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开海?半开海?

A+A-

    嘉靖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这一天发生了记录在明朝历史上,记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这一次的廷议,被很多历史学家研究。因为正是这一次会议,确定了大明朝要改革市舶司,改革贡舶制度(朝贡贸易)。

    市舶司慢慢的变化为海关模式,朝贡贸易也慢慢的变为自由海贸。

    这一次会议能够通过这些,完全是因为朱厚熜的一力支持。

    朱厚熜的意思很简单。

    吴廷举承诺的三年六百万,三年之后给户部一年三百万,这个直接打动了朱厚熜。而且也是朱厚熜最大的杀锏。朱厚熜的意思很简单,你们这些反对的大臣,谁有本事给国库增加这么多钱?

    谁要是有本事给国库增加这么多钱,那么朕就支持谁。

    谁能够接住朱厚熜这句话。

    大明朝户部太仓一年的收入才有多少?如果不算那些粮食、布匹之类的,光是计算收入的银两,整个明武宗时期最高才四百万两。平时都是二三百万两。

    朱厚熜登基之后,凭借着杨廷和主导的新政,户部收入开始有了很大的增长。嘉靖元年户部太仓收入达到了550万两,嘉靖二年也就是今年户部太仓收入会超过600万两。

    看起来很多。

    但这是拥有堂堂一万万人口的大明朝户部一年的收入。

    杨廷和的新政,努力了多久,快三年时间增加的也不过是二百多万两。是靠着整个大明帝国拿到的收入。朝廷这些大臣,又有谁敢,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够增加二百万两、三百万两的。

    但吴廷举敢这么。

    这才是朱厚熜支持吴廷举有底气的原因。

    虽然都皇帝不该贪财,朝廷不该贪财,不能与民争利,这是目前主流儒家观念。但参加廷议的这些人又不是傻子,谁不知道钱的重要性。因此在朝野上下都不支持海贸的情况之下,却通过了吴廷举的改革。

    市舶总司,一个正三品的构。

    而且还是一个有实权的部门。毕竟吴廷举可是在满朝文武前面承诺三年六百万两,有钱就是有权。市舶总司如果真的能够弄这么多钱,那么市舶总司在朝廷各个构当中必然会举足轻重。朝廷任何一个部门想要有权利,中都是需要有钱。面对市舶总司这样有钱的部门,肯定是要巴结,这样市舶总司当然会权力增大。

    吴廷举以户部左侍郎兼任市舶总司的总司长。

    “多谢陛下信任。”

    廷议结束之后,朱厚熜留下了吴廷举。

    通过了吴廷举的奏章,但还有一些问题是要和吴廷举谈谈的。吴廷举很是兴奋,虽然立下了军令状,自己需要冒险。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能够在朝廷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比这个更让人兴奋的。

    吴廷举就是如此。

    在满朝文武都不看好的情况之下,有了朱厚熜的支持,才能有现在的结果。吴廷举对于朱厚熜真的是非常感激。

    “下面具体想要怎么做。”

    “皇上,臣建议全国成立五大市舶司。分别为金州市舶司、天津市舶司、南京市舶司、泉州市舶司、广州市舶司。金州市舶司掌管辽东之后要成立的所有港口贸易,天津市舶司掌管天津、山东一带的港口贸易,南京市舶司掌管应天府、浙江一带的港口贸易,泉州市舶司负责福建港口贸易,广州市舶司负责广东港口贸易。”

    吴廷举立马出自己的想法。

    吴廷举写了改革奏章,但写的是大方向上的改革。具体的改革是很复杂的。但这些具体的改革步骤,吴廷举都是想过的。只要能够通过改革方案,他就会进行。

    看到朱厚熜很认真的听自己的话,吴廷举道:“皇上,在福建和广东一带民间商人私造的港口遍地,各种走私情况非常严重。因此臣的建议是成立五大市舶司,加强各地市舶司的实力,统一管理这些地区的贸易。同时也可以扫除这些私人港口,遏制走私之风。只要能够遏制这些走私之风,从私人港口进入我朝的货物,都能够抽税,那么市舶司的收入会大大增加。”

    “打击走私之风,市舶司可是需要军队的支持。”

    “是。”

    “吴侍郎的想法是?”

    “皇上,臣建议朝廷给市舶司配备缉私巡检司衙门。有了缉私巡检司,就可以打击走私,保障市舶司的税收。只要我朝愿意开海,会有无数的海商来到我朝港口。臣在广东的时候,了解过佛郎商人在海贸当中的收入。佛郎商人因为没有得到合法的批准,所以他们交给下面的官员一定的贿赂,然后卖出他们中的货物。每一次过来,利润都在十倍以上,多的时候利润甚至在二十倍左右。要是市舶司可以从他们的货物当中抽税三成左右,这部分税收非常非常庞大。”

    “嗯。”

    朱厚熜点点头。

    这个年代海贸的确是挣钱的买卖。不管是北方的草原部落,还是东边的倭国、朝鲜、琉球国,又或者是东南亚以及葡萄牙商人,只要他们来大明朝做买卖就是挣钱的。

    他们的货物只要来大明朝,就有很多人愿意购买他们的东西。像葡萄牙商人,为什么大明朝一直不跟他们通商,但他们死乞白赖的一定要和大明朝做生意。就是因为和大明朝做生意非常挣钱。

    大明朝一万万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而且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贸易也是刚刚开始大发展。各国、各区域之间,都有很多货物可以进行交换。彼此之间都很需要彼此的货物。

    因此海贸需求非常大。

    甚至因为得不到官府的支持,他们就跟国内的商人走私货物。这样他们的利润更高,只不过走私货物,始终是不能和大规模通商相比。只有朝廷真正的支持通商,才会有更多的货物买卖,海贸才能够更大规模的发展。

    吴廷举的意思很简单。

    先好好教训这些不听话的商人,让他们知道这个天下是谁的。这样这些人才老实下来,给市舶司交税。把以前走私的货物,也都纳入到市舶司的管理范围当中。

    “朕仔细阅读过你写的改革方案。但有一个方面朕还是有疑问。”

    “皇上,不知道哪方面?”

    吴廷举很意外。

    此次关于海贸的改革,吴廷举可是非常努力。

    因为这是自己的政治理念,更是压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所以对于这份计划,吴廷举是考虑考虑再考虑,自认为做的是非常完善,应该没有什么漏洞。因此听到朱厚熜有疑问,吴廷举当然很意外。

    吴廷举是佩服朱厚熜,认为朱厚熜聪慧天降。

    但是在海贸当中,吴廷举不认为皇帝比自己了解更多,比自己更有见解。

    “就是这个。你对于市舶司的改革,关于海贸的改革,大部分都是关于管理外来的海商。来去都是怎么从这些入我朝的商品当中抽税的。”

    “皇上,我朝商人出海,一直是比较忌讳的。祖制”

    “怎么,你也要跟朕谈祖制?”

    “皇上,臣不是这个意思。”

    吴廷举是支持海贸的。

    但吴廷举的市舶司改革,海贸改革,其实也只是半开海,并不是完全的开海。吴廷举的半开海,是允许外来的海商可以和国内商人自由贸易。然后市舶司在沿海地区从这些外来商人的商品当中抽税。

    但却是反对国内的海商出海。

    海商出海,这是大明朝一直比较忌讳的,或者是不同意的事情。朱元璋是如此,支持郑和下西洋的朱棣,一样是反对那些海商出海。整个大明朝,包括后来的满清,对于海上出海都是持有反对态度的。甚至大明朝的百姓出海在东南亚占个地盘,想要得到大明朝的承认,因此派人回来朝贡明朝皇帝。朝廷都会把他们赶出去,批评他们无君无父,并不承认他们。这个一直是朝廷的态度。

    吴廷举也不敢轻易的打破这个。

    所以在市舶司改革上,在这方面也是很忌讳。

    现在只是半开海,朝野上下反对声音都那么大。要是完全开海,朝野上下不知道要什么。不过朱厚熜知道一点,那就是如果半开海,那么海贸的主动权就不在中国中。

    虽然是开海,但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这是朱厚熜不能接受的。

    因此朱厚熜道:“眼界要开阔一些,胆子要大一些。大胆的支持我朝商人出海,不过想要出海就要购买出海凭证,让他们花钱买。且他们带着货物出海,同样要按照货物的价值抽税。而且告诉这些海商,出海带来好东西,朕重重有奖。不是那些花里胡哨没用的东西,朕要的是有用的东西。就像是佛朗铳这样的利器,也可以是制造这些利器的技术,也包括有用的书籍。当然还包括那些高产作物,我朝还有很多干旱地带,有很多贫瘠土地。谁要是能够发现在这些地带也能够生长的高产作物,朕定封他们世袭爵位。至于朝中的反对,朕全都给你扛下了。”

    “陛下对臣的支持,臣铭感于心。”

    “朕不需要卿的感激,朕需要卿真的能够完成市舶司改革。朕还是那句话,开海之后,朕要更多有用的东西流入我朝,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没什么用的东西。市舶司要对于不同的物品,采取不同的抽税比例。那些用于享乐的奢侈之物,要施加重税。既然是享乐的,就多为朝廷做贡献。而那些对于我朝有用的东西,不仅可以免税,朝廷还要重重奖赏。”

    “臣遵旨。”

    “市舶司官员,估计不少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