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夏言回京3

A+A-

    “卿对于开海有什么想法?”

    这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不是朱厚熜一定要夏言支持开海,而是开海成为了大明朝目前的国策。朱厚熜要知道夏言对于开海的看法,只有清楚夏言的想法,朱厚熜才能决定夏言不同的位置。

    夏言沉声道:“皇上,臣这几年在天津仔细思考了开海的问题,思考了海贸的问题。臣承认当初臣建议禁海,的确是有些冲动,且对于开海认识片面。天津虽然主要以辽东、山东等地的海运为主,但也有很多来自建州三卫、朝鲜、倭国的商人。臣和这些商人谈过,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以及海贸的利润。这些海贸的确是推动了天津和他们之间的发展。”

    朱厚熜静静地听着。

    天津海贸发展不差。

    因为天津是京城的海上门户。中国这样千年官本位的国家,朝廷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北京既然成为了大明朝的京城,对北京倾斜的资源无数。

    且北京是目前北方地区,唯一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而且北京是大明朝的首都,朝廷部门在这里,大明朝权贵在这里,朝廷扶持的学校在这里,更是富商云集。

    需要的东西当然很多。

    大量的东西,经过海贸流入天津,最后来到京城。

    正是靠着这个,天津才会迅速发展。夏言对于海贸有更多的认识,这是应该的。如果夏言在天津这么多年,对于海贸没有更多的认识,那才是有问题。

    “臣这些年和市舶总司、税务总司,以及户部那边都联系过,了解目前海贸的发展情况。海贸的确是给朝廷带来了惊人的收益,臣听闻嘉靖八年市舶总司的关税收入超过五百万两。这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不过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臣知道开海之后,朝廷收入大涨,沿海百姓也越来越富裕。但臣认为朝廷在获得好处的同时,也应该更多的考虑会出现的问题。”

    “,朕听听。”

    朱厚熜很感兴趣。

    严嵩的对。

    朱厚熜的确是希望夏言改变对于开海的想法,不再支持禁海。但如果夏言立马投诚,改变自己所有的态度,然后奉承朱厚熜,朱厚熜反而会对夏言失望。

    因为那不是朱厚熜心目当中那个夏言。

    现在听到夏言对开海的态度开始改变,但依旧有自己的认识,朱厚熜反而更高兴。这才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官员。

    “皇上,第一个问题依旧是关于耕地的问题。生丝和丝织品,以及瓷器跟茶叶,都是出海的大宗商品。除了他们还有棉布、蔗糖,卖的数量也是惊人。可不管是种桑、种棉还是种茶,或者是种植甘蔗,都会占据很多耕地,影响粮食产量。臣在天津开荒,就有农民看上了海贸的利润,想要在天津种桑。天津还不是海贸主要城市,但已经有人想要种桑,因为现在种桑的利润远远高于种粮食的利润。臣听闻松江府一带,纺织厂遍地都是。‘苏湖熟,天下足’,这里一直是重要的粮仓。若是这里的农民都因为利润种桑,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事情,那么就是大事情。”

    “嗯。”

    朱厚熜点头。

    这个问题的确不。

    朱厚熜也一直在思考。可是既然开海,既然支持海贸,这个问题就无法避免。其实普通农民是没有胆量改稻为桑的,因为一旦出现问题,那就是饿死人。而且改稻为桑之后,就算是挣了钱,最后还是要用钱购买粮食。这中间很容易被大户控制。普通农民抗风险能力很低,因此他们不会轻易的冒险。

    真正改稻为桑的,都是那些有钱,没有多少后顾之忧的地主。他们改稻为桑就算失败了,也能够承受失败的代价。

    “第二个问题是,不少海商出海之后,见识了那些海外国家。有些海商甚至准备占领某些岛屿,在那里称王称霸,建立一个国家。若是出现这种情况,朝廷要如何对待他们?臣听闻在西洋(东南亚),已经有这种苗头。”

    “这个需要专门讨论。”

    自古以来朝廷对于出海定局的百姓,都是非常仇视的。

    甚至不再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子民。

    因为在朝廷眼中,这些人到了海外建立了海外国家,等于是背弃了朝廷。这也是朝廷严禁百姓出海的原因。白了还是为了统治。

    但朱厚熜倒是没有那样想。

    支持一部分百姓出海,特别是去东南亚,也是缓解人口问题的好办法。现在的东南亚土著实力弱,大量百姓去那里定局,可以改变那里的人口结构。

    以后大明朝在东南亚开疆扩土,有大量的汉人,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是,海商富裕,而且是巨富。他们经过海贸聚敛起来的财产不是几万几十万,而是上百万,几百万。甚至有些海商可以积累千万资产,真正的富可敌国。臣知道一些盐商之家,为了改换门庭,就会支持家族一些子弟,或者资助一些寒门子弟,供他们读书,最后参加科举。希望这些子弟以后在官场上出头,反过来可以庇佑他们,甚至为他们捞好处。海商若放任不管,他们的实力不会差于这些盐商。而且海商都是敢于冒险的,比盐商更有魄力。若放任他们,未来官场不知道多少人是出自海商家族。”

    夏言没有完全支持海贸。

    但朱厚熜反而是更加欣赏夏言,因为夏言是真的想了很多。等夏言完了之后,朱厚熜道:“那你认为应该如何?”

    “臣先耕地问题。有些地方改稻为桑,只要海贸利润还在,那么这个是无法阻止的。除非朝廷禁海,关闭海贸。朝廷若不能禁海,那么朝廷就要接受这种情况。想要应对这种情况,臣认为有四种方法。”

    “哦?”

    朱厚熜颇为意外。

    因为海贸的大发展,这些经济作物大量占据耕地的事情,也是朱厚熜的一个心病。毕竟大明朝这样的大国,吃饭问题是最重要的。

    但怎么办,朱厚熜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毕竟只要有利润,那么朝廷也不可能阻止。如果朝廷下命令,到时候到了下面就不知道成什么样子。

    没想到夏言上来就,自己有四个方法。

    如何不让朱厚熜惊讶。

    不过惊讶过后是喜悦。朱厚熜虽然有几百年的历史记忆,但从来不敢觑这个年代的精英。因为他们都是真正的高智商人群。

    他们最多就是眼界不如朱厚熜。

    但处理事情能力上,朱厚熜还真比不过这个年代的这些大佬人物。夏言是一个大才人物,肯定有不少好主意。

    “第一种方法当然是开荒,增加耕地数量。既然种桑、种棉花、种茶、种甘蔗占据原来种粮食的耕地,那么相应的努力增加耕地是最直接的办法。臣注意到湖广的耕地清查情况。张尚书在湖广清查耕地,查出了一百万顷(一亿亩)的新耕地。这表示我朝耕地还是很多的,只是不少都被一些人隐匿,或者一些耕地被人抛弃成为了荒地。像四川省,人口数量、播种面积都远远不如宋朝时期,有大批没有人耕种的荒地。若四川能够恢复到南宋时期,那么四川最少能增加四五十万顷(四五千万亩)的耕地。还有辽东地区,新占领的丰州地区(呼和浩特),都是可以扩大耕地的好地方。臣认为只要朝廷好好规划,那么增加的耕地数量绝对会超过种桑、种棉花、种茶、种甘蔗的耕地数量。”

    “有道理。”

    大明朝建立的时候,因为战乱全国人口数量大降。而且到处都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因此朱元璋、朱棣他们做的都是恢复性的政策。

    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也仅仅是不错。因为朱元璋驾崩之后,发生了“靖难之役”,明朝又打了一仗。朱棣登基之后,几次北伐折腾的够呛。因此明仁宗明宣宗做的同样是恢复性的工作。

    然后碰上了明英宗,有了土木堡之变。

    因此大明朝到了现在,其实都是这样的一种轮回。破坏、恢复、破坏、恢复,结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雄才伟略的皇帝,都愿意折腾。那些不愿意折腾,愿意采取休养生息的皇帝,在位时间都不长。

    等明英宗之后,整个大明国势一直在下降。

    结果大明朝很多地方恢复其实一点都不好。最典型的就是湖广、四川这些省份,人口、耕地都没能够恢复到宋朝巅峰时期。特别是四川,宋朝时期本来发展非常繁华。可是明朝建立都已经一百五十年时间,四川的恢复情况甚至连一半都不到。

    还是王阳明入川之后,四川人口和经济才开始复苏。

    但离巅峰时期还有很远的距离。

    夏言的意思是,朝廷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发展这些省份。

    “第二是推广高产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