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一次交锋3
“三代以前,圣莫如舜,未曾听闻舜尊封亲父瞽叟。三代以后,贤莫如汉光武帝,也未曾听闻汉光武帝尊封亲父南顿君。望陛下取法二君。”
看到毛澄被驳斥的哑口无言,杨廷和站了出来。
实在是看不下去。
礼部尚书王瓒做了最足的准备,一句一句都打的毛澄步步后退,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应。王瓒了那么多,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两个。一个是从明武宗的遗旨出发。
明武宗的遗旨写的很明确。
朱厚熜是“论序当立”,根据“皇明祖训”就是最为合法的继承人,从来没有朱厚熜要给明孝宗当儿子。特别是明武宗,在满朝文武希望明武宗立嗣的情况之下,都没有选择过继一个。
等于是自己抛弃了这个方案。
所以朱厚熜为什么要给明孝宗当儿子。
另外一个是,表明朱厚熜登基,继承的是皇统,而不是要入继。朱厚熜作为兴王嫡长子,且是兴王独子,怎么可能过继给明孝宗。从各方面来都是不可能的。
包括从儒家宗法制度来,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礼记”都有记载,长子不可为人后。更何况是嫡长子,还是独子,怎么都不可能过继。这在儒家伦理来,都是很明确的事情。
就这么两个,已经是把杨廷和他们的主张驳斥干净。
因此杨廷和再次转移话题。
扯这些理论,已经是干不过人家王瓒。参加廷议的这些大臣,一个个也都是目瞪口呆。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杨廷和的观点,认为朱厚熜应该过继到明孝宗这里。只有这样明朝的皇统才能够稳定,皇统继承才有顺序。
但被王瓒一顿之后,不少人都傻了。
因为王瓒这个礼部尚书,每一句的都有道理。王瓒的没有一个是强词夺理的,都是有根有据的,完全没有违背圣人之言。反而是毛澄这边总是转移话题,而不是正面和王瓒对峙。
弄得不少朝臣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才好。
杨廷和也是如此。
历史上张璁上来,把杨廷和的主张狠狠地批了一顿,其实已经从理论上驳倒了杨廷和他们的主张。当时不在朝的杨一清、王阳明他们看到张璁的文章之后,都是感叹张璁的实在是太有道理。
当时杨廷和是怎么的,直接了一句“书生焉知国体”。张璁一个新科进士,还是一个正在观政的进士,杨廷和直接鄙视了一番。根本没把他当一回事情。
虽然张璁每一句都打在了杨廷和这边的弱点当中,但张璁的级别太低。都算不上是一个官,只是一个正在观政的进士,和杨廷和这位内阁首辅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杨廷和是非常生气,一个新科进士竟然敢插这样的大事情,所以直接把张璁赶到了南京。因为张璁的级别太低,不管的有多么正确,都没有多少影响力。和杨廷和他们相比,地位差距太大。杨廷和可以反就镇压张璁他们。
但王瓒不一样。
这可是礼部尚书,正儿八经管理大明朝礼仪的官。因此王瓒出来的话,有权威性,还有足够的影响力。就算是杨廷和,对付皇帝喜欢的大九卿也没有多少办法。因此杨廷和只能是避开王瓒的那些话,开始用明君来规劝朱厚熜。
让朱厚熜学习古代明君。
“内阁之议,违背礼仪,违背伦理,完全无稽之谈。若封兴王妃为皇叔母兴国大妃,则兴王府将会成为天子之臣。天下岂有天子臣母?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天子?内阁难道要兴王妃大礼参拜陛下不成?”
王瓒都已经豁出去了,直接喷了杨廷和。
朱厚熜可不是没有父母,虽然兴献王已经薨逝,但兴王妃可是活着。兴王妃是朱厚熜的亲母,但按照朝廷礼法,朱厚熜是天子,兴王妃只是亲王妃。
如果追封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那么兴王妃就是皇叔母兴国大妃。虽然尊封了一个皇字,一个大字,叫皇叔母兴国大妃,比一般的亲王妃地位高了很多。但不管怎么封,只要不是太后,那么都是皇帝的臣子。
这不就是典型的天子臣母。
杨廷和你们什么意思?
难道你们要让兴王妃入京之后,见到朱厚熜,要给朱厚熜磕头不成?如果按照大明礼仪,臣子面对皇帝就要大礼参拜。让亲生母亲给儿子磕头,这可是天打雷劈的事情。王瓒此话的就非常明确,而且非常重。
你们什么意思?
朱厚熜在上面看着王瓒一个人战斗力爆表,的内阁阁臣哑口无言,心里是非常满意。王瓒真的是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以礼部尚书的身份站出来,对于朱厚熜的支持力度惊人。
“岂能如此,岂可如此。”
朱厚熜在上面接话。
道:“让母妃以天子之礼拜我,以母拜子,乃天打雷劈之事,让朕情何以堪?此等荒唐之事,内阁竟然让朕接受,此欺朕幼冲乎?”
“啪——”
朱厚熜在上面直接就是拍桌子。
的相当严重。
特别是朱厚熜的那句“欺朕幼冲”,这是内阁阁臣欺负朱厚熜年幼,是指责他们擅权。这在明朝是一个抄家灭族的大罪名。
一瞬间参加廷议的所有人都跪了下来。
“皇上息怒。”
不管同不同意朱厚熜的法,这个时候大家都是要做出姿态。
“都起吧。”
朱厚熜冷着脸话。
等大家起来之后,朱厚熜道:“都吧。”
“孔子谓观过知仁,陛下如今纠结于此事,乃过于孝固耳。司马光有言,秦汉而下,入继大统,或尊崇其所生,皆取讥当时,贻笑后世。”
户部尚书负责清查太仓的林俊站出来。
告诉朱厚熜,入继大统,那就是继统继嗣,从来没有统嗣不一的情况。想要尊崇生身父母,都会被人讥笑。
“林尚书的意思是,要陛下接受以母拜子?”
兵科给事中史道直接就喷林俊。
史道和夏言,都是兵科给事中,都是六科出了名的疯子。两个人都是怼天怼地,没有他们不敢弹劾的人。史道也是一个才子,2岁的时候成为了解元,会试中了贡士,却没有等到殿试就父亲去世,所以只能是守孝。虽然他没有参加殿试,但三年后皇帝还是对他赐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来进入六科当兵科给事中。
在谷大用等人最得用的时候,史道却弹劾他们专权乱政。江彬位高权重的时候,史道就敢弹劾江彬不轨。面对杨廷和也是丝毫不惧,该弹劾就弹劾。
脾气可不。
就像是这一次,面对林俊这样的铁面御史,也是直接回击。
“此可商量,或免行礼。”
“林尚书此话可笑至极。朝廷礼仪、法度在林尚书这里是可以商量的吗?只要尊封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那么兴王妃只能是尊封为皇叔母兴国大妃。朝廷礼制,兴王妃乃天子之臣,碰到皇上肯定要行天子之礼。岂可随意的免去,此乃践踏朝廷礼仪,践踏朝廷法度。然以母拜子,未曾有也。”
史道根本不在意对方是谁。
林俊,正德朝的铁面御史,现在的户部尚书,被史道挤兑的吹胡子瞪眼。因为史道就抓住一点,你想让以母拜子?不要是皇家,就算是任何一个地方,以母拜子那都是天打雷劈的事情。
你怎么避免这个。
林俊可商量,可以免行礼。就是皇帝下圣旨,或者是张太后下懿旨,免去兴王府给天子施礼。这也算是权宜之计。但史道喷的就更厉害。
啥意思?
朝廷礼仪和朝廷法度是可以随便商量的?
那要朝廷礼仪和朝廷法度干什么。臣子就应该对天子行礼,这是大明朝的礼仪和法度,岂可随便免掉。
“维护皇家纲常,维护正统大义,此乃关系到万世基业。陛下,岂能为了孝,而忘记大孝。”
工部右侍郎何孟春上前开口。
维护皇统的传承,这是杨廷和他们最看重的。而且这是涉及到儒家宗法制度,属于是儒家道统。一旦朱厚熜突破了这个,那么等于就是皇权治统彻底压住了儒家道统。
以前儒家还能用道统,其实就是儒家规矩和礼仪压制皇帝,或者约束皇帝,不让皇帝靠着皇权肆意妄为。可是一旦被朱厚熜彻底打破儒家道统,那么以后儒家一套制度,就再也无法限制皇权,无法约束皇帝。皇帝以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
一个皇帝一旦没有约束的东西,肆意的使用中的皇权,到时候怎么办?这是杨廷和他们相当忌惮的事情。
“陛下接先帝遗旨,继统不继嗣。既以遵照先帝遗旨继统,就无正统问题。若有人质疑皇统正统问题,那就是质疑先帝遗旨。至于考兴献王,又有何干系?”
礼科给事中熊浃站出来,反驳何孟春。
何孟春的是,朱厚熜要维护皇统的传承。明孝宗这边的皇统才是正统,朱厚熜应该考明孝宗,这样皇统的传承才是合法的。
但熊浃直接表示,朱厚熜继统不继嗣。继统就是从明孝宗那里接过皇统,是先帝明武宗给的遗旨。既然皇帝是明武宗的遗旨接到的皇统,只要明武宗的遗旨没有问题,那么这就是合法的皇统,就是正统。如果有人质疑朱厚熜皇统的正当性,那么等于就是在质疑明武宗的遗旨合法性。
谁?在座的谁敢质疑明武宗的遗旨合法性?明武宗遗旨可是涉及到宫里的张太后,以及内阁的杨廷和、蒋冕、毛纪这些内阁阁臣,甚至包括正德朝的几个权阉。谁敢质疑明武宗遗旨的合法性?
而明武宗的遗旨没有问题,那么朱厚熜根据遗旨登基,皇统继承怎么会有问题?
皇统继承和继嗣又有何关系。
六科给事中,这些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
“好了,此事论到这里。”
朱厚熜开口停止了朝臣的争论。
朱厚熜登基五个月时间,真的不是白过的。相比起历史上嘉靖皇帝掀起大礼仪之争,朝廷一面倒的支持杨廷和,反对嘉靖皇帝相比,现在的局面好得不得了。历史上嘉靖皇帝是真正的孤立无援,根本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
但目前朱厚熜却不一样,支持朱厚熜的力量很大。
更让朱厚熜满意的是,朱厚熜仔细观察了。不少朝臣都是比较犹豫的,既不想支持朱厚熜,又不想跟着杨廷和,很多人想要选择中立,不掺和这个事情。
这其实让朱厚熜更高兴。
虽然朱厚熜这边有理,而且理论完全是系统性的。反而是杨廷和那边的主张没有直接的根据,主要是明武宗的遗旨写的太模糊,成为了杨廷和那边最大的漏洞。王瓒几乎是抓着明武宗的遗旨,对于毛澄是穷追猛打。
可是有理归有理,对于很多朝臣来,还是更支持杨廷和这边。因为从儒家宗法制度来,宗入大宗,继统继嗣是必须的事情。哪里听过继统不继嗣的。
这可是直接颠覆儒家宗法制度,儒家道统的事情。
他们都是儒家学子,从都是学习儒学长大的,都是学习圣人之言的。因此从感情上来,都是支持杨廷和的主张,认为朱厚熜应该是入继。只不过五个月下来,朝臣对于朱厚熜这个皇帝比较信服,也比较畏惧。甚至不少朝臣心目当中,朱厚熜是难得的一个明君苗子,因此他们并不想在这样的问题上和朱厚熜发生冲突。
当然这是因为朱厚熜目前要求不多。
朱厚熜要的是继统不继嫡。
如果跟历史上嘉靖皇帝一样,杨廷和他们答应尊封兴献王为兴献帝之后,再接再厉要给兴献帝加上一个“皇”字,变成兴献皇帝。这还不够,嘉靖皇帝一定要尊封兴献王为考,甚至要尊封兴献王为真正的皇帝,还要对他进行皇家祭祀。那么就真的会出现大量的朝臣哭谏的事情。
因为当时的嘉靖皇帝是要把皇统转移到兴献王一脉,直接是宗吞了大宗。这个就太过分,朝臣当然是全力反对。
现在朱厚熜要的,就是嘉靖皇帝开始大礼仪之争的时候,第一步要的。继统不继嗣,对于兴献王尊封为兴献帝,尊封兴王妃为兴国太后。
拒绝尊封张太后为“圣母皇太后”,朱厚熜的要求是尊封张太后为“伯母皇太后”。因为要的不多,所以很多朝臣还是处于观望状态。若朱厚熜要的仅仅是这个,只要朱厚熜没乱了皇统,那么他们也没有杨廷和他们那么激动。这是朱厚熜很满意的。
朱厚熜面对杨廷和,一次次的胜利,就是不断加强皇权的过程。杨廷和每次选择退让一步,看起来很的一步,却是面对皇权不断后退的过程。也会一步一步打击杨廷和在朝廷的声望。
“此事让朝臣讨论,但不能影响正常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