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朝廷人事安排

A+A-

    “王卿,坐。”

    “是。

    王瓒渴望入阁,王宪也是如此。

    只有入阁成为内阁阁臣,才能够真正的和皇帝讨论朝政大事。王宪是兵部尚书,那么虽然受到皇帝的器重,但工作主要局限在兵部当中。其他很多方面来,都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反而是内阁阁臣,虽然没有行政权力。

    但在所有的国家大事情上,都有发言权。这才是读书人最大的追求。辅佐皇帝,治国平天下。王宪也希望跳出兵部,成为内阁阁臣。

    起来王宪虽然比王瓒年纪了两岁,但资历比王瓒深了很多。王宪比王瓒早六年成为进士,虽然科举成绩没有王瓒出色,但升官速度却是远远超过王瓒。在正德末年的时候,王宪就担任了王琼留下来的兵部尚书。在目前的大九卿当中,王宪是第一个成为大九卿的官员。

    而王瓒虽然科举成绩不错,但一直在翰林院、国子监、礼部转悠。朱厚熜登基的时候,也不过是礼部左侍郎。而且正因为如此,王瓒其实并没有什么过得去的政绩。相比起来王宪这个兵部尚书,因为科举成绩不好,中了进士之后是去了地方担任县令。在地方靠着政绩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位置。

    要不是朱厚熜为了控制礼部,把当时的礼部尚书毛澄弄进内阁,王瓒哪里有可能成为礼部尚书。之后大礼仪之争王瓒是主力干将,因此才得到了朱厚熜的器重,成为了吏部尚书。

    也因为如此,王瓒的能力并不被很多人肯定。

    王宪也是如此。

    王宪这种正儿八经靠着政绩升官的。而且还在边疆地区带兵打过仗,还立下过战功的文臣,并不认为王瓒比自己强,心中甚至是鄙视王瓒的。但刚刚朱厚熜支持费宏的想法,也就是支持王瓒入阁,这让王宪颇为失望。

    起来王宪也是最早倒向皇帝的朝中大臣。

    从朱厚熜登基开始,王宪这个兵部尚书都是坚定的站在朱厚熜身旁,支持朱厚熜控制朝局,打压杨廷和。大礼仪之争的时候,虽然没有王瓒那么活跃,但作为兵部尚书也一直是支持皇帝的。王宪并不认为自己的功劳就比不上王瓒。凭什么王瓒能够入阁,自己却不能入阁。

    有些想不通。

    只是作为官场老将,没有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这种不满。

    “王卿,朕对于你寄予厚望。杨少傅(杨一清)年龄大了,但他关于九边重镇的部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我朝和北方草原部落之间的战争,也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结束的。在彻底解决北方隐患之前,九边重镇的事情都是朝廷大事,都是朝廷第一时间要处理的事情。朕想来想去,未来能够接班杨少傅负责九边重镇事宜的,朝野上下也只有王卿最合适。卿先在吏部,观察一下可用之才。未来九边重镇要以攻代守,需要更多出色的人才。”

    “臣谢皇上信任。”

    虽然心中依旧有疙瘩,但比之前舒心了很多。

    朱厚熜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王宪以后就是杨一清的接班人。杨一清现在是内阁当中,最受朱厚熜信任的内阁阁臣。这一次又成为了内阁次辅,在内阁的实力和影响力、话语权都大大增加。

    凭借着皇帝的信任,杨一清在内阁的话语权,不定是最重的。

    杨一清靠什么成为皇帝的宠臣。

    除了大礼仪之争当中支持过朱厚熜,更多的是靠着杨一清丰富的作战经验。朱厚熜很重视九边重镇,想要改变目前战略防守的情况。但内阁里面打过仗的只有杨一清。而且杨一清不是普通打过仗,而是在西北、东北都待过,时间还很长,对于草原部落很是熟悉,对于九边重镇很是熟悉。且杨一清在东北、西北的时候,几次和草原部落打仗,并没有落下风。反而立下了很多战功。所以朱厚熜对于杨一清才会那么重视,在边疆问题上几乎是言听计从。这个内阁在九边重镇的问题上,杨一清几乎是一言九鼎。就是杨廷和在内阁当首辅的时候,在九边重镇的问题上,都无法和杨一清相比。

    但还是那句话,杨一清年纪大了。

    杨一清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这样的年龄,还能够在朝廷的官员不多。朱厚熜作为皇帝,肯定也在搜罗未来能够接替杨一清的人。

    朱厚熜选择的就是王宪。

    因为王宪也有这种能力。

    王宪早年也有很长时间在边疆地区。清理过甘肃的军屯,巡抚辽东、大同等地,也巡抚过陕西。王宪巡抚大同,巡抚陕西的时候,都和草原部落有过战争。虽然比不上杨一清,但也是在战场上打过胜仗的。王宪正是靠着这些功绩才进入了兵部,被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看重。接着京畿地区出现大量的流民之乱,王宪还亲自带兵镇压过。

    在目前的朝野当中,跟王宪一样经历的人少之又少。应该朝廷当中,跟王琼、杨一清、王宪、王阳明这样文武双全的官员不多。有会入阁的更是少之又少。

    王宪就有这样的会。等王宪入阁,那么王宪就会成为内阁当中,除了杨一清之外,另外一个熟知军事的内阁阁臣。

    因此朱厚熜不算是忽悠自己。这么一想王宪的心情好了不少。王瓒虽然是比自己早入阁,但目前的内阁当中,有费宏这个才华横溢的首辅,有文武双全的杨一清,还有性情耿介的蒋冕。就算是群辅当中,也有石珤这样的铁面御史,毛纪这样内阁资历仅次于蒋冕的。

    王瓒这样没有多少政绩,完全是靠着皇帝宠信入阁的,能有多少作用。

    因此王宪的心情好了起来。

    “你看看这个。”

    朱厚熜把一份奏章交给王宪看看。

    王宪接过来看了一下。

    发现是户部尚书兼任总督仓场的孙交写的致仕奏章。孙交表示自己已经年老体衰,最近一段时间身体非常不好,所以想要致仕。倒也没有多少意外,因为孙交年纪的确很大。今年是七十一岁,很快就是七十二岁。

    作为总督仓场的大员,这样的年龄真的很大。

    特别是孙交此人,做事情还是很负责。就跟之前负责南直隶庄田清查的林俊一样,都喜欢身体力行,个人操守都是相当不错的。可是这么大的年龄,想要身体力行也不行了。

    光是看那些粮仓的数字,就够他忙活的。

    而且孙交对于朱厚熜当初推行的大礼仪之争,始终是不同意。虽然孙交和兴献帝的私人交情不错,但私人交情不能代替礼法。大礼仪之争的时候,孙交是支持杨廷和的朝廷大佬。现在杨廷和也致仕,虽然朱厚熜给足了面子,但谁不知道杨廷和致仕是朱厚熜逼迫的。因此孙交也萌发了致仕的想法,给朱厚熜上了这份奏章。

    “朕已经派人和孙卿谈过,他想要致仕的想法很坚定。孙卿本身年龄也大,朕准备同意他的致仕。孙卿离开之后,王卿你认为谁适合接任这个位置。粮食是朝廷最重要的,总督仓场的人选可不能有丝毫问题。朕需要一个懂得仓场问题,还要清廉的官员接替。卿帮朕选择一个人。”

    王宪立马开始思考。

    王宪明白,这是朱厚熜在补偿自己没能够成为内阁阁臣。王宪还是很感动的。皇帝为了补偿自己,把总督仓场这样重要的位置让给了自己。总督仓场,品级最低都是正三品,像孙交都是户部尚书兼任的,那就是正二品了。这个位置绝对算是位高权重,未来的发展前途也很好。

    王宪想了想道:“皇上,臣认为张文锦合适。”

    “张文锦乃戴罪之身。”

    张文锦,朱厚熜登基之后负责巡抚大同之人。

    不过张文锦巡抚大同之时,差一点闹出大事情。

    张文锦巡抚大同之后,认为大同防御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大同周围没有重要的军事要塞,因此草原部落可以随心所欲的来到大同。而且只要进攻,就能够直接来到大同城下,这对于大同防御非常不利。大同需要其他一些军事要塞的配合,一起保卫大同。

    所以张文锦决定,重新部署大同防御圈。

    在大同城外的一些地方,建设足够的军事要塞。张文锦关于大同防御的想法,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因为这个想法真的非常好。他的这个战略,没有丝毫的问题。如果完成了,对于大同的防御真的有很大的提高。

    可是张文锦战略上很成功,计划也很好。

    可惜在实施当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张文锦此人花钱抠抠搜搜。本来要建设大型要塞,加起来需要三十万两左右。但张文锦认为朝廷的钱怎么能瞎用,因此把钱压缩到了三万两。而且张文锦任命的要塞建设负责人,又从里面贪污了大量的钱财。

    结果要塞建设的很差。

    给兵丁建设的住处,住宿条件非常差。本来这种军事要塞就是非常危险的,给军人的住宿条件又差,那些军人当然不高兴。以至于很多兵丁不愿意去要塞。但张文锦要求他们必须要带着家人去要塞生活。这可是闹出了很大的问题。这些兵丁连本人都不愿意去,还要带着家人去军事要塞住,他们岂能同意。

    这个时候杨一清开始负责整顿九边重镇,李铎被朱厚熜任命为总制大同、宣府军务。李铎上任之后重新整顿了大同的事情,要不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大同那边告状,告到了总制大同、宣府的李铎这边。

    李铎调查之后,认为张文锦有很大的责任。继续放任下去,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因此立马对张文锦停职,然后报告给朝廷。朝廷免了张文锦的职务,对张文锦连降两级。现在的张文锦算是戴罪之身,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职务,都快一年多的时间。

    朱厚熜不知道的是,正因为朱厚熜关注九边重镇,把九边重镇的事情交给了杨一清负责。又按照杨一清的建议,任命李铎总制大同、宣府。要不然大同就会发生兵变。

    历史上张文锦在大同,为了军事要塞的事情,对于军队进行了高压,最终酿成了兵变。张文锦更是在兵变当中被乱兵砍死。朱厚熜登基之后,重用杨一清整顿九边重镇,其实是救了张文锦一命。

    朱厚熜对于张文锦的印象不是很好。

    在大同虽然一心想要做事情,但急功近利,差一点闹出大事情。大同可是九边重镇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要是大同出现问题可不是事情。京城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

    更严重的是,大同兵变不好处理。如果处理那些兵变的官兵,就会让边军对朝廷离心离德。如果不处理这样的兵变,那么这些边军胆子会越来越大,看不起朝廷。直接动摇朝廷的威望,动摇朝廷在边疆地区的控制力量。

    其实张文锦受到处罚已经一年多时间,朱厚熜差不多都要忘记这个人。没想到王宪却是提起张文锦。

    “皇上,张文锦此人视野宽广,能力出众。他担任安庆知府期间,判断宁王不安分,因此整顿安庆城防。朱宸濠之乱,宁王大军攻打安庆多时,也没能够拿下安庆。正因为安庆的存在,宁王大军才没有直下南京。平定朱宸濠之乱,张文锦此人是立下殊勋的。”

    “朕知道。正是因为看在他在安庆为朝廷立下殊勋的份上,朕才没有追究他更多的责任。要不然张文锦在大同做的事情,砍了他都不过分。”

    朱厚熜没好气的话。

    张文锦是有功劳的。最大的一个功劳就是,宁王之乱的时候,宁王大部队打了好多天安庆,都没能够拿下安庆。张文锦担任安庆知府之后,看近在咫尺的宁王,就知道宁王不是安分的。所以他在安庆加固城防,训练部队。等宁王大部队过来的时候,故意辱骂宁王,让宁王大部队打安庆。宁王部队打不下安庆,也失去了直下南京的好会。给南京也争取了好多时间做准备,当然也给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也争取了时间。

    靠着抵挡宁王部队,张文锦这个安庆知府声名大噪。

    所以才有了张文锦升官,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大同的事情。但在大同,张文锦急功近利,闹得事情太大。也就是运气好,如果真让张文锦在大同闹出大事情,千刀万剐都不足以赎罪。

    “皇上,张文锦多年在户部任职,一直都是兢兢业业,从来没有出现过纰漏。甚至他在户部主事八年当中,经他的账目没出现过任何的问题,一分一厘都不差。张文锦正是靠着在户部的成绩,才会被当时的户部部堂提拔,后来才升官为安庆知府。张文锦熟知户部事宜,目光精准,清廉刚正,做事情亲力亲为,乃不得多得的人才。在大同虽然急功近利,但他提出的大同协防思路是正确的,他的大同防御圈计划也是正确的。李总制(李铎)目前在大同的防御,其实也都是按照张文锦当初制定的战略。张文锦这种性格和能力,非常适合管理全国粮仓,适合担任总督仓场。”

    王宪立马出了自己的理由。

    张文锦在官场上,其实属于是无依无靠的人物。在正六品的户部主事的位置上,一干就干了八年时间。而且他在这个位置上干的非常出色,甚至被誉为只要经过他的,账目就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就算他在户部做的这么好,也没有人提拔他。后来还是因为他对于户部事物熟悉,提出了一些意见,被当时的户部尚书看上,认为张文锦能力不错。所以在八年之后,才有会成为户部郎中。

    接着成为了安庆知府。

    张文锦正是在安庆知府任上,大放光彩。不仅仅是政绩出色,管理安庆井井有条。更是在宁王之乱当中,功绩显赫。

    张文锦有没有一些优点。

    是有的。

    那就是清廉,不贪不占。甚至当官的时候,对于朝廷开支一分一分的计算,就怕朝廷开支多了。可能是因为在户部时间太长,对于账目非常敏感,谁也无法在这方面糊弄他。这在地方当官的时候,其实效果很好,有力的震慑了周围的官员。但到了边疆之后,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边疆卫所,那都是传承百年的。那些卫所世袭军官,包括边疆的军队,哪一个不是刀口舔血,在战场上滚过来的。突然来了一个人,规定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而且还强硬的让这些兵丁带着家属去要塞,怎么可能行得通。

    而且建设要塞,需要三十万两。张文锦就认为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自己作为朝廷官员岂能浪费朝廷钱财,所以坚决不同意花这么多钱。因为张文锦知道,是要三十万,其实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因此一直压缩开支,最后变成了三万两。可是这样怎么行得通。

    这样的军事要塞,要通过多少人。那些人都想要从这个要塞工程当中挣一笔钱。但张文锦是户部出来的抠,怎么可能让他们轻易挣这些钱。

    结果是在大同惹怒了大大所有的本土实力派。

    虽然王宪了一大堆,但其实朱厚熜并不是很喜欢张文锦。

    可是想了想,朱厚熜还是点了点头。本来这个位置就是为了弥补王宪的,既然王宪推出张文锦,就表明王宪是准备收编张文锦。而且张文锦这个人虽然在大同犯了大错,但看前半生,还是有能力。更重要的是,操守是真的很好。

    因此道:“那就让张文锦担任户部右侍郎,兼任总督仓场。明年事情多,什么地方都能出问题,粮仓绝对不能出问题。”

    “臣明白。”

    “王卿,你离开了兵部,你认为谁适合接任兵部尚书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