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辽东人事
费宏给王瓒“挖坑”,当然也算不上是挖坑。
顶多就是怂恿王瓒。
不过费宏是准确的把握到现在王瓒他们的心态,因此才会去怂恿王瓒。
王瓒心中虽然大骂费宏,但费宏的建议让他很是心动,因此去找王宪商量。而此时朱厚熜则是和新上任的吏部尚书高友玑商量辽东人事问题。经过上一次皇帝的敲打之后,高友玑变得格外的心翼翼。
皇帝用王瓒,打压蒋冕,清理一些杨廷和留下来的势力。实在是因为杨廷和担任内阁首辅十年,在朝中根基深厚,门生故旧遍地,实力太强。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廷和都致仕了,朱厚熜当然是要打压蒋冕他们。效果还是不错的,经过几年的打压之后,杨廷和在朝廷的影响力大降,已经是过去式了。可是等王瓒实力增加,野心膨胀之后,皇帝反一巴掌就把王瓒压下去。继续保持朝中平衡。
真是翻为云,覆为雨。
皇帝已经不是孩子了。高友玑这些朝廷重臣,对于朱厚熜这个皇帝也是越来越畏惧。
“你觉得底蕴如何?”
“底蕴在辽东政绩斐然。特别是扩建辽阳、安置人口、兴修水利、开荒种地、设立马市规矩,都做的井然有序。在朝中的时候,底蕴在六科以直言敢谏闻名。臣和他接触不多,但听其他人讲,底蕴博览群书,世间之事都有涉猎,天文地理无一不精。当然不少人也他学问做的不好,文章写的也不怎么样。”
李承勋很心的回答。
讨论辽东的人事问题。目前辽东最大的一个人事问题就是辽东按察使的问题。蒋瑶入京担任税务总司副总司长,周金从辽东右布政使迁为辽东左布政使,周宣从辽东按察使迁为辽东右布政使。
所以就空出了辽东按察使的位置。
这是目前辽东空缺的最大的官职,地方正三品的官职。但朱厚熜不谈辽东按察使的问题,却突然之间询问底蕴如何。
高友玑年纪不。
今年已经是六十六岁,起起伏伏见得多了。因此皇帝这么询问,高友玑立马明白,皇帝心中底蕴是辽东按察使的重要候选人之一。底蕴在六科当给事中的时候,高友玑在都察院。虽然不在一个部门,但也是时常见面的。
对于底蕴,朝中有两种看法。
一种对于底蕴颇为推崇。
因为底蕴在地方政绩出众,才能够进入六科当给事中。底蕴在六科直言敢谏。属于是有能力处理具体事物,让他打嘴炮也是一等一的官员。而且因为地方当官的经验,所以底蕴耍嘴炮,那都是有根有据的。可以六科给事中当中,底蕴当时是名气非常大的,因为每次弹劾都能够道点子上,相比起那些泛泛而谈的嘴炮清流来,底蕴显得非常另类。加上底蕴真的是博览群书,天文、地理、水利、农业、刑名,乃至于军事都有涉猎。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底蕴真的很厉害。
可是同样,又有另一种的评价。
他们是鄙视底蕴的。
因为底蕴的科举成绩不好,好不容易在中了进士,因此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学问不扎实。底蕴这样科举成绩不好,也没能够成为庶吉士的,这辈子的成就有限。在很多才子心中,底蕴这样的出身,总是比他们低一个级别。
不过底蕴在辽阳政绩斐然。
这不是吹出来的,这是干出来的。高友玑之前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全国官员都察院都要监督。当然高友玑也不可能知道全国所有的正四品官员。但底蕴毕竟是有所不同。
辽东是一个特殊的省份,非常受大家的关注。
加上李承勋、蒋瑶因为辽东政绩入京,让辽东官员更是受到大家的关注。高友玑也是重点考察过辽东的那些官员,所以对于底蕴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
但底蕴科举成绩差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被朝中一些人鄙视也是存在的。所以高友玑把自己知道的正反两面都了出来。
“文章,文章。文章华丽,文采斐然,固然难能可贵。但对于国事又有多少用处。朕要的是能够帮朕治理天下的,要的是有实际处理事务能力的官员,而不是钻进书本里的才子。”
朱厚熜摇头。
那些人鄙视人家底蕴学问不好,文章做的差,但朝廷更喜欢底蕴这样能力的官员,相反要你们只知道写文章的人干嘛用。
朱厚熜要的是有能力的官员,而不是吟诗作赋的才子。朝廷科举选拔的是治理天下的官员,而不是学问好的学者才子。听到朱厚熜的话,高友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现在的朝廷上上下下基本上都是科举成绩出色的官员,可是高友玑和底蕴一样,都是科举成绩非常不好的官员。
每次科举,最后能够进入翰林院的,那些才是成绩好的,或者有前途的官员。不然也不会翰林院是“储相”所在地。虽然“非翰林不入内阁”,不是硬性规定。但相比起不是翰林出身的官员来,翰林院出来的官员更容易入阁是显而易见的。大明朝颇有一种科举“一考定终身”的态势。
科举成绩,也一直是高友玑心中的遗憾。因为科举成绩差,高友玑也没少被人嘲讽和鄙视。
现在听到皇帝的话,高友玑都忍不住挺直了身子。
“科举以后也要往这方面发展。多重视考生策论,而不是只注重考生的文采。策论也是多重视文章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华丽。朝廷科举要选拔能干的官员,不是选拔能读书的官员。”
“应该如此。”
高友玑是连连点头。
从心底里赞同皇帝的话。高友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其他人差,但正因为科举成绩不好,所以起点就很低。别人在京城当几年京官,然后外放出去就能够从从四品、正四品起步。可是科举成绩不好的官员,只能是从正七品的知县开始。起点一下就落后别人一大步。
“熊浃如何?”
“不畏艰险,不畏权贵,不惧自身安危。”
“嗯。”
朱厚熜点头。
六科吏部都给事中熊浃,也是朱厚熜大礼仪之争的功臣之一。当时熊浃在六科,和史道一起,为皇帝站台。也因此熊浃才能够在短时间之内,从礼部右给事中迁为礼部都给事中,然后又从礼部都给事中,迁为吏部都给事中。现在熊浃年龄也不了,也不能继续在六科,到了该放出去的时候。
大礼仪之争的功臣,皇帝都给与了提拔。
这也是皇帝的回报。
“底蕴和熊浃,卿认为谁更适合担任辽东按察使?”
高友玑想了想。
很快道:“皇上,臣认为熊浃更适合。”
“怎么?”
“辽东人口成分复杂,目前辽东人口主要来自四方面。流民、贱民、军户、草原部落,他们虽然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很多人都不懂‘大明律’,或者是不在意‘大明律’。贱民多年受到欺压,流民本身就是违反‘大明律’的人群,军户一直以来都是卫所自己管理,草原部落更是不懂礼仪,不懂圣人之学,更何况是‘大明律’。未来几年辽东人口的增长,也主要是靠这些方面的来源。这些根本不懂,根本不遵守‘大明律’的人群,若不严加管理,辽东必然秩序大乱。这种情况需要法度森严,让他们明白‘大明律’的威严。因此臣认为辽东需要熊浃此等不畏任何势力影响的按察使坐镇。至于底蕴,能力全面,臣认为应该负责更繁杂的工作。”
朱厚熜点了点头。
高友玑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辽东是新开的省,而且辽东本身就是边境省份,和草原部落时常接触,也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更注重武力,更信奉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这样才能够在边疆地区生存。
至于后来涌入大量的人口,主要是流民和贱民。这两类人,也有同样的问题。贱民保守社会歧视,受到地方欺凌,你还能指望他们多么善良。包括流民,那都是因为活不下去才成为了流民。成为了流民之后,谁知道他们过了什么样的生活。不定里面还有不少人是参与过流民暴乱,杀过人,甚至吃过人也不定。你同样不能指望他们多么的纯真善良。
因此对于他们必须要实施严厉的管理。
在他们的心中,重新树立“大明律”的威严,朝廷的威严。这就需要一个性格比较强硬,不怕得罪任何人的官员。熊浃的确是比较适合。
至于底蕴是一个全才。
很多方面都有涉猎。如果让他只是去负责律法,大材用了。
“那就熊浃吧。吏部尽快的进行会推工作,推选熊浃为辽东按察使,然后上报。”
“臣遵旨。”
“辽东现在这个情况,比较复杂。筑城是很顺利,但筑城之后,怎么防御,怎么让更多人居住,怎么让人愿意在那里安家,都是一个问题。李宪臣(李承勋)主持筑城的辽河套地区,情况更是复杂。你认为这里应该怎么划分。”
高友玑是想过这些问题的。
因此上前在地图上,道:“皇上,臣想过这个问题。臣记得税务总司的姚总司长(姚镆)在贵州的时候,在贵州边缘地带成立了军民府。如毕节府,就是军民府,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臣想辽东的情况,和贵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朝廷在辽东是不是也可以临时性的成立军民府。”
“军民府,有道理。”
朱厚熜看着地图连连点头。
军民府是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边疆地区民户少,军户多。成立军民府,可以有效的统筹军政、民政,算是集权的一种方法。朱厚熜在地图上划了三个圈,对高友玑道:“你看在辽东成立沈阳军民府,辖沈阳、开原、铁岭一带,负责辽东北部地区。在抚顺这里成立抚顺军民府,主要负责抚顺一带。在辽河套地区成立河套军民府,辖新民、阜新、彰武三座新城。卿觉得呢?”
“臣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
“你回去之后,和兵部汪尚书(汪鋐),军事参议司李总参议(李钺)他们商量一下。然后派人询问盛应期的意见,等你们统一意见之后,写个报告。”
“臣遵旨。”
辽东,始终是朱厚熜心中最敏感的一个点。
虽然历史都改变了。
但朱厚熜总是忍不住想到,建州女真崛起,灭掉大明朝的事情。因此总是忍不住关注辽东的一举一动。朱厚熜知道,只有哪一天朝廷真正的控制了辽东,应该是真正的控制了东北地区,朱厚熜这种疑神疑鬼的心思,才会彻底结束。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厚熜才给辽东配备了那么多出色的官员。
朱厚熜欣赏的年轻官员,大量的派往辽东。既是为了锻炼这些年轻官员,同样也是为了建设好辽东。
“还有,辽东省规模正在扩大,需要的官员也在增加。吏部一定要率先满足辽东的需求。看看有没有一些政绩出色的官员,在辽东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派过去。”
“臣一定留意。”
“对了,还有。盖州直隶州和金州直隶州,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吏部讨论一下,看看是继续留着直隶州,还是升级为府。有了结果之后,在内阁会议上提出来。”
“遵旨。”
“朕知道你刚去吏部很忙,不过辽东的事情不能耽搁。尽快的稳定辽东的事情,其他事情以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