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打压

A+A-

    朝廷动荡。

    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到了。

    原因大家也知道。杨廷和嘉靖三年致仕,但并没有直接离开京城。相反一直留在京城,坐镇京城。虽然不插朝廷事物,但杨廷和被皇帝特许留在京城,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一直到嘉靖五年年初,杨廷和选择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老家四川。

    这个意思比较明确,那就是杨廷和是不可能再回到中枢构。这一下其他势力都看到了会。杨廷和留在京城,那就是一种威慑,也是皇帝和杨廷和的一种默契。

    大家虽然打压杨廷和派系的官员,但都是有限度的。

    但现在不一样。

    杨廷和彻底走了。本来杨廷和就算是走了,但杨廷和派系的实力依旧非常强大。有内阁次辅蒋冕,内阁阁臣毛纪,还有费宏是内阁首辅,彭泽深受皇帝宠信担任新成立土地部尚书,杨廷和嫡长子杨慎虽然只是从四品国子监祭酒,但国子监地位迅猛上升。朝廷已经开始讨论提高国子监祭酒的品级问题。

    就这一两年当中,国子监祭酒的品级就会提高到正三品。因为国子监慢慢的要开始掌握全国教育。

    包括礼部,目前都是杨廷和派系官员居多。

    这还不包括大量地方官员。

    可以看出杨廷和派系的实力多么强大。

    可是杨廷和没有了之后,这些人开始分裂。以前杨廷和在,他们围绕在杨廷和身旁,成为了一个政治派系。但没有了杨廷和,费宏就不愿意和蒋冕、毛纪他们混在一起,想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内阁首辅,想要摆脱杨廷和的影响。因此费宏看起来不表态,其实对于打击杨廷和派系一直是默认的。

    杨廷和大将彭泽也不是很喜欢蒋冕他们。

    彼此的政治理念分歧比较大。彭泽这样文物双全的大佬人物,也就杨廷和这等大佬可以驾驭。甚至杨廷和致仕之前,彭泽甚至和杨廷和都开始有了分歧。显然费宏、蒋冕、毛纪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资格驾驭彭泽。

    彭泽也几乎是自立门派。

    就连杨廷和嫡长子杨慎和蒋冕他们也不是走一条道的。彼此之间的政治理念分歧越来越大。特别是杨慎开始对于大明朝文化进行改革的时候,和蒋冕他们的矛盾也是越来越大。蒋冕他们是维护大明朝传统文化的,杨慎要进行改革,他们怎么可能同意。

    结果杨廷和派系也算是分崩离析。

    因此其他势力,瞄准的就是蒋冕他们的地盘。

    整体来还是成功了。

    大理寺卿李昆、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陈九畴,都被他们拉下马来。但这一次的政治动荡并没有结束,嘉靖六年三月十九日,朱厚熜批准了内阁阁臣石珤和俞琳两个人的致仕请求。

    内阁阁臣一下少了两个人。

    这是真正的大动荡。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朱厚熜规定内阁阁臣必须要七个人之后,少了两个人就必须要补两个人。

    各方势力都眼红不已。因为两个内阁阁臣的名额,任何一方势力得到了,实力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从内阁阁臣的变化,也可以试探皇帝的意思。

    陈九畴和李昆的事情,朝野上下推动当中大势所趋,皇帝也只能是顺其自然。

    但内阁阁臣不一样。

    选择内阁阁臣的权力就在皇帝中,一举一动都包含皇帝的想法。

    廷推内阁阁臣。

    朱厚熜这一次并没有下发中旨,直接选择内阁阁臣,而是让吏部组织廷推。朱厚熜倒要看看,都有多少势力对于内阁阁臣虎视眈眈。从内阁阁臣的选择当中,朱厚熜也要梳理一下现在的朝局,不能让这些人继续这么乱来。而且朱厚熜已经让费宏安排人,提议王琼回京。

    果然当有人提议王琼回京担任内阁阁臣之后,一瞬间整个朝廷都是鸦雀无声。

    不过只是开始。

    很快朝廷大臣联合起来,表达反对王琼入阁的折子。很多人的确是紧张了,担心皇帝真的让王琼入阁。因此反对王琼入京的折子像雪花一样来到朱厚熜这里。

    “以宣府和大同为主?”

    朝廷的事情,的确是让朱厚熜头疼。

    所以朱厚熜这一次一定要压一压现在这股风气。不过在此之前,朝廷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特别是朱厚熜准备在五年之内,对鞑靼右翼部落动。

    不过一旦打起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

    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打仗可不是打就能打的。不别的,和鞑靼右翼打仗,最少应该出动十万人左右的部队。可是想要调动十万人左右的部队,这里面光是后勤兵就占据三四万人,然后还要动员二三十万以上的民夫。

    真正参与打仗的,不过就是五六万人。

    但就是为了这五六万人,朝廷不知道要做多少准备,花多少钱。

    “皇上,我们仔细考虑过。只要时到来,就在宣府和大同这边同时出兵,进军丰州(呼和浩特)。目前鞑靼右翼和兀良哈万户之间的战场,主要是在这个地带。随着兀良哈万户整个部族继续南下,未来几年之内双方必然会爆发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我们判断他们之间的战场,和现在应该没有太大变化。就算到时候鞑靼左翼的其他部落参与进来,战场也会是这一地带。此地离丰州地区最少五百里以上,不比大同、宣府到丰州的距离近。这对于我们是千载难逢的会,一旦双方在这里发生一次规模庞大的战争。那么土默特部落作为鞑靼右翼实力最强的部落,必然会派遣主力参战。这就是我们的会。我们可以直插丰州,拿下丰州,彻底解决土默特部落。”

    内阁次辅杨一清,兵部尚书汪鋐,军事参议司总参议李钺三个人在乾清宫和朱厚熜谈话。

    讨论的就是未来如何进攻丰州,打击俺答率领的鞑靼右翼的土默特部落。杨一清在地图上给朱厚熜画上各个不同的战场,好让朱厚熜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草原上的战争不断。

    主要原因就是兀良哈万户南下。兀良哈万户原来的生活地带,是后世的唐努乌梁海一带。那个地方虽然也可以放牧,但和南边相比,生存条件是非常恶劣的。

    哪里有南边这么好。

    以前俺答爷爷达延汗活着的时候,兀良哈万户畏惧达延汗的威势,只能是老老实实在北边放牧。可是达延汗死了之后,鞑靼部落开始分裂,兀良哈万户则是在北边一家独大。几年之内侵吞了不少部落,实力大增。

    因此野心开始增长,不满足于在北边受苦。

    他们也想要南下,在南边放牧生活。因此兀良哈万户从嘉靖元年开始,慢慢的选择南下。兀良哈万户南下,本来第一个得罪的是现在的蒙古大汗,也就是博迪汗。毕竟兀良哈万户应该镇守北边,这是达延汗的命令。现在没有博迪汗的命令,兀良哈万户就自己南下,这让博迪汗很生气。

    可是博迪汗真没有足够的威望。

    根本无法让兀良哈万户听他的命令。兀良哈万户不搭理博迪汗的命令,一直在选择南下。开始和鞑靼左翼的一些部落发生冲突。

    要是这个时候博迪汗的实力足够强大,那么博迪汗必然是率领鞑靼左翼部落,和兀良哈万户打仗。可是此时的博迪汗刚刚成为蒙古大汗没有多久,鞑靼左翼也有一堆人不服他的命令。博迪汗为了整合鞑靼左翼,只能是任由兀良哈万户南下。

    兀良哈万户南下开始是很心的。

    开始只是试探一下。

    看到博迪汗退缩,兀良哈万户胆子越来越大,野心跟着膨胀。南下的兀良哈万户也越来越多,最后是碰到了鞑靼右翼部落,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鞑靼右翼正是鼎盛时候,俺答老爹甚至一度抢夺过博迪汗的汗位。虽然俺答老爹死了,但俺答的哥哥济农率领鞑靼右翼,和他老爹一样野心勃勃。甚至想要击溃鞑靼左翼,重新抢夺蒙古大汗的位置。

    岂能允许兀良哈万户这样的外来户抢夺自己地盘。

    因此双方冲突开始增加。

    从嘉靖元年开始,到现在嘉靖六年,双方之间的冲突规模一直在增加。但双方并没有发生过真正决定部落命运的大决战。但杨一清他们判断,双方之间爆发这样的大战争,也就是这几年时间。

    因为兀良哈万户慢慢的南下,发现南边真的很好,比北边好多了。

    结果是兀良哈万户整个部落都要南下,看上了鞑靼右翼的地盘。

    等到兀良哈万户整个部落完全南下,开始进入鞑靼右翼核心地盘的时候,双方之间的冲突就不是现在这样的规模。双方肯定是要爆发一次决定双方部落命运的大决战。

    到时候双方派出的军队数量,都会是几万人规模。

    杨一清的就是这个战争。

    打起来必然是主力尽出,给大明朝一个非常好的会。

    “你们判断几年之后会有这样的战争?”

    “皇上,从目前兀良哈万户部落南下的速度,臣等判断应该在嘉靖十年之前就会爆发这样的战争。”

    “嘉靖十年之前?”

    “是。”

    对于这些战场上的判断,草原部落之间的判断,朱厚熜相比起自己更相信杨一清、汪鋐、李钺这些专业人士的预测。因为在这些方面,朱厚熜肯定是比不过他们。

    兀良哈万户南下,不仅仅是原来的兀良哈万户。为了增加实力,为了增加声势,兀良哈万户是带着北边好多个部落一起南下。杨一清他们就是根据这些北边部落南下,猜测战争爆发的时间。

    朱厚熜想了想道:“那就没多少时间。”

    “是。”

    “你们所,谁最适合总制宣大军务?”

    杨一清他们听到朱厚熜的话,就知道朱厚熜并不是很放心现在总制宣大军务的李铎。

    不过也是。

    李铎虽然也打过仗,但之前只是大同巡抚,是跟着姚镆打仗立功才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才能够总督宣大军务。其实他本人并没有直接带兵打过仗。这几年李铎在宣大总督的位置上,表现还是很好。

    整顿军队,打击侵吞屯田的行为,储备军粮这些方面都做的很好。鞑靼右翼部落这几年也是几次进攻过大同和宣府一带,但都没有效果。

    李铎在防御方面做的还是很不错。

    但让他全权负责打仗,朱厚熜倒是不怎么信任。

    “臣认为有四个人最为合适。”

    “。”

    朱厚熜也想听听杨一清的想法。

    毕竟杨一清是北疆军务总负责。从嘉靖元年开始就负责北疆军务,一直到现在北疆局面大为改观,杨一清的功劳是很大的。杨一清年纪大了,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名垂青史的会。一旦真的能够重创土默特部落,那么大明朝在北疆地区就能够占据主动位置。

    所以朱厚熜很相信杨一清。

    “总制闽浙军务的王琼、总制四川军务的王守仁、原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陈九畴、总制蓟州军务的刘天和。本来吏部尚书王宪、土地部尚书彭泽、税务总司总司长姚镆,都是适合的人选,但他们已经不适合去总制宣大军务。”

    朱厚熜点头。

    杨一清把目前朝廷能够带兵的文臣都了一遍。

    如果再加上,就是眼前这三个人。但还是那句话,他们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不可能直接去担任宣大总督。王宪、彭泽、姚镆都是一样的情况。

    所以杨一清的是王琼、王阳明、陈九畴、刘天和四个人。

    朱厚熜转过头,看向了汪鋐和李钺道:“你们看呢?”

    “臣对于杨阁老推荐的人选无异议。臣也认为朝野上下,他们四个人最为合适。”

    汪鋐附议。

    李钺也是上前道:“臣也没有异议。”

    “刘天和年纪不大,真的能接受如此的重担?”

    朱厚熜自言自语。

    杨一清虽然是推荐了四个人,但其实杨一清推荐的只是一个人。王琼其实是最适合的人选,有威望、有能力。但朱厚熜知道,朝野上下是不可能让王琼上前线,负责这么重要的事情。而且朱厚熜本人也是如此。

    王琼资历太深、威望太高。

    去指挥这样一场战争,一旦赢了,怎么安排他。

    虽然不至于功高震主,但也不是一个好事情。

    至于王阳明,身体不好,这一点朝野共知。也不知道怎么了,王阳明才五十多岁的年纪,身体情况就非常不好。以至于朝廷都担心,他能不能完成在四川总督上的事情。

    陈九畴刚刚因为谎报战功被贬,也不可能让他去当宣大总督。

    也就是只有刘天和适合。

    “皇上,臣认为刘天和可担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