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持续打击3

A+A-

    “杨卿,三百五十万两,你觉得够不够。”

    “够。”

    杨一清心中大定。

    同时非常感激朱厚熜。

    杨一清是四朝老臣,在明宪宗时候入仕,历经明孝宗、明武宗,一直到朱厚熜。明宪宗之时,杨一清入仕不久,还是个官。而且杨一清不像是杨廷和一样,一直在中枢构。相反杨一清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地方当官,因此和明宪宗没有多少接触。

    明孝宗在这些文官眼中是一个好皇帝,但魄力不足。明武宗聪明、有魄力,但缺乏耐心。虽然明孝宗、明武宗都器重杨一清,但对于杨一清的抱负来,他们依旧是缺乏支持。

    只有朱厚熜,从登基开始就一直信任自己,放让自己负责边疆事务。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这种信任和支持,让杨一清非常感动。特别是在如此战败的情况之下,朱厚熜还是信任自己。如果是换成明孝宗可能会安抚自己,因为明孝宗是敦厚的皇帝,对下面的大臣是和和气气。如果换成是明武宗,早就勃然大怒,先把自己扔进监狱再。

    因此杨一清很是激动的道:“皇上,有了这笔钱,必然能够彻底解决河套问题。”

    “朕听听你的想法。”

    朱厚熜之前是有些拿捏不定。

    不过既然决定支持杨一清的建议,就愿意给杨一清更多的信任。

    “首先,要安抚好大同镇和山西镇,以及伤亡民夫的抚恤。山西不能乱,丰州和集宁也不能乱。山西一乱,就会影响丰州和集宁。到时候更会影响大同、丰州、集宁、宣府一带的安稳。兀良哈万户可是野心勃勃的存在,他们一定会盯着这里。”

    “嗯,杨卿所言有理。”

    “臣建议镇远侯顾仕隆全权负责大同镇和山西镇的事情,让大同镇和山西镇尽快安定下来。让山西巡抚负责抚恤伤亡民夫的事情,同时朝廷派遣一名钦差配合山西巡抚,以及镇远侯顾仕隆稳定山西。”

    “皇上,镇远侯败军之将,怎么能让他升官?”

    杨一清推荐镇远侯顾仕隆负责大同镇和山西镇,立马招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此战大同镇和山西镇惨败,山西总兵桂勇战死,大同总兵顾仕隆这一路也几乎全军覆没。

    败军之将,没有追究顾仕隆的责任已经是不错了。

    岂能让他负责山西镇和大同镇。

    “此战之败,上上下下都有责任。”

    朱厚熜开口。

    道:“杨太傅、汪尚书、刘总参议,你们制定的收复河套计划有问题。中了人家吉囊和俺答的计,让我们的人进了圈套。”

    “臣等知罪。”

    杨一清、汪鋐、刘天和立马跪了下来。

    这是今天朱厚熜第一次谈起此战的战败责任。杨一清、汪鋐、刘天和哪里敢什么。朱厚熜继续道:“当时制定收复河套计划之时,内阁可曾反对过?当时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这是收复河套的好时?认为计划没有问题?再内阁也是同意收复河套,同意此战计划的。”

    “臣等知罪。”

    费宏为首的内阁阁臣也是哗啦一下都跪在前面。

    “还有其他人,你们谁当时反对过?当时你们不都一样认为此战十拿九稳?”

    “臣等知罪。”

    虽然大部分大臣都不同意朱厚熜的法。

    毕竟此战从谋划到实施,基本上都是杨一清、汪鋐、刘天和他们一负责的。再当时皇帝兴致勃勃,对杨一清他们更是无比宠信。他们怎么可能反对。现在皇上要把责任如此扩大,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他们心里当然不能接受。

    可是现在的情况,也不适合跟皇帝辩解这个。

    朱厚熜看着下面的这些大臣,才缓缓道:“不过认真起来,朕的责任最大。是朕太乐观,是朕太想要收复河套。”

    “皇上不可。”

    下面的费宏脸色大变。

    本来此战大败,不管皇帝怎么包庇,杨一清、汪鋐、刘天和他们的责任是跑不掉的。就算皇帝在这一次的廷议上包庇他们,但等到科道官员,天下官员群起而攻的时候,皇帝也是保不住他们。

    除非皇帝为了包庇他们,跟天下舆论直接交锋。不过只要是聪明的皇帝,就不会干这种事情。

    因此处罚是免不了的。

    所以此次廷议,皇帝虽然有些偏袒杨一清他们,但费宏并不着急。因为战败事实俱在,只要稍微操作一下,舆论炸裂,就算是皇帝也挡不住。皇帝只要想稳定朝局,稳定天下舆论,肯定要处罚他们。

    可是现在朱厚熜这么一,一下就把战败的大部分责任自己揽了过去。

    此战大败,一旦追究责任,没有任何人能够承受得住。就是资历最深的杨一清也是如此,想要体面致仕都不可能。可是此战战败的责任推给皇帝就没有任何问题,皇帝完全可以承受得住。因为现在的朱厚熜不是刚刚登基的时候。

    现在的朱厚熜,皇位可是稳当得很。

    登基这些年以来,大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华,国内没有动乱,草原局势也是越来越好。谁不朱厚熜是大明朝的中兴之君。

    这点战败的责任,根本不可能撼动朱厚熜的皇位,也不会影响朱厚熜的皇权。现在朱厚熜把责任揽过去,下面的这些官员责任一下就轻了很多。

    皇帝一句话,让费宏很多计划都没有了用处。

    “是朕的责任,朕不推脱。当然各位卿家的责任,以后也要处理。不过现阶段还是以国事为重。先解决鄂尔多斯部落再。”

    “现在大同镇和山西镇正是不稳的时候,不适合有太多的变动。镇远侯在大同多年,熟悉大同镇和山西镇的情况。他最适合处理目前的情况。”

    蒋冕立马开口,也算是缓和一下现在的情况。

    蒋冕的确是反对杨一清的主张。

    但既然皇帝同意,蒋冕反对也没办法。朱厚熜的性格,在座的大臣都已经很熟悉。平时愿意听大臣的建议,在这方面朱厚熜算是虚怀若谷。

    可是一旦决定某个事情,就绝对不会中途停止。

    既然如此蒋冕作为内阁阁臣当然要考虑方方面面。虽然蒋冕很想要追究杨一清这些中枢大臣和前线将领的责任,但现阶段也不是合适的会。在这方面来,蒋冕还是很君子。再皇帝都这么了,蒋冕也没其他办法。

    大同镇和山西镇受到重创,必须要尽快的安抚人心。

    最适合的人选就是顾仕隆。

    “皇上,臣附议。镇远侯最合适。”

    费宏立马也是表态支持。

    费宏算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政客。虽然不满意,但也明白现在的情况之下自己应该怎么选择。

    “好,那就顾仕隆吧。朝廷这边”

    朱厚熜顿了顿,道:“迁夏言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去山西。”

    夏言这几年在都察院表现不错。

    加上夏言在天津也是政绩显赫,现在的山西问题很多,安抚人心是一个非常考验官员水平的舞台。所以朱厚熜愿意给夏言一个发挥才能的舞台。

    右副都御史,是一个正三品的重要职位。

    本来应该廷推。

    不过现在情况特殊,夏言的资历也足够。因此并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认为皇帝不遵守程序。

    “杨卿,你继续。”

    “从陕西、山西集中所有的马匹提供给榆林镇和宁夏镇。何孟春和榆林侯姜应熊集结榆林镇和宁夏镇所有的骑兵,突袭鄂尔多斯部落。火器部队和后勤部队跟上,占领河套作为接应。动作要快,不给鄂尔多斯部落任何反应的会。此战要出其不意,才能够取得完胜。”

    “嗯。”

    朱厚熜点头。

    自从鄂尔多斯部落撤离河套,撤离鄂尔多斯之后,离目前的榆林大约有五六百里。骑兵部队突袭,十天左右就足够了。

    目前会真的很好。

    双方刚刚打过仗,大明朝这边伤亡很大。按照以往的情况,这个时候大明朝肯定是要安抚人心。但杨一清要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出其不意。

    只不过选择上,杨一清选择相信何孟春和姜应熊。

    毕竟现在的情况,想要临阵换将也是不合适的。毕竟何孟春和姜应熊最熟悉榆林镇和宁夏镇的情况,让他们负责带兵出击是很合适的。这也算是戴罪立功。

    “还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