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宝源局

A+A-

    “这个图案不错。”

    送走了杨慎,朱厚熜在乾清宫见王以旂。

    朱厚熜对于吴廷举还是很信任。吴廷举给朱厚熜推荐了王以旂之后,就把整顿宝源局的工作交给了佥都御史王以旂。王以旂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开始准备进行铸币。不过在铸币之前,先让朱厚熜这个皇帝看看图案,让朱厚熜从里面选择一种图案。

    还有需要给钱币命名。

    朱厚熜仔细看了看,图案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这名字换了。”

    “不知皇上准备怎么命名?”

    三十八岁的王以旂,此次调到宝源局,开始是非常惊讶的,也是抵触的。

    自己好不容易混到了佥都御史,特别是三十八岁的佥都御史,地位已经不低,前途一片光明。只要朝廷重臣推一推,自己就可以去地方担任巡抚。

    对于王以旂他们这些官员来,这才是通天大道。

    在地方转一圈,立下一些功劳。然后可以升为副都御史,就能够总制一方,成为一方总督。可是无缘无故就来到了宝源局,王以旂这样有雄心抱负的人当然不高兴。宝源局是什么,一个铸币的构。之前一直是工部领导的,级别也不高。更重要的是,宝源局这些年铸币,就没有一次成功的。

    从朱元璋那个时候开始,几乎每一个皇帝登基之后,都会整顿宝源局,然后铸币。但结果都不好,一次都没有成功过。所以很多都是半拉工程,干了几年之后就废了。

    自己堂堂一个前途远大的都察院佥都御史,负责宝源局的工作,怎么看都不怎么样。

    王以旂甚至以为,是不是自己得罪了什么人,或者是皇帝不喜欢自己了。还好和户部侍郎吴廷举见面之后,听到吴廷举的话,才知道自己去宝源局是吴廷举推荐的。

    这样王以旂就放心了。

    因为王以旂和吴廷举早年相识,吴廷举对于王以旂很是欣赏。认为王以旂是真正能文能武的干才。吴廷举也跟王以旂了,皇帝多么重视铸币的事情。以及朱厚熜和之前的那些皇帝不一样,并不是那么着急的想要铸币来挣钱。以往大明朝皇帝铸币之所以失败,他们的目的都是利用铸币弥补财政不足,或者是为了皇帝私用。因此他们只关注短期的利润,不关注长期的币值稳定。这方面朱厚熜不一样。

    虽然朱厚熜也是眼馋铸币的利润,但朱厚熜更关注的是,大明朝长期的金融稳定。为了这个朱厚熜可以放弃一些短期大量的利润。

    听了吴廷举的解释之后,王以旂才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宝源局的整顿当中。

    几个月的时间,对于宝源局的情况,以及目前全国的钱币流通情况,也有了很深的了解。

    “用不着‘嘉靖通宝’这个名字。改了吧,直接叫‘大明通宝’。以后朝廷所有的铸币,都用‘大明通宝’这个名字,别弄得名字都乱了。钱这个东西,特别是朝廷铸币,一定要统一,一定要明确。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朝廷铸币,一听就知道是朝廷铸币,立马就能够知道朝廷钱币的价格。而不是考虑这些钱币之间要如何计算。”

    “臣遵旨。”

    “具体的,我相信吴侍郎也跟你谈过。朝廷铸币,不要贪便宜,用量要足,做工要细,一定要比那些民间铸币厂的铜币要好。而且定制的价格不能太高,一定要符合目前市面上的需要。朕要的是朝廷铸币,必须要得到市面上的承认,一定要在市面上流通。明白吗?”

    “是。”

    朱厚熜看着铜币样板。

    不是一种,铜币从到大,总共有六种类型。就跟后来的一分钱、二分钱、五分钱这样,铜币也是根据大分为好几种币值,满足市场的需要。

    “等开始铸币,朕就把宝源局从工部独立出来,以后宝源局不再接受工部指导。以后宝源局只管铸币,账目要清晰。宝源局到底铸了多少钱,一定要有详细的数目。朕不知道吴侍郎有没有跟你谈过,朝廷一定要掌握市面上流动多少钱币。”

    “臣知道。”

    “对了。朕有个疑问,你们宝源局能不能铸银币?”

    王以旂此次拿过来的样板,都是关于铜币的。

    没有一个是关于银币的。

    朱厚熜依稀记得,好像后世有些络上,都表示大明朝要控制金融,最好的办法就是铸银币。只要朝廷开始铸造银币,那么就能够控制银子的价格。

    可是朱厚熜虽然当了有些年皇帝,但并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朱厚熜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因此才需要和下面的大臣讨论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

    朱厚熜知道,朝廷一定要掌控铸币,只有这样才能够控制金融。但不管是吴廷举,还是王以旂,看起来都没有要铸银币的打算。

    “皇上的意思是,跟铜币一样铸造银币?”

    “嗯。你认为有没有可能?”

    “皇上,技术上应该是没有问题。虽然比铸银锭稍微困难一点,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技术难度。可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银币没有实用性,铸银币对于现在的宝源局没有什么作用。”

    “哦?此话怎么?银币怎么没有实用性?”

    朱厚熜没明白。

    银币怎么没有作用。朝廷控制了银币,等于是控制了白银价格,这就是控制了大明的金融流通。特别是现在的市面上,各种各样的银子都有,弄得转换起来非常麻烦。

    为什么有专门铸银锭的。

    就是因为银子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银币是最直观的,特别是朝廷铸银币之后,就能够有一个清晰的价格标准。以后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就可以按照银币的标准来定制价格。

    多么好的事情。

    “皇上,宝源局若铸银币,肯定赔钱。”

    “怎么会赔钱?”

    “皇上,我朝金银匮乏,因此金银宝贵,价格昂贵。目前市面上金子其实基本上不流通,都被一些大商户、大户人家控制在中。而且金子价格那么高,一般情况也用不了。再白银,虽然价格上比金子便宜,但对于普通家庭来银子的价格依旧是很高的,所以也是难以流通的。像种地的那些农民,一年下来里都很难有银子,收入也就是铜币来计算。就算是城市的那些家庭,一个家庭两三两银子就够一年的开销。对于这样的家庭来,银币的存在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平时生活当中,根本不需要银币。一般市面上之所以出现大量的碎银子,就是因为银子价格太高,日常生活当中基本上都用不上。日常生活当中,更多使用的是铜币。目前白银主要是使用在一些大生意,包括朝廷税收这些方面。因此宝源局一旦铸银币,其实是很难流通的。”

    朱厚熜微微点头。

    有些明白王以旂的意思。

    大明朝是缺银子的,或者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是缺银子的。中国真正开始铸银币,还是要到清末的时候。那个时候全世界大量的银子流入了中国,银子价格低了很多。

    但现在的大明朝不一样。

    银价非常高。

    两三两银子,一个家庭就能够生活一年时间。这就像是中国八十年代,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十。但国家印了大量一百块钱的钱,或者是印了一千块钱的纸币一样。那个时候百姓需要的是几块钱、十块钱、二十块钱这样的纸币,而不是一百块钱、一千块钱。

    现在大明朝白银价格高,市面上完全不需要银币。

    “也就是铸银币不行了?”

    “皇上,最起码现在不行。不过臣从吴侍郎那里听闻,自从去年开海之后,市舶总司那边统计,有大量的银子流入。到现在市舶总司统计到的白银流入就有30多万两。臣仔细算过,一旦大量的银子流入国内,必然会导致白银价格的下降。这个在我朝各个地区很明显,南直隶地区银子多,银子价格低。但辽东、西北地区银子少,因此这里的银价特别高,比南直隶地区高了三四成。以后白银流入越来越多,白银价格持续下降,到时候宝源局可以尝试铸银币。这样也可以控制白银价格的下降,稳定白银价格。”

    “你做过这方面的调查?”

    “吴侍郎给臣很多启发。”

    “嗯。”

    朱厚熜微微点头。

    王以旂看起来的确是聪明的官员。

    难怪吴廷举给朱厚熜推荐王以旂负责宝源局。历史上明朝中后期一百年时间当中,虽然朝廷禁海、开海反复不已,但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是事实。大量的白银都是靠着走私流入了国内。虽然没有绝对正确的数据,但初步统计,明中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最少有三四千万两。

    这么多银子流入中国,必然会导致大明朝银子价格的下降。

    朱厚熜也是看了市舶总司的报告。

    今年白银流入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日本和葡萄牙商人,他们带来大量的白银。日本是因为发现了白银,想要从中国购买商品,所以直接拿着白银购买他们要用的东西。

    结果是目前的南京市舶司,倭国商人云集。比争贡之役之前还要繁华。大量的倭国商人看到了海贸的利润,因此从日本带着大量的白银,来中国大采购。

    葡萄牙商人不一样。

    日本购买中国物资,主要是为了在自己国内消化。但葡萄牙商人就是为了挣钱,为了转卖中国的东西。

    他们是在全世界殖民,到处搜掠银子。然后用这些银子过来购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这些东西,再转卖到其他地方。特别是现在中国是全面开海,大量的银子流入中国。

    吴廷举、王以旂看起来都是看到了这个趋势。

    “那你认为,大约什么时候开始铸银币是比较适合的?”

    “臣认为最少也要在五年之后。若这五年当中,流入国内的白银数量还这么多,那么朝廷必须要进行一些调整。若真有上千万两的白银流入沿海地区,一定会造成这里的白银价格大降。只要白银价格下降,那么日常生活当中,银子的使用就会增多。到时候不同成色,不同重量之间的银子转换,会成为很头疼的问题。那个时候朝廷开始铸银币,规定银子的价格,就能够一举奠定朝廷在钱币上的权威性。”

    “有道理。”

    朱厚熜很高兴。

    难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任何年代都是有聪明人的。看看王以旂,虽然没有接受过现代货币知识,接受过现代经济知识。但不代表他对于经济、货币这些就完全不懂。

    相反稍微给他们一个引导,聪明人都能够举一反三。

    吴廷举是如此,王以旂也是如此。

    “皇上,臣建议宝源局第一个铸币厂放在湖广,或者是江西。”

    “怎么?”

    “铸币虽然利润不低,但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运输的问题。若是把铸币厂放在京城,那么光是运铜到京城,就是一大笔开支。目前我朝主要产铜的地区就是湖广、江西、云南。臣仔细分析过,云南地方太远,对于铸币厂的控制不足。而湖广和江西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铜矿也多,最适合铸铜、铸铜币。且可以迅速的把这些铜币散出去使用。目前民间大半的铸币厂,都在湖广和江西一带。”

    朱厚熜点点头。

    目前这种交通情况,铸币厂肯定是要放在铜矿比较多的地方。而目前的大明朝,主要的铜矿都在湖北、江西、云南一带。云南地处西南,且各方势力云集,不好控制。当然云南是有铸币厂的,不过之前云南铸币厂就是皇帝为了补足内库成立的。这里有00文的利润,那么被人层层克扣,包括被太监克扣之后,最后流入皇帝内库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朱厚熜登基之后,已经是关了云南的铸币厂。

    而湖广和江西,水运方便,而且商贾居多。铸币厂的铜币,容易利用这里的交通,这里的商业,扩散出去。

    “可。这个你来决定。宝钞呢?”

    “宝钞可以在京城铸币厂。现阶段,宝钞关系到朝廷俸禄开支,因此不应该有太多调整。”

    “好。”

    宝钞这个废纸,现在朝廷依旧在印。

    原因是什么。

    朝廷大量的俸禄开支,都是银子、粮食、宝钞混合的。不仅仅是宗藩如此,勋贵、外戚,乃至于朝廷大臣的俸禄,里面都有大量的宝钞。

    因此宝钞的问题并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解决的。

    朱厚熜想了想道:“还有,既然是钱的问题,宝源局的监察就不会太低。宝源局正式开始铸币之后,朕需要三方面的监察。一个是宝源局自己对于铸币厂的监察,还有户部会派人监察账目,都察院会派人监察铸币厂人事。这一点你要有心理准备。”

    “臣遵旨。”

    “王卿。”

    朱厚熜突然态度和蔼了很多。

    道:“朕让你去宝源局,不仅仅是为了管理铸币的。朕希望你在这里好好考虑一下,钱币和市场物资价格的关系变化,考虑钱币和经济发展关系问题。朕不希望朝廷此次铸币,再次出现以往那种情况。这些方面你多跟户部吴侍郎交流。”

    “臣一定努力。”

    “那朕就拭目以待。看看你们宝源局打造的铸币厂,如何能够稳定币值,如何能够获得长久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