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肖慧出嫁

A+A-

    这个时代的女子出嫁,是要在家摆席面儿的,不过是偏席。

    十月初四的正日子,十月初一开始,肖姑姑就满村子的通知,初三去他们家吃饭。

    初二的时候,基本上去帮忙的人就都到位了。

    初三这一天,肖姑姑家席开二十五桌,是单数,因为是嫁女儿,不是娶媳妇儿。

    杏花嫂子亲自掌勺,做的席面儿。

    大冬天的也没啥好菜,但是肖姑姑要脸面啊,她在秋收之后,就还了铁青钱,也还了她大哥的钱。

    现在虽然日子紧巴巴,但还是要给大闺女做足面子。

    这二十五桌,每一桌都四个菜,一份汤。

    汤就是鹅蛋汤,一个鹅蛋能一大盆子的汤,里头还放了紫菜和虾米。

    菜就简单了,红烧肉,手撕烧鸡,大鹅炖酸菜,猪肉炖粉条。

    因为是喜事儿,做的是二米捞饭,寓意“成双成对”。

    当天也是大家给肖慧添妆的日子,老肖家给的最多,二十两银子和一对沉实的大金镯子。

    铁青看那大金镯子样式朴素,但是的确够沉。

    “以后自己过日子,有啥不顺心的别在心里头憋屈着,出来,家里给你做主。”老肖婶子有些舍不得肖慧,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过了年十六岁,很懂事的一个孩子。

    “我知道了,大舅母。”肖慧红着脸点头。

    肖老六跟肖老八家的都是给了十两银子,一对儿银镯子,他们两家没法儿跟老肖头儿家比,但是也没少给。

    笑哥儿给了肖慧同样是二十两银子,一对儿金耳环,还有两吊崭崭新的铜板:“留着自己压箱底,以后有啥事儿就!”

    “嗯!”肖慧点头。

    大家基本上都是这么叮嘱她的,尤其是老肖婶子:“别学你娘,有啥委屈都自己咽下去,拖了这么久才和离,你可别忍着。”

    肖慧只能将大家的关心都记在心里。

    肖姑姑这一天也将女儿的嫁妆摆了出来。

    她将老许家送来的聘礼,都折成了嫁妆,又往里头添了一百两银子,十吊铜钱,四匹绫罗绸缎,没陪送马车,是因为城里好像养马不太方便。

    肖姑姑就给马车换成了两头大肥猪,两只牛肉和二十只肉羊,足够老许家吃一冬天的啦!

    熹哥儿给的添妆就很有意思了。

    他是大公子,所以他给的东西,也是最好的:一整套赤金镶红宝石的头面,一对儿金花瓶儿,一对鸡翅木的摆件儿,还有一整套上用的文房四宝。

    不别的,这一整套上用的文房四宝,肖慧拿给许愿科举考试的时候用,就能剩下很多麻烦。

    这才是好东西呢!

    所谓的“上用”,就是上贡给宫里头用的东西。

    这是一个身份的象征,没有一点关系,是搞不到这“上用物件”的,尤其是笔墨纸砚,都有严格的规定。

    铁青是明白熹哥儿的用心,跟笑哥儿了一下,笑哥儿立马跑去将东西用个盒子单独装了起来,嘱咐肖慧:“给你相公准备的,别给旁人用,这可是好东西。”

    “我知道的,表哥。”肖慧也明白这东西,轻易不能给人,就是嫁了过去,也不能让许愿随便用,考试的时候再用。

    好钢就要用在刀刃儿上!

    肖姑姑家虽然是嫁闺女,但是这席面儿做得好,添妆的人也多,哪怕是给二尺红布,也是个心意。

    肖慧的嫁妆加上添妆,足足拉了二十辆大马车!

    当天傍晚的时候,许愿迎亲的队伍就到了,住在了东头的老魏村长家,按照规矩,婚前是不能见面的。

    第二天天刚放亮,大家就起来了,笑哥儿也爬了起来:“今天大表妹出嫁,我们早点去!”

    “不是傍晚成亲吗?”铁青还想让笑哥儿多睡一会儿呢。

    “那是去了县城成亲,路上不要时间的吗?”笑哥儿推了推铁青:“起来了!”

    “对哦,她要嫁去县城里。”铁青一拍额头:“我还以为是咱俩那个时候呢!”

    他们俩那个时候,就在村里成亲的,绕了村子一圈儿就回了家。

    离得近啊!

    两口子收拾了一下,没吃早饭就跑去肖姑姑家了,正好,肖姑姑家倒是准备了早饭,谁来都是俩大肉包子,米粥,咸菜管够,吃了之后,太阳升起来他们也吃饱了。

    肖慧是后半夜就被叫起来了,热水洗澡之后,擦了一身的各种精油香粉,然后是穿上了喜服,几个嬷嬷在她脸上各种擦,最后出来的就是个大美人儿啊!

    穿着一身喜庆的婚服,头上戴的是熹哥儿送给她的一套赤金镶红宝石的头面,全身披挂上,果然富贵又喜气。

    看着这样的大女儿,肖姑姑突然就落泪了:“娘将你们带出孟家,养大你们,终于,看到你出嫁了,娘不亏待你。”

    “娘,女儿从未怨过您,是您带着女儿们,走出了那个家,那个冰冷又无情的家,女儿乐意姓肖。”肖慧给亲娘擦了擦眼泪:“今天是女儿大喜的日子,娘别哭。”

    “对,娘不哭,不哭!”肖姑姑也擦了擦眼泪:“我大女儿嫁得好,我高兴。”

    正着呢,外头来敲门了:“老丈母娘,女婿来接您闺女啦!”

    这是许愿带人来了!

    许愿带了自己的弟弟和八个同窗,都是有秀才功名的人,还有十几个邻里,前来助拳,因为怕老肖家那么多护卫啥的,他再叫不开门可咋整?

    一听他这么喊,众人一阵哄笑,笑哥儿更是站在门口,隔着门板子,掐腰喊了回去:“还没娶我大表妹过门呢,叫的啥老丈母娘啊!”

    “表哥好啊!”许愿带来的人,赶紧从门缝里塞了个红包进去:“表哥给开个门呗?”

    “再给一个就给开门!”笑哥儿神气活现的拦门。

    果然,又有个大红包递了进来,笑哥儿才退回去,他站在了屋门内,铁青给许愿开的门。

    “表哥夫好。”许愿看到铁青,立马老实了。

    “嗯。”铁青难得的对他笑了一下:“你表哥在屋门后头。”

    许愿:“……???”

    刚刚明明给了红包,大门也开了,可是,他们要进屋的啊!

    幸好肖姑姑家的屋门里不止笑哥儿一个,还有熹哥儿他们在,这次塞了七八个红包才开门。

    屋里头一群亲戚们,许愿一身新婚喜服,跟盖着盖头的肖慧一起,拜别了肖桂芝。

    “以后成亲了,就好好地过日子,我家大姑娘脾气倔,姑爷以后多照顾她一下,有啥事情,有商有量的来,别吵架拌嘴。”肖姑姑想了想:“也别她。”

    这是肖姑姑的心里阴影。

    孟宪臣就动手过肖姑姑,还不止一次。

    “丈母娘放心,我许愿对天起誓,绝对不碰她一手指头!”许愿认真的道:“这是我的结发妻子,不管是因为啥,也不能她啊。”

    没用的汉子,才会老婆。

    听了女婿这么,又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有其实熹哥儿还在,肖姑姑总算是放心了一些。

    因为时间有限,拜别了肖姑姑之后,所有人都上了车子,开始往县城走。

    肖慧的马车是带着车厢的那种,外面挂满了红绸子,是一辆喜车。

    许愿是骑着马来的,也骑着马回去,其他人,不是骑马就是坐车。

    铁青亲自赶马车,带着笑哥儿,跟着去送嫁。

    一路上吹吹,还挺热闹,都知道老肖家出了个大将军,这会儿又嫁了个闺女出去。

    笑哥儿坐在车里头一点都不颠簸,铁青家的车子最是舒服的那种,中午饿了还有现成的馒头,羊汤和鸡蛋饼。

    他不知道相公是怎么办到的,这些东西竟然都是热乎的!

    他们走得快,到了县城的时候,正好也是黄昏时分了。

    去了老许家,就开始拜堂成亲,娘家人自然是坐在上席,许家的喜宴准备的就比肖姑姑那里的丰盛多了。

    手撕烧鸡,四喜丸子,肉皮炒黄豆芽儿。

    红烧肘子,红烧鲤鱼,五花肉炖粉条儿。

    一道鲫鱼豆腐汤,同样是二米饭作为主食。

    普通的席面就六道菜,一道汤,一道主食。

    而给娘家人的席面上,又加了两道,一道是爆炒猪心,一道是熘肝尖儿。

    代表婆家将新娘子放在心上,视若心肝宝贝儿。

    “这个倒是挺有意思的哈!”笑哥儿知道了之后,跟铁青嘀咕:“当初你咋没给我做这个呢?”

    “我没把你当成心肝宝贝来疼?”铁青给他夹了一点儿熘肝尖儿:“的再好听,也要做到才好。”

    “那倒是,嘿嘿嘿……。”笑哥儿乐呵呵的傻笑了几声。

    许愿出来敬酒,他第一个就给铁青这一桌娘家人敬酒了。

    “好好对我表妹,不然我让相公来揍你。”这是笑哥儿的原话,还晃了晃自己的拳头。

    铁青的则是:“好好过日子,读书也要努力,将来我大表妹指不定还有当官太太的命。”

    “一定,一定!”许愿赶紧敬酒,这俩惹不起啊。

    其他人就好话了,早生贵子啊,百年好合啥的,乡下人家没那么多吉祥话,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句,倒是应对的不错。

    晚上吃过了喜宴之后,其他人都去了许家包了的客栈落脚,而铁青则是带着笑哥儿和两个表妹,熹哥儿他们一行人,去了熹哥儿在这边买下的一个客栈,那个客栈已经重新装修过了,只是一直没开业。

    里头色色儿都齐全,还都是新的,没人用过。

    地方大,住得下,还很安全,大门一关,没人进得来。

    “熹哥儿,你咋在这里买了个客栈,还装的这么好?”笑哥儿都看不明白了。

    “这里离大营近一些。”熹哥儿羞涩得道:“等他回来了,每次都能路过这里,住在这里。”

    这是专门给肖伟准备的地方,其他人的生意,只是顺带。

    “哦哦哦!”笑哥儿瞪大了眼睛。

    晚上就住在这里,跟铁青感慨:“我哥要不娶了熹哥儿,简直没天理了!”

    “是啊,是啊!”铁青哄他睡觉:“快休息吧,明天咱们还得回家呢!”

    “嗯。”笑哥儿躺好了闭眼睛睡觉。

    铁青一直没睡,他只要运行异能一圈儿,就行了,跟睡饱了一样,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是无法安然入睡的,起码要回到家里头才行。

    殊不知,回去还有很多麻烦事儿等着呢!

    第二天起来之后,客栈的厨房那边早就准备好了早餐,豆浆和米粥,肉包子和花卷儿,还有特意给笑夫郎准备的鸡蛋饼。

    吃饱喝足了之后,大家去了城门口集合,正好城门也开了,就一起回了榆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