的很好,的确是才华横溢。其实给朱厚熜当讲官的那些翰林院的翰林,都是才子,有很多状元、榜眼出身。可是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朱厚熜最喜欢杨慎讲课。

    不过最让朱厚熜感到舒服的就是李时。

    李时不年轻,今年已经是50岁,在给朱厚熜担任日讲讲官之前,是翰林院正六品的侍读。李时是弘治十五年(502年)的进士,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也被选入了翰林院,担任了翰林院编修。9年下来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混到了正六品的侍读。

    给朱厚熜担任经筵日讲讲官之后,朱厚熜给他升了一级,让他担任了从五品的侍读学士。基本上给朱厚熜当经筵讲官,都会案例升一级。

    历史也是因为被选位经筵讲官,所以升了一级,成为了侍读学士。

    别看只是从正六品成为从五品,只是升一级,但在翰林院这一步很困难。

    因为到了侍读学士这个位置,已经是翰林院高层。再往上走一步就是掌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已经有资格成为大学士,进入内阁。如果不在翰林院,那么就有会争夺礼部侍郎的位置。

    看看一个的从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掌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也不过是正五品。但地位却是非常重要。多少人在翰林院熬资历,能够熬到侍读学士、侍讲学士,那么未来一片平坦。

    “李卿,坐。”

    朱厚熜很是随意的跟李时话。

    李时坐在朱厚熜前面,并没有上来就开始讲,而是等着朱厚熜发话。朱厚熜想听什么,李时就给朱厚熜讲什么。在这方面李时真的很聪明。

    眼力劲满分。

    给朱厚熜讲课,从来不会过多的教。都是朱厚熜想听什么,就给朱厚熜讲什么。

    自从当上了皇帝之后,朱厚熜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皇帝喜欢所谓的“奸臣”。实在是因为和他们在一起太舒服,因为他们都是才子,奉承人都不着痕迹,却让你心花怒放。

    李时倒不是一个喜欢拍马屁的人。

    但性格好,总是以朱厚熜的意见为主。就算反对朱厚熜的意见,也不会表现的非常明显。杨慎虽然讲课很好,但有意无意的总是劝谏朱厚熜。

    朱厚熜虽然喜欢杨慎,但老是劝谏,也是会疲劳的。那个时候就喜欢李时这样的官员。就算是反对你的意见,就算是劝谏皇帝,都是会非常巧妙,不会让皇帝感到不舒服。

    “李卿,你朕要是想要改变大家的想法,改变一些习俗,什么办法最好。”

    “皇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要皇上表现出某种喜好,下面就会跟着变化。”

    李时回答简短,却让朱厚熜很满意。

    太聪明。

    每每都能够给朱厚熜很好的答案。

    但这样的人同样太圆滑,想要办什么重要事情,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的。大明朝要改革,还是需要张璁这种毫无顾忌的人,这样有大魄力的人。不过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办一些事情,李时这种性格很好。

    “朕更欣赏有实际经验的大臣,特别是那些当过地方官员的大臣。”

    “皇上选拔官员的时候,可以更多的选择这样出身的官员。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是从英宗皇帝开始的,本身并没有此等规定。不过是之后几代帝王都是这么选择的,因此大家也就这么认为。若皇上慢慢的改变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也会终止。百官看到皇上更喜欢从地方提拔官员,那么会有更多出色的官员,愿意去地方当官。”

    李时自己就是翰林院出身。

    现在的大明官场升迁规则,其实非常有利于李时这样的官员。李时可以是目前这种官场升迁的得利者。但回答朱厚熜的话,却完全是跟着朱厚熜的思路走,而不是为自己话。

    “若朕想改变目前单一的选官方式,更多采用一些不同出身的官员呢?例如,国子监学算数的,学律法的,还有那么多举人,我想用他们呢?”

    “可以加强国子监的地位。”

    李时反应很快。

    朱厚熜的问题都是很随意的,但李时却只是经过短暂的思考,就能够想出答案。道:“国子监历来都是更重视参加科举的学生,而不是这些杂学学生。若皇上想要用他们,可以对他们进行考核。第一是国子监内部的考核,考试通过之后就把他们推荐给其他构。第二是那些部委,对于国子监推荐的学生进行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可以拥有做官的资格。做官的资格,是这些学子最追求的事情。一旦有了这样的榜样,那么会有更多人加入国子监的杂学学习当中,会有更多杂学出身的学子。”

    “会不会受到进士出身官员的打压。”

    “会。”

    李时毫不避讳。

    道:“皇上,正统官员都是来自科举。杂学出身,荫封官员,举人出身的官员,吏员出身的官员,都会被正统官员所轻视,所排斥。因现今朝廷官员,大都是进士出身。”

    “李卿觉得可以改变吗?”

    “不能。其他途径选拔的官员,只是补充,而不是主流。而且也不应该改变科举出身的官员为正途官员,为目前官场主流的局面。全国最好的读书人都会参加科举,科举选拔的官员,都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其他途径的官员,也只能是用于补充。因此受到正统官员的轻视和排斥是必然的,很难改变。”

    “也是。”

    朱厚熜点头。

    在周边的大臣当中,这些话题和李时谈最让朱厚熜放松。因为朱厚熜相信李时。李时在翰林院坐了9年的冷板凳,9年才升了两级。

    要不是礼部左侍郎王瓒选择了他,要不是朱厚熜喜欢他,他再在翰林院待上十年也很难成为侍读学士。但在朱厚熜的关照之下,一下就成为了侍读学士。

    50岁的侍读学士,突然有了升官的可能。因此李时在朱厚熜面前非常心翼翼,做事情非常谨慎。对于这样的会很是重视,不愿意丢失会。因此在朱厚熜面前谨慎,在外面更加谨慎。

    “李卿,明年你去主持乡试,协助王尚书(王瓒)署理翰林院,还要去国子监。好好整顿一下国子监,让国子监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皇上恩典。”

    李时大喜。

    朱厚熜这是要自己两年后去国子监当祭酒。那可是正儿八经的从四品,也是正儿八经的九卿,是有资格参加廷议,有资格参加廷推的。

    当然相比起这个,李时更兴奋的是,朱厚熜让自己协助王瓒署理翰林院。这意思是朱厚熜准备提拔自己当翰林学士。相比起国子监祭酒,翰林学士才是走向高官最重要的阶梯。一旦自己成为翰林学士,那么未来入阁都是有可能的。朱厚熜已经给自己一个通天大道,李时岂能不兴奋。

    “给朕讲讲尚书‘盘庚’。”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