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弘治十八年3
“仲鸣兄(翟銮),礼部右侍郎马上就要廷推。吾听闻你也是廷推候选人之一。你这个时候上疏,幸臣、弄臣的称呼就会跟着你了。”
张瓒直接跟翟銮话。
吏部的廷推就在眼前。此次廷推位置是礼部右侍郎和工部右侍郎。
在廷推之前,消息已经是传出来。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秘密,吏部拟定礼部右侍郎和工部右侍郎的廷推候选人名单,参与的人不少,因此候选人名单还是会被人知道。礼部右侍郎,候选人好几个,其中就有翰林院侍读学士翟銮。而且翟銮作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起来还是杨廷和的学生,又是朱厚熜的经筵讲官,因此呼声很高。张瓒的意思很简单,过两天就是廷推时刻。你这个时候上疏支持皇帝的主张,别人看来就是拍皇帝的马屁。这是读书人最为鄙夷的事情,会被清流排斥。
以后一辈子都要带着幸臣、弄臣这种称呼。
听到张瓒的话,翟銮脸色一变。
读书人最重名声。
像正德朝的焦芳,虽然混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但名声臭了,连带着他们家族都受到了影响。焦芳致仕的时候,他的儿子也跟着致仕。到现在为止,焦芳家族都未能够换过起来。
再看看其他的高官。
如正德朝被罢官的谢迁,虽然当时被罢官,甚至连累了整个谢家,全都一起罢官。但因为谢迁不像是焦芳那样在读书人当中坏了名气,因此刘瑾被诛之后,谢家子弟还是能够起复。甚至朱厚熜登基之后,对于谢迁这样的老臣都是几次抚慰。
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
“廷献兄(张瓒),此话太过偏颇。”
严嵩开口斥责张瓒。
此次严嵩召集这些当年的同科进士,就是为了给皇帝摇旗呐喊的。也幸亏严嵩起复之后,不知道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先是成为了翰林院侍读,接着成为了经筵讲官。
要不然这些人还真不一定搭理严嵩。
这里面张瓒品级是很高的。
也是这些人当中,官路很顺利的一个人。早年在六科当给事中,一直到担任了兵科右给事中。后来转到通政使司,目前担任通政使司的右通政,是通政使司三把。
所以才邀请他一起过来。
没想到张瓒非常不赞同皇帝的继统不继嫡想法,一直在给人泼冷水。因此严嵩也没有客气,直接道:“廷献兄,吾等乃为朝廷考虑,乃为大明社稷考虑,为弥合朝廷纷争忧心。岂能用幸臣、弄臣来形容。”
“此非我想,是天下读书人会这么想。”
张瓒很直接。
在场的几个人脸色都不好看。
几个人支持皇帝的主张,也是因为皇帝的主张有些道理。皇帝要的是继统不继嗣,又没有要把皇统从明孝宗一支转移到兴献王这边。
虽然事实上皇统的确是转移了。
只要朱厚熜不承认明孝宗是自己老爹,那么就表示明孝宗这一支没有了子嗣。没有了子嗣,明孝宗这一支等于是断了。明孝宗这一支的皇统,就事实上转移到了兴王这一支。
可事实如此,但名义上不一样。
朱厚熜承认皇统是从明孝宗那里继承的,而且也愿意给明孝宗和明武宗进行皇家祭祀,那么就是承认明孝宗、明武宗的地位。并没有因为自己成为皇帝,就要抹去明孝宗和明武宗的地位。所以不少人是支持皇帝这个法。但支持皇帝主张当中,他们内心有不是没有一些心思,内心当中是有要“谄媚”皇帝,得到皇帝重用的想法。
历史上张璁、桂萼、霍韬、熊浃、席书、方献夫这些人公开站出来支持皇帝的主张,就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皇帝的青睐,皇帝的重用。他们的确是成功了,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宠信,一个个高官厚禄。
其实除了他们,大部分人其实是采取了中立态度。
他们只是没有张璁他们那么敢于冒险,或者没有张璁那样“不要脸”,其实又何尝不想站出来。像现在坐在这里的翟銮、董玘、顾鼎臣这些人,如果没有人带头,他们是绝对不会出头的。反正他们都在翰林院熬了这么多年资历,再熬几年资历,不定就能够跳出翰林院,成为高官。没有太多的必要冒险。
但有人带头,他们也愿意出来。
毕竟他们很多都已经四十多岁,甚至有些人快五十岁。这样的年纪在翰林院也已经是熬不起了。如果再熬个十年,就算是成为翰林学士又能如何,到时候都已经多少岁了。
致仕之前,有没有会成为六部尚书都是一个问题。想要入阁,就更是不太可能。
可是一旦被皇上看中,那么这些都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大家都是翰林院出身,都在翰林院熬了很多年资历,都是正儿八经的储相。只要给他们会,以他们的资历,是可以迅速升官的。
方献夫要大家一起上疏的时候,几个人都很心动。
理想?
理想是个什么东西。他们这些人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的确在很多方面是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可是他们已经不是十几岁、二十岁的年轻伙子,也不是刚刚科举入仕的年轻官员,相反他们都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十六七年的人。
想的是利益。
可是这样的心思被张瓒直接揭了出来,让大家脸色都难看。很多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这样赤裸裸的出来,就让人很是恼怒。
严嵩摇头。
心中很是后悔,怎么就让张瓒过来了。
看着张瓒道:“现如今皇上和内阁为了此事僵持,影响朝政安稳。若此事无法尽快的解决,朝臣哪里有心情处理事情。这样耽误政务,影响大明社稷。如此局面之下,吾等岂能因为人言可畏,就忘记国家养士百多年,忘记朝廷培养之恩。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若能够为朝廷安稳做出一份贡献,就算天下读书人骂我们为幸臣、弄臣又有何惧?”
严嵩的是大义凌然。
不过没有人认为严嵩怎么样。因为严嵩当年的科举考的相当好,殿试考了第五名。而且当时严嵩年纪也不大,不过是二十多岁,都认为严嵩前途远大。
结果呢?
严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家里蹲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当中,严嵩在家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他不仅帮地方修地方志,而且还跟不少退休大臣,或者是一些文化名人结交。
结果是严嵩蹲在家里,但名气不减。
甚至很多人都严嵩此人淡泊名利,对他的评价很高。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
严嵩在成为大奸臣之前,在外的名声还是很好的。早年刘瑾权倾朝野的时候,焦芳排斥江西官员的时候,严嵩果断选择离开朝廷。这种魄力已经让很多读书人佩服。可以现在的严嵩,在读书人当中名声不,而且名声很好。
如果严嵩现在的名声跟历史上一样,严嵩这些同科进士怎么会跟他来往。
“的太好了。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岂能因为一些人言,就缩头缩脑。”
方献夫大声赞扬。
董玘点头。
道:“我辈读书人,正该如此。”
把自己的心思,包装在这样冠冕堂皇的名义之下,就能够显得自己很伟大,显得自己名正言顺。董玘作为经筵讲官,也跟朱厚熜有过几次接触。
董玘是弘治十八年的榜眼,从正七品的编修开始。到现在十六七年才是一个侍讲,董玘还是很失望。正好现在是京察之年,会有很多位置出来。
更重要的是,马上就是乡试、会试之年。
董玘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乡试主考官的会。在翰林院,要是能够在乡试当一个主考官,这都是非常好的资历,对于未来升官是有很大的好处。除了会积累资历之外,当乡试主考官还是增加官场势力的好会。只要在乡试当中,提拔几个人才,未来不定就能够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本来这种事情他不想出头,因为就害怕别人自己谄媚皇帝。
但既然别人要上疏,董玘也愿意跟着。
反正也有其他人,大家总不能都是谄媚皇帝。这就是最典型的从众心里。
“有道理。”
顾鼎臣也是点点头。
看到顾鼎臣同意,严嵩最为高兴。因为顾鼎臣虽然官位不是最高,但他是殿试状元出身。而且顾鼎臣的学问是真的很好,严嵩其他不,在学问方面是非常佩服顾鼎臣的。
有这样的才子参加,影响力才会更大。
“仲鸣兄(翟銮)绝非贪图官位,贪图权势之人。这一点我们这些在座的都知道,我们都相信你。你绝对不是一个为了功名利禄谄媚皇帝的人。以仲鸣兄大才,未来本就是不可限量。一个区区礼部右侍郎,又怎么值得仲鸣兄抛弃自己的立场。”
严嵩的话,让翟銮眼睛一亮。
翟銮本来是非常担心,担心会被人耻笑,被人嘲讽为幸臣、弄臣,甚至是“佞臣”。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那么就会被清流排斥,被读书人耻笑,未来官场上都会举步维艰。但严嵩的对,以自己在翰林院的资历,未来有的是会。只要皇帝喜欢,未来什么位置拿不到。
自己是“贪图”礼部右侍郎的人吗?
区区一个“礼部右侍郎”,就算是放弃了又能如何?这一次放弃了礼部右侍郎,未来必然还有更多的好会。
“惟中兄(严嵩),此话甚合我意。吾等乃是为了弥合朝廷分歧,岂会在意功名利禄。礼部右侍郎,为了吾心中所想,吾愿意放弃礼部右侍郎的角逐当中。以中兄(谢丕),我想若谢阁老在朝,必然也会如此选择。”
翟銮有了决定,立马是拉着谢丕一起。
谢丕微微点头。
其实谢丕并不想参加。因为谢丕虽然是探花出身,但比起自己,谢丕代表的是谢家,是背后的谢迁。谢迁离开了朝廷,但不代表谢迁为代表的势力,都已经退出了朝廷。自己作为目前谢迁儿子当中,唯一一个在朝廷的人,一举一动都会被人放大。可是现在几个人都要上疏,此时自己也不好反对。如果自己反对,以后怎么和这些人继续交往。其他不,这里面这些人很多都是经筵讲官,这一次又支持皇帝,未来必然是不可限量。谢丕也不好和他们翻脸,因此只能是点了点头。张瓒看这些人的样子,就知道大家都是赞成的,心中很是生气。
在张瓒看来,他们为了升官,都已经忘记了礼义廉耻。
“你们,你们。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