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大同
“长得不错。”
“大老爷,这个玉米收成真的能够有三石吗?”
六月的大同。
温度不低,应该温度很高。
有个看起来五十来岁的老头坐在地头,皮肤黝黑黝黑。他的周围坐着很多人,都是一群农民。年纪有大有,坐在那里有有笑。
“当然,我还能骗你们不成。我在陕西那边种过上百万亩的玉米,对于玉米的产量清清楚楚。我在陕西用的田地,那都是贫瘠干旱的下等田。大同这边的耕地,比我在陕西种植玉米的耕地好了不知道多少。你们看看玉米的长势,一亩地三石绝对没有问题。也就是现在大家不熟悉怎么种植玉米。等到大家熟悉了玉米的习性,熟悉怎么种植,产量四五石都没有问题。”
“四五石,我们就不敢奢望了。大老爷,如果每亩能有三石,那么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是啊,是啊。”
大家都很兴奋。
一亩地三石,那都是最好的上等田才有可能出现的产量。应该在山西,就算是上等田种植麦,亩产也不可能达到三石。至于一亩地四五石更是听都没听过,应该是想都不敢想。
“大老爷,可是这玉米能吃吗?”
“当然。玉米可以烤,可以煮。还可以把玉米粒子磨成粉,跟麦面粉一样,不仅可以做成面,也可以做成饼。重要的是,这东西容易保存。大家每年总是有那么一段日子是缺粮的吧?”
“是。”
“玉米产量高,保存也方便。平时吃饭的时候,掺和玉米一起吃,就能够大大节省粮食。或者到了缺粮食的时候,吃玉米总比挨饿强。你们每一家只要在一两亩地上种植玉米,就能够比种植麦,多了好几百斤收成。如果是五六亩地,那就是多了千斤收成。有了这么多玉米,你们就不用挨饿了。”
“对,对。大老爷肯定是为了我们好。”
其中一个老头连连点头。
不过附和之后,又谨慎的问道:“大老爷,这自古以来屯田都是卫所管理的,我们之前除了交税,最少还要给卫所交四石军粮。以后我们真的不需要给卫所交军粮?”
“放心。朝廷已经废除了大同行都司下辖的十四个卫所,以后你们就不再是军户,这些耕地也不再是卫所耕田。你们每年只要给朝廷上交赋租,其他的就不用管了。而且这些原来的屯田虽然变成了官田,你们要交田赋和地租,但朝廷感念你们多年保家卫国,因此赋租定的很低。按照目前的税率,你们大约每年上交两成左右的赋租就可以了。朝廷不会再收其他的税。”
“大老爷,是不是,我们以后就不用当兵了。”
“是。废除军户之后,你们就不需要跟以前一样,每家每户都一定要出来当兵的。但要我的话,大同地处边疆,时时刻刻受到鞑靼部落的袭扰。你们的祖辈也有很多人战死沙场,可谓是仇深似海。再你们的家就在大同,你们想要过好的生活,难道能让鞑靼部落攻陷大同吗?为了保家卫国,我还是希望你们应该积极参军。不仅可以当兵吃粮,还能够保家卫国。”
坐在地头聊天。
还分享旱烟。
此时马蹄声响起,左右两边几个年轻人站起来。接着从旁边的草堆当中拿起大刀,站在了前面,紧张的看着前面。很快出现了一个骑马的传令兵,让几个人稍微放下了心。
“大老爷,皇上的圣旨到了,要你赶回去接旨。”
“圣旨到了。”
中间的老农站了起来。
此人就是巡按大同的都察院佥都御史陈九畴。
陈九畴三年前因为谎报军情被贬官,成为了七品巡按御史。因为在陕西推广玉米种植有功,两年之后巡按大同,同时任命为都察院佥都御史。
主要是负责屯田改革,清查山西宗藩土地问题。
到现在已经快一年时间。
成果显赫。
屯田问题很复杂,更何况是大同这个地方。历史上大同这个地方,时常会出现卫所军官不满朝廷政策,带兵作乱的事情。不过朱厚熜也是做了很多准备。
以奖赏的名义,抽调大同大量卫所军官来到京城。然后让镇远侯顾仕隆代理大同总兵,坐镇大同。顾仕隆中有一万精锐骑兵,相比起受到重创的大同部队来,顾仕隆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然后是陈九畴此人很有腕。
摈弃那些卫所世袭军官,利用朝廷抚恤伤亡官兵,奖励大同官兵的会,和他们广泛的接触。最后一举完成了屯田改革。完成屯田改革之后,陈九畴也没有放松。
天天接触那些卫所底层官兵。
甚至动不动就会跟他们一起下田种地,得到了他们一致的肯定。毕竟屯田改革,除了对朝廷有利之外,就是卫所的底层官兵得到利益。
以前他们在卫所,那就是卫所世袭军官的家奴。
自己没有田,天天还要给世袭军官干活。都已经这样了,但负担还很重。明明种的是卫所的屯田,但他们不仅要给卫所世袭军官交地租,还要给卫所上交越来越多的粮食。
活不下去了。
多少军户实在是不堪忍受,宁愿背井离乡当流民,也不要当军户。
现在进行屯田改革,他们是举双赞成。废除卫所,废除他们的军户身份,他们都成为了民户。屯田变成官田,他们现在种田租的是官田,每年给朝廷交赋租。虽然赋租达到两成,相比起朱元璋早期制定的税率来高了很多。但对于他们来,负担减轻了不知道多少。
只是交两成,实在是太少了。
以前当军户,种植屯田的时候,基本上每年都要交五成以上。
所以他们当然高兴。
因此陈九畴在大同进行的卫所改革、屯田改革,没有发生什么骚乱,就已经成功。
“是。传旨大臣在等着,而且他的意思是很着急。”
“那走吧。回去再换衣服。”
陈九畴上前走了两步,但没有继续走。而是转过头,对地头上的那些农民道:“都相信我,玉米的产量绝对很高,可以补充粮食不足。别马马虎虎。”
“大老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呵护好玉米。”
“那我就放心了。过段时间玉米熟了,到时候我再过来看看。”
陈九畴嘱咐他们之后,立马离开这里。
有个老农看着陈九畴的背影感叹道:“真是青天大老爷。老儿活了五十多年,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的官。真希望这样的青天大老爷,永远不离开大同。”
“王老爹,你这不是咒骂大老爷。”
“我怎么骂大老爷了?”
“你的意思是,大老爷不能升官了。”
“我,我,我不是那个意思。”
老农颇为生气。
连连摇头,表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但心中真有那种想法,如果这位“大老爷”永远不升官,永远都留在大同该有多好。陈九畴虽然来了大同不过一年时间,却给了他们这些军户盼头。
以往他们军户就是日复一日,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但陈九畴给了他们一个盼头。
而且不是那种虚无的盼头,而是真真正正的盼头。如果今年朝廷只是收大约两成的赋租,那么按照现在的情况,这些军户每家每户都能够剩下很多粮食。最起码比以往多了一倍以上。这样生活就会大大改善。
因此他们对于陈九畴是真的很喜欢。
没有架子,不是贪官,而且还为他们这些底层军户着想。真希望陈九畴可以一辈子留在大同,这样他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