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大揽

A+A-

    初二早上, 鲁盼儿就开了缝纫机——年前赶着给大家做新衣服, 倒没空儿扎抹布, 现在正要把活儿做出来。

    布都是跃进整理过的,鲁盼儿又做熟了,没一会儿就扎好了一大叠。

    “一进院儿就听到缝纫机声了, ”陈婶笑着走了进来, “还没到破五呢,你怎么就动起针线了?”

    红旗九队这边儿有一个风俗,就是在初五之前大家只休息和玩乐,不能做活儿。男人不干农活儿, 女人也不做针线,直到初五才能恢复正常。

    “我们家不讲究那些的,”鲁盼儿就:“家里的旧布碎布太多了, 我就想在开学前都做完。”开学之后,虽然也能继续做,但时间就会少很多, 而且,鲁盼儿思忖着, 那时又会有人做新衣服了。

    “那也不能一直干活儿, 总要歇几天呀。”陈婶儿就拉鲁盼儿, “明天初三回娘家,还要去看看建国的师傅, 我想去供销社买点东西。不如我们一起去逛逛?”

    因为做衣服, 家里的年货都是让跃进买的, 鲁盼儿一直没出门,不由得有些动心,可是一转头看到那些旧布,还是摇摇头,“婶儿带建国他们去吧,要是人多,就用我家的自行车。”

    “是要借台自行车,不过可以向别人家借,”陈婶儿:“我是想带你出去散散心。”

    “我不去了——倒是请婶儿帮我带一斤白糖。”

    陈婶儿见状,知道劝不动鲁盼儿,便借了鲁家的自行车走了。

    正月里没有做新衣服的,鲁盼儿专心做抹布,将年前攒下的旧布碎布都用光了。做好的抹布,成了四个大大的包袱,她向陈婶儿借了自行车,与跃进两人把抹布送到了化工厂,换了一百多块钱。

    还自行车的时候,她顺便告诉陈婶儿,“我在化工厂听到一个消息,正月十五那天襄平县要举办灯会。”

    “现在又让办灯会了呀,”陈婶儿就:“你还,不知道过去的事。以前襄平县年年正月十五都要办灯会的,各乡——那时候不叫公社,都叫乡,都比着扎好看新奇灯笼,敲锣鼓地到县城里□□,后来破四旧停了。”

    “陈婶儿,你一定看过灯会——灯会很好看吧?”

    “我是听你陈叔的,”陈婶摇了摇头,“我没去过县城。”

    “正好那天跃进开学,我想带丰收和丰美一起送他,也看看灯会是什么样的。陈婶儿既然没去过襄平县,不如跟我们一起吧?”

    “襄平县那么远,天又这么冷,我就在家里,哪也不去。”陈婶儿摇着头,“灯有什么可看的?我们生产队也不是没有——对了,回头我让建国也给丰收丰美做两个灯笼。他跟了木匠师傅学了几个月,手比过去巧了,这两天正给建党、建设和建立扎灯笼呢。”

    正月十五的晚上,九队的孩子们会提着自家做的灯笼出门玩,他们在村里跑来跑去,一盏盏的灯笼就像流星一样从这里闪到那里,大人们也会出门看看热闹。

    不过,鲁盼儿在化工厂门口看到搭起的灯架子足有五米高,虽然灯还没有做成,但可以想象有多么壮观,根本不是红旗九队孩子们的玩意儿能比得了的。她还是很想去襄平看灯,也带着丰收丰美长长见识。

    双胞胎从没去过县城,但是她们可不能像陈婶儿一样,见识不出红旗九队这一块儿地方。

    “我们家还是要去。”鲁盼儿早决定了,不会因为陈婶儿改变,至于灯笼,“就不用麻烦建国了,过了十五,他也要去学手艺了,过年期间好好歇歇吧。”

    陈婶儿看出鲁盼儿没听进自己的话,赶紧又劝她,“到县城看灯怕要花不少的钱,而且,跃进开学留在高中,只剩你们姐仨儿夜里回来,万一碰到坏人怎么办?”

    鲁盼儿邀请陈婶儿一起去,也有这个原因。虽然外面一向安全,可自己带着丰收丰美半夜回家,确实有些孤单。不过,办法还是有的,“我再问问队里还有谁想去,如果没有的话还可以约田翠翠,她家就在八队,很近的。”

    这孩子从来都很有主意,也很有办法,陈婶儿还想再劝,可鲁盼儿已经站起身,“我先回家了,跃进、丰收、丰美等我回去吃饭呢。”

    “上过高中就是不一样呢。”陈婶在屋子里嘀咕。

    “妈,你什么呢?”陈建国手里拿着灯笼走了过来。

    “没什么。鲁盼儿刚刚过来还自行车,还要带丰收丰美去襄平县看灯会。”

    “灯会?”陈建国第一次听过,“什么灯会?”

    陈婶儿便将知道的告诉儿子,“其实我没亲眼看过,但想来也不过是些灯笼,也没什么。”

    陈建国却被吸引了,“妈,我们也一起去吧。”

    “大冷天为看个灯跑几十里路,还要花钱在县城吃饭,不许去!”

    “我带几个玉米饼子,一分钱不花,只看看灯,这总行了吧?”

    “那也不行!”陈婶儿依旧不答应,“有看灯的工夫干什么不好?”

    “家里还有什么活儿没干?我这就干好了。”

    正月里还真没有什么活计,但是陈婶儿就:“我们农村人,本本分分地守在家里就好,整天出去心都野了。”

    “你就恨不得我们都跟你一样,守着生产队一辈子都不出去!”陈建国发了倔脾气,将手里的灯笼往地上用力一扔,“我就去!”

    陈婶因为劝不动鲁盼儿本来就不痛快,不好对外人发的火也发了出来,“你敢出门,我就断你的腿!”

    “那你就吧,断了我一辈子也出不了门,正好如你的意了!”

    “你!”陈婶儿气得挥起了炕帚,对着气哼哼的二儿子却又下不了手……

    “呦,正月里闲着斗嘴玩呢?”原来陈家娘俩儿正吵架,连来了人都没听到。

    陈婶儿就不好意思了,“他叔,你坐,我倒水去。”

    “不坐了,我去走亲戚,建国师傅托我捎个话儿,今年襄平县里突然发通知要办灯会,他要给公社赶几个大灯笼,让建国赶紧回去帮忙干活呢。”捎了话儿,人就走了。

    陈婶儿送了客人,回来就对二儿子:“赶紧收拾东西,带上粮食,再带一斤队里新发的元宵。”

    “东西我自己收拾,元宵就不用了,过年才送的点心。”刚刚与娘吵架被人看见了,建国也觉得挺丢脸,马上拾起灯笼出去了。

    “怎么不用?多送点儿东西,师傅也能把真本事教你,还有师娘,也能对你关照些。”陈婶着就去下屋拿元宵。

    这边鲁盼儿回了家,丰收丰美见了姐姐就:“队里分元宵了,每人半斤,我家总共二斤,放在下屋冻着呢。”

    每到年节,红旗九队都要分些时令东西,鲁盼儿点点头,“等到元宵节那天一早煮了吃。”见饭已经做好了摆在桌上,便洗手坐下吃饭。

    跃进就:“我刚刚遇到杨老师了,他听襄平县办灯会,也要去,我们约好了到时候一起走。”

    “那太好了。”鲁盼儿很高兴,她在陈婶家要约田翠翠,当然不是假话,但想到田翠翠要是知道消息一定会去做生意,未必有空儿陪自己,没想到杨老师就主动来了。

    当天晚上,跃进就把上学要带的粮食、衣服都收拾出来,捆好放在一旁,双胞胎兴奋得叽叽喳喳,提了无数问题,“姐,我们是要到国营饭店吃饭吗?”

    “姐,我们能去电影院看电影吗?”

    “姐,我们逛商店吗?”

    鲁盼儿看着弟弟妹妹们脸上明晃晃的兴奋,一次又一次地笑着回答:“去,都去。”。总算到了正月十四,她就宣布,“今天早点睡觉,明天我们吃过早饭就出发,看了灯要半夜才能回来。”

    十五的早,三台自行车从红旗九队出发了,跃进和杨老师带着丰收和丰美,鲁盼儿载着跃进的粮食、书和衣服。

    马路上汽车和行人都不多,他们轻快地骑着车,九点多就到了襄平县。

    大家先去了高中,时间还早,返校的学生并不多,跃进放下东西,交了粮食,很快就出来了,几个人顺路就去了新华书店——杨老师到襄平县,主要目的就是买书。

    才到新华书店门前,丰收和丰美便被人书摊吸引住了,再迈不动脚。

    原来这里一直有一个书摊,就摆在书店门前的马路边,一块旧床单铺在地上,上面摆着上百本人书,花花绿绿的图案特别引人入胜。

    鲁盼儿第一次看到时都被吸引住了,更何况双胞胎还呢。

    杨老师本来已经走过去了,见她们姐弟没跟上来就又转回来,笑着拉着双胞胎:“书店里有新的,我们买几本看。”

    鲁盼就知道杨老师从没在书摊上看过人书,她却是看过的。只是因为舍不得花钱,只看过两本。现在自己做衣服挣了钱,又不一样了,就笑着:“毕竟家里买不了这么多书,在这儿看也一样的”着拿出两毛钱,与摆摊的商量,“我们租二十本,他们仨儿看,行吗”

    一分钱租一本书,不过只能一个人看,现在却是三个——不过,一次肯花两角钱的顾客可不多,摆摊的就犹豫了。

    跃进拉住姐姐,声:“这都是孩子的玩意,我不看!”

    虽然不像丰收丰美那样牢牢地盯住人书,但鲁盼儿早看到跃进也一直眼角瞟着书摊,其实他是喜欢看的,就:“你不留下陪丰收丰美,我能放心吗”

    跃进不响了,鲁盼儿再转向摆摊的,“要是不行的话,我们就走了。”

    毕竟是两角钱呢,摆摊的人伸手接过钱,“你们挑书吧。”。

    鲁盼儿就让弟弟妹妹们挑,“你们想看什么就选什么。”看着他们三人选出二十本人书,坐在一旁的木凳上看——这是专门给看书人准备的,又嘱咐,“看完了就到新华书店里找姐。”自己跟着杨老师进向书店。

    杨瑾在一旁笑了,毕竟是从当班长,现在又是老师,鲁盼儿对弟弟妹妹特别有办法,就连跃进这样的刺头儿她都能一句话搞定。而且,“这么看书果真很划算,”一本人书要两三角钱,看过了也就扔在一旁,如今三个孩子能看二十本,“你很会讲价呀。”

    “杨老师一定不会讲价,”鲁盼儿能感觉到,“其实除了商店里的东西,都可以商量着便宜点儿。”

    “那我以后也学着讲价。”

    鲁盼儿上下量了一回杨老师,“你讲不下来的。”

    “是吗”杨瑾笑笑,“那我就请你来帮我讲价。”

    “没问题!”鲁盼儿大包大揽地答应了,杨老师对自己好,自己当然要帮杨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