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辽东防御2
“杨卿,你怎么看?”
大战略。
朱厚熜有一些无法下决心,要考虑的事情太多。
从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
因此问了杨一清。杨一清正色道:“皇上,若按照李总制的想法进行,那么朝廷每年要给辽东最少五十万两的拨款。且不是一年两年,有可能需要持续十年以上。这还是最低的打算,若是未来扩建城市,碰到了阻力,或是发生了军事冲突。那么这个拨款数量会翻倍。整体的投入会是一千万两,甚至更多。”
“一千万两。”
朱厚熜脸色也是变得严峻。
钱真的很重要。
筑城,就是花钱。更重要的是,一旦因为筑城和草原部落发生冲突,那么肯定是要增加军费。只要打仗军费肯定是猛涨,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一千万两,真的不是数目。
一个辽东,要花这么多钱?
“再者,目前朝廷主要防备的是鞑靼右翼部落。目前俺答来到京城,朝廷如果不给鞑靼右翼一个明确的方案,他们必然会进攻大同、宣府一带。想要用武力来威慑朝廷。在这个时刻,辽东这边有大动作,有些不合时宜。”
“嗯。”
都是大问题。
怎么应对鞑靼右翼。虽然大同、宣府都做好了准备,但是为了防备鞑靼右翼,也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增加在辽东的开支,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支出。
“还有呢?”
“皇上,自英宗睿皇帝土木之变后,朝廷在边疆整体是以防御为主。朝野上下都是这么认知,也是这么处理的。李总制的想法,是改变从英宗睿皇帝之后的朝廷在边疆的策略,不会得到大家的赞成的。”
“卿的意思是,担心我会重蹈土木之变?”
“臣不敢。”
杨一清微微弯腰。
但朱厚熜明白,杨一清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杨一清的意思不是担心朱厚熜成为明英宗,而是担心朝野上下这么认为。土木堡之变之后,整个大明朝由盛转衰。
在明英宗登基之后,大明朝面对草原部落还是进攻姿态。动不动就发兵教训他们。可就是因为明英宗上去,弄出了土木堡之变,大明朝在边疆的局势急转直下。
因此明朝朝野都非常担心,担心明朝再一次出来明英宗这样的皇帝。明英宗的时候,明朝国力还是很强大。土木堡之变虽然元气大伤,但明朝还是挺了过来。但现在的明朝国力,要是再有一次土木堡之变,那么能不能保住京城都是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大臣都忌惮明武宗。
就是因为担忧明武宗成为下一个明英宗。因为明英宗喜好武事,甚至亲自跑到边关打仗。不过这些也不过是防御战。但李承勋的战略,那是要改变整个大明朝的大战略。是改变从土木堡之变之后朝廷的战略。
积极防御,是防御,其实是另类的进攻。
这个比明武宗时期更大胆。杨一清是告诉朱厚熜,想要支持这样的战略,就有可能受到朝野上下的反对。皇帝能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
只是这种话不能直接。
“你不要考虑朕的想法。卿自己的想法。”
“皇上,臣支持李总制的想法。土木之变后,我朝全面收缩,丢失了大量的土地,放弃了很多原来的边疆重镇。不过结果来看,不仅没能够保护边疆的安全,反而让草原部落越来越放肆,朝廷九边重镇压力更大。朝廷每年花在边关的钱,比开国时候增加了二十多倍。若对于这些草原部落放任不管,边疆局势会越来越险峻,朝廷需要花费的资金也会越来越高。而且九边重镇,任何一个地方一旦出现问题,都直接威胁京城安危。谁也不能保证这些边关重镇就不会出现问题。所以主动出击,压制草原部落,开始的时候可能花费多,但未来收获会更多。”
杨一清是带兵打仗的。
更愿意支持李承勋这样积极的战略。但杨一清知道,这样的事情只有皇帝能够决定。而且性格软弱的皇帝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性格坚硬的皇帝才能够完成。
因此杨一清把困难都摆给了朱厚熜。让朱厚熜知道,这个事情推进有多么困难。皇帝除非有决心,要不然就不要开始。朱厚熜逼着眼睛一直不话。
杨一清在旁边也是沉默。
这是很大的事情,杨一清理解朱厚熜的为难。
就这样沉默了一刻钟左右。朱厚熜才缓缓开口道:“杨卿,若朕决定支持李承勋,你呢?会支持朕的决定吗?”
“若皇上决定,臣必将肝脑涂地,为皇上完成此事。”
“好。”
朱厚熜连连点头。
道:“朕想过了。这两年朝廷财政一直很好。等完成南直隶庄田改革,市舶司改革成功,那么财政会很富余。一年五十万,如果真的有需要一年一百万也要拿出来。”
朱厚熜是发狠了。
一定要进行。
辽东要开发。就算是明末冰河期,但辽宁和吉林还是能够种庄稼的,还是能够住人的。只要控制了辽宁和吉林,把建州部落吃进去,就能够解决一个很大的隐患。
现在花五十万、一百万,总比未来防备建州,一年花四百万、五百万好多了。当建州女真强大起来之后,就不是钱能够解决的,甚至直接影响明朝的命运。
再现在的朝廷财政是真的不错。
收入一直在增加。
大明朝的根基田赋一直在增加,这两年田赋、丁赋税收收入超过三千万石是可能的,比刚刚登基的时候增加七八百万石。而且市舶总司成立之后白银收入也是大涨。不别的,光是卖出出海权和海外货物专卖权,就给市舶总司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朱厚熜的目标是,五年之内让朝廷财政每年的白银收入达到千万以上。
但朝廷支出并没有增加多少。
相反,朝廷支出一直保持原来的样子。虽然很多方面的支出再增加,但原来不少支出大为减少。清理冗员、宗藩改革,都大大减少朝廷支出。
这样朝廷现在是有钱的。
有钱不用干什么。
当然要用,就要用在最重要的地方。
“杨卿,朕想要关了南京一些无用衙门,你认为如何?”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南京很多衙门和京城这边的衙门重叠,皇上想要关闭南京无用衙门,无任何问题。”
“嗯。南京六部,像礼部、工部,朕认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其他一些部门,也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构。”
朱厚熜很高兴。
自己早就想要改革南京各大衙门,包括南京六部、都察院、通政司这些衙门。但这个是朱棣规定的事情,延续了一百多年时间。
其他大臣如果听到朱厚熜的话,第一反应必然是反对。
但杨一清不一样。
杨一清这个人是名臣,能力很强。但却不是那种喜欢和皇帝硬钢的人物。只要皇帝不是太过分,或者皇帝触及自己的底线,那么杨一清是不会反对皇帝的。
虽然不是佞臣,但也没有太严重的道德洁癖。
不过朝野上下,并不都是杨一清这样的官员。想要服他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样,先放下辽河套的问题。先同意李承勋扩建开原、铁岭、抚顺的要求。至于沈阳筑城,不用缩减规模,该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让户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