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大航海
“这是我给你找到的盔甲。”
三天一晃而过。
陆炳要去宣府。朱厚熜是亲自过来送陆炳,一直来到了城外。在朝中能够有如此待遇的,也只有陆炳一个人。就是陆炳老爹陆松,都不可能如此。朱厚熜亲自给陆炳一副盔甲,一副非常好的盔甲。作为将军,盔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盔甲,在战场上能够救命。
看着已经长大的陆炳,朱厚熜真是不放心。
因为朱厚熜知道,一旦袭击丰州,到时候大明朝和鞑靼右翼之间的大战就会爆发。到时候就不是陆炳在四川见过的那些土司部队能够相比的。
土司部队最难以征服的,主要是不熟悉当地情况,不适应当地气候。
但其实土司部队战斗力是比较差的。
正面交锋的时候,土司部队根本不是大明朝正规军的对。而且只要不是那些顶级大土司,那么一般的土司根本没有多少部队。一次叛乱,最多有两三千人,那都是相当厉害的。一般的土司,也就是几百人的部队。对付他们,只要调动一些规模的精锐部队就可以。
但鞑靼部落不一样。
一旦他们真的跟你玩命,是真的可以动员五六万人。甚至扩大年龄范围,还征召一些女骑兵,那么可以动员十万人左右。这样规模的战争,会是死伤无数。根本不是西南那些土司部队的战争规模能够相比的。
朱厚熜岂能不担心。
“去了前线,要多注意。不要逞能。”
“是。”
“朕等你回来,给你庆功。到时候你看上谁家的闺女,朕给你主婚。”
“谢皇上。”
陆炳转身走了几步,不过转过头回来。
先是给朱厚熜磕头,然后给旁边的陆松磕头。之后才重新回到队伍当中上马。
“哎——”
朱厚熜叹口气。
“回去吧。”
陆松也是心事重重。
陆松现在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大员。
跟着朱厚熜入京的那些兴王府旧人武官当中,陆松家族是最受器重的。陆松本人升官速度也是最快,短短几年之内都已经是达到了武将能够达到的最高位置。
一般情况之下,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勋贵出身。陆松这样的出身能够达到这个地步,靠的就是皇帝的宠信。
作为皇帝的嫡系,陆松也知道很多事情。明白朝廷要和鞑靼部落打仗,而且是打大仗,一旦打起来那就是大事情。上一次大明朝和蒙古人之间的大仗,还要追溯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和蒙古之间其实战争不断。
但规模都是有限的。
不是蒙古人过来打草谷,大明边军防御。就是大明边军派人偷袭蒙古部落,斩杀部落之人,然后在草原上放火。真正跟土木堡之变一样,双方出动了二三十万人正面打仗是没有的。
但这一次显然不一样。
宣府和大同,目前虽然不敢大军云集,但两个军事重镇的部队加起来有十多万人。还有驻扎在怀来、延庆一带的京营部队,也有五六万人。
而且目前朝廷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这些地方。
不别的,给这些部队打造盔甲,那就是一大笔钱。千万不要认为所有军队都有盔甲。就是大明朝这样的大国,其实明军当中六七成都没有很好的盔甲。因为打造盔甲是非常花钱的。有盔甲的部队和没有盔甲的部队,战斗力是完全不一样的。能够拥有完整盔甲的部队,都是明军当中的精锐部队。这一次朱厚熜是要做万全的准备,因此就算是花再多的钱,也要给军队很好的盔甲。
除了盔甲之外,前线训练骑兵,也是需要大量的战马。而且一旦打起来,就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资,这需要多少骡马。朝廷目前大量的收集骡马。
然后就是火器部队。
那更是花钱如流水。
也就是这几年朝廷有钱了,特别是开海之后,每年给朝廷带来四百万两左右的收入。才能够应付如此规模的支出。还有就是这几年朝廷一直在进行土地清查,田赋大涨,每年朝廷的粮食收入也大涨。所以才能够从容的支援前线。
除了这些重要地方之外,还有榆林、蓟州、辽东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做准备。把这些军事重镇的部队都加起来,目前朝廷在北方前线部署的军队数量超过三十万人。
这些陆松都是知道的。
一旦打起来,这就是真正的大仗。陆松不确定,到时候结果会如何。当年土木堡之变之前,明英宗也是雄心勃勃,也是自信满满。应该大部分人对于明军都是很有自信,认为明军战胜对轻轻松松。
结果呢?
一败涂地,皇帝都被瓦刺部落给抓了。
战场上的事情,谁都不敢确定。
如果可能,陆松真的不愿意让自己嫡长子上前线。以皇帝和陆家的关系,以及皇帝和陆炳的关系,就算陆炳不上前线,这辈子也没有问题。
但没办法。
陆松挡不住陆炳。
“吴廷举他们到了?”
“是。”
“走吧。”
此次好不容易出宫一趟,朱厚熜也不想这么快就回宫。
所以派人联系了吴廷举。
准备在外面见见他。
“参见皇上。”
“免礼。”
皇帝出行,当然不能随便让人进来。
因此黄锦是直接包了京城一家酒馆,不让任何外人进来。甚至酒馆的后厨,都被黄锦派遣的东厂接管。所有的素材都是东厂负责,还要看着这些厨师做菜。
要是可能黄锦真想把御厨都拉到这里,这才是最安全的。
只是皇帝想要尝尝外面的东西,黄锦也没有办法。
“陆都督。”
“东湖先生(吴廷举)。”
吴廷举和陆松两个人打招呼。
吴廷举旁边站着两个人,一个是接任吴廷举担任市舶总司总司长的林富,一个是即将要去广州担任广州市舶司提举的林希元。
林希元是吴廷举改革市舶总司的时候,亲自带入市舶总司的官员。
林希元科举成绩一般,所以殿试之后,分到了南京大理寺。朱厚熜登基之后,提议罢天下镇守太监。林希元是朱厚熜登基之后,第一个上疏罢天下镇守太监的官员。虽然没有被朱厚熜采纳,但名声还是很不错。
嘉靖元年的时候,南京都察院都御史谭鲁收钱包庇充军罪犯,被林希元抓住。可是南京都御史谭鲁在南京也算是根深蒂固,委托很多人给林希元压力。就连南京大理寺卿陈琳都不敢得罪谭鲁,所以给让林希元放。但林希元不听话,依旧是弹劾了南京都御史。
这让林希元得罪了南京六部大部分官员,特别是林希元的顶头上司陈琳。被他们直接弹劾,贬了出去,担任正六品通判。
不过林希元此人倒是没有失去斗志。到了泗州正好碰到了泗州饥荒,林希元悉心赈济,日夜操劳,拯救饥民数万人。接着整理了自己赈灾的过程,写出了一份“荒政丛言”,详细陈述赈灾办法。这份赈灾报告,甚至被杨廷和高度评价。也就是因为这样的表现,吴廷举才看上了林希元,把林希元带到了市舶总司。
林希元在市舶总司表现也很好,升官速度也非常快。短短几年之内就从正六品,到现在要去广州担任正四品广州市舶司提举。四十七岁的林希元,算是市舶总司比较年轻,而且有能力的官员。
“都坐。”
朱厚熜看着林富道:“卿入京之后,一直在忙,朕也没有时间和你话。去年和大佛郎国接触之后,来我朝的商人多吗?”
“开始不多,但从年末开始,大佛郎国的商人开始迅速增多。”
“这佛郎国和大佛郎国有什么不一样吗?”
“大佛郎国商人比佛郎国商人有钱。”
“怎么?”
朱厚熜对于欧洲国家很感兴趣。
因为他们已经是开辟了大航海,开始殖民美洲。甭管这些欧洲国家开始的时候是因为什么开启了大航海,但等他们开启了大航海之后,见识了世界的广阔。
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野心也在增加。
相比起来,大明朝还是属于比较保守的阶段。虽然这几年朱厚熜一直在改革,一直在支持改革派官员。但就算是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有限的。
必须要改变他们这种观点,他们才能够真正的融入目前世界潮流。想要改变他们的观点,就要让他们睁眼看看世界有多大。
“我们在广州接待的大佛郎国商人,都是出阔绰。他们中有大量的白银,他们带来的海船上面全是银子,来到广州之后就订购了大量的物资。特别是丝绸,他们订购丝绸直接就是千斤来数的。去年九月份来的大佛郎国商人,第一次来广州,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就订购了六千斤的丝绸。目前广东地区丝绸价格大涨,六千斤丝绸值近一万五千两银子。”
“怎么会这么贵?朕记得丝绸没有那么贵?”
“也是因为开海的原因。”
林富给朱厚熜解释道:“在开海之前,一百斤普通丝绸大约值五十两银子。但在倭国,一百斤丝绸价格直接涨了十倍,甚至可以达到五百两银子。臣和熟悉佛郎商人的人打听过,我朝的丝绸如果去更远的地方,那么价格比倭国那边还要贵。在很多地方我朝的丝绸,完全是供不应求。佛郎国那边都是如此,都是有钱人争抢我朝的丝绸。因此海商对于丝绸的需求非常高。不过这样也直接引起了我朝丝绸价格的上涨,一百斤丝绸目前价格涨到了二百多两银子。”
“看来白银流入国内太多,在某些行业已经引起了价格上涨。”
朱厚熜点点头。
其实这就是有些通货膨胀。
白银流入太多,直接影响某些行业。而且丝绸行业大爆炸,会让很多人开始养蚕,这样会挤占耕地,影响粮食生产。朱厚熜想了想道:“丝绸如此赚钱,若是大家都种桑养蚕,到时候粮食怎么办?”
“皇上,这一点我们也想过。丝绸虽然赚钱,但的确是有皇上的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和一些海商谈过,他们表示除了丝绸之外,我朝棉布的销量也非常好。在南洋地区,还有朝鲜、倭国、琉球都大量的购买我朝的棉布。目前吕宋岛那边种植棉花数量很多,因此那些海商都是从吕宋岛大量的购买他们的棉花,拿到我朝变成棉布再出海。这几年我朝和吕宋岛那边的商人之间,光是棉花和棉布的生意,就有上百万两。我朝海商还在其他地方寻找一些种植棉花的地方,也有一些人帮助吕宋岛更多的农民种植棉花。”
“这也是一个办法,但却不是根治的方法。”
朱厚熜点点头。
中国目前的商品在世界上就是畅销。不管是丝绸、棉布,还是瓷器、茶叶之类的,都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产品。其实连朱厚熜都不知道的是,大明朝的丝绸和棉布,甚至被西班牙商人卖到墨西哥。正因为海贸越来越好,大明商人已经开始考虑从其他地方购买原材料,拿到国内进行加工出口。果然对于挣钱,他们是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不这个,你刚刚大佛郎国有钱?”
“是。他们出阔绰,臣就觉得非常有问题。所以派人打听了一下。听闻大佛郎国在海东边的地方,发现了很大的银矿。他们可以开采大量的白银,然后用这些白银来购买我朝的东西。”
朱厚熜心里已经开始考虑。
西班牙比葡萄牙强大,西班牙商人中有比葡萄牙更多的钱。
这几年从日本已经有大量的白银流入大明朝,等西班牙商人也开始大量购买中国货物的时候,大明朝不知道会流入多少白银。不过有一点朱厚熜可以肯定,按照现在的情况,用不着十年,流入大明朝的白银就会超过一亿两。
通货膨胀肯定会到来。
不过也会给大明朝一个巨大的会。
大量的白银流入大明朝,不仅可以促进大明朝的银本位,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促进大明朝的经济发展。可是白银流入太多,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如何控制朝廷货币,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是遇,也是挑战。
林富继续道:“大佛郎国的商人还找过臣。”
“什么事情?”
“他们想问问,我朝究竟需要什么东西。因为他们除了从我朝购买东西,他们还想要在我朝卖东西,但基本上都卖不出去。虽然一时之间新奇海外东西,但很快就没有了下文。”
“大明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自己种粮食,自给自足。怎么可能买什么东西?”
“我大明朝地大物博,在皇上治下安居乐业,当然不需要那些番夷的东西。”
陆松开口。
的给朱厚熜拍马屁。
不过朱厚熜摇摇头,笑着道:“陆卿,你这拍马屁水平不行,比不上读书人。”
“皇上,臣这是肺腑之言。”
陆松赶紧辩解。
朱厚熜道:“陆卿的一句话是对的。我朝百姓的生活都是自给自足,除了一些生活必须用品之外,基本上不会购买其他东西。这样的情况之下,海外物品当然卖的不好。不过白了,还是因为我朝百姓穷,里没有银子。若是我朝百姓富裕,每年都有几十两银子的富余,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不买东西。住好的房子,穿好看的衣服,吃好的东西,谁都知道很好。不过百姓贫穷,没有多余的银子而已。”
“皇上圣明。”
一直不话的吴廷举开口。
道:“自皇上登基以来,勤政爱民,裁汰冗员,清查庄田,刷新吏治,广开言路,改革卫所,开海开市,废除贱籍,无一不是千古明君之举。到了现在朝廷收入大涨,政治清明,流民消失,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此都是皇上功德。放在任何朝代,任何人写史,嘉靖朝都是一代盛世。但皇上未沾沾自喜,依旧为百姓幸福忧虑。大明能有皇上这样的千古明君,真乃大明之幸,百姓之幸。”
“哈哈哈。”
朱厚熜哈哈大笑。
然后对陆松道:“看到没有,以后多学学。”
吴廷举一席话,让朱厚熜是大喜。
朱厚熜是皇帝,但更是一个凡人。被下面的官员这样吹捧,当然是高兴。特别是吴廷举这样有能力的官员,平时不怎么拍马屁,突然这么拍马屁朱厚熜岂能不高兴。
千古明君。
哪一个当皇帝的不愿意被人这么吹捧。就算是历史上那些著名昏君,也不愿意被人称为昏君。
不过朱厚熜还是摆摆道:“君父,君父。既然大明百姓称呼朕为君父,那么大明子民就是朕的孩子。朕当然应该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朕希望未来大明子民,都可以吃饱饭,都可以不缺衣服,都能够住结实的房子。不过这不是容易的事情,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够实现。不这个,林希元。”
“臣在。”
“你马上就要去广州了。到了广州之后,和佛郎商人,还有大佛郎商人,包括其他一些海外商人见面之后,可以直接告诉他们。朕非常喜欢世界文化,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朕都非常好奇。若是他们真的找不到好东西卖给我朝,可以给朕带来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朕可以出钱购买。市舶总司和鸿胪寺,还有国子监那边多联系。只要有书籍过来,就让他们帮忙翻译,看看到底是什么书。若是给朕带来一堆垃圾书,那就是戏弄朕,从此禁止那些戏弄朕的商人再跟我朝做生意。”
书籍才是最重要的。
书籍是了解世界最好的通道。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地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技术。不过朱厚熜担心这些人弄一堆废纸来糊弄自己。
所以朱厚熜准备,培养一堆翻译家。
翻译那些书。
“臣遵旨。”
“皇上,起书籍,臣在广州也是收集了很多。都是按照皇上以前的吩咐,从那些海商中购买的。不过有一些书籍,非常难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