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 章 补脑
“大山叔, 大山叔,有你的电报,电报。”方崇英拿着电报, 一路疾走,路上还摔了好几跤,终于到达了大武山深处的一座村子。
这个名为南来村的村子的祖先为避战乱躲进深山, 已经繁衍了数百年。
如同罗青梅猜测的那样, 这个村子确实掌握了熟练的培养菌类的手艺。
“崇英,的是什么?”许多人听到有电报, 纷纷从家里探出头来。
之前方大山父子带上几□□袋的山货,花上整个村子集资来的钱坐上火车去东梁市。
而他们父子也没有辜负整个村子的期盼,带回来了比他们预想还多很多的钱。
所以现在大家一听方大山收到了电报,如何能不期盼?是不是城里的人又要干货了?
方崇英一口气跑到了方大山的屋子前, 把手中的电报递给他看。
这个电报并不短,甚至有点长的, 方大山翻来翻去看了两三遍。
“老板真的是好人啊!”方大山激动地对儿子道,“老板需要香菇, 不需要之前那么好的品质的, 中等的就行。”
方崇英高兴地:“这真的是个好人。”
整个村子都知道方家父子在东梁市发生的事,对罗青梅兄妹印象深刻。
方如意听只要中等品质, 眼睛都亮了:“爹,老板有要多少量吗?中等品质我们村要多少就有多少。”
“没具体的数量,直都要。”
方如意倒吸了一口气:“我这就去跟大家。”
他们村会在山上种山货,环境和秘法结合, 收成向来不错, 也习惯把山货分级,过去那些年他们靠着这一些山货补贴生活。
然而改革开放后, 城里的变化越来越多,谁家略有上涨,加上孩子读书、老人看病等,需要的钱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把山货卖给收购站了。
方大山跟方崇英:“崇英啊,你帮我拟个短点的电报,大概意思是量很多,她那边会不会吃力?”
“大山叔,没问题的。”方崇英点头。
整个村子因为这个消息而沸腾起来,对于未来无比期盼。
方崇英在村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赶路去镇上上班,同时把电报发了出去。
罗青梅收到电报时有些意外,不过看了看信息,数量大。
她想了想,算问问何在言,问问他找到了稳定的香菇渠道没?若是没有,方家父子这边倒是可以考虑。
也是她之前疏忽了,忘了多问问方大山他们村子的情况,要不之前就能直接跟何在言推荐他们了。
罗青梅刚要推自行车,突然想起何在言去了京市谈广告上电视的事情,没在厂里。
那现在负责原材料生产的是谁?
罗青梅头疼地揉了揉额头,罢了,先把方家那边的干货都给收下来再。
若是厂里不需要,她就联系陈大先
和林友谊,让他们帮忙找路子卖掉。
厨子的人脉,有的时候也是不能觑的。
罗青梅想着,先去邮局回了电报,她想起梁师傅,也不知道他收到货没,是否满意?
不过这一回,她放弃了电话,直接发电报。
梁师傅收到电报的时候,正好是酒店后厨最忙碌的时候,他只匆匆扫了一眼内容,见不是急事就先放在了一旁。
罗青梅寄来的那一批货里头,梁师傅一眼就看上了红菇。
这东西的产量并不多,过去那些年,他做过的次数也不多,没想到这次一得就一大袋,还是品相上好的。
红菇带味道好,具有补血、养血、强身等作用,特别适合妇女食用。
梁师傅拿到红菇后,马上就推出了红菇鸡汤,几乎是一推出,他的酒楼瞬间进入了港岛上层贵妇的眼。
梁端在港岛的生意并不差,人脉也有,但是老爷子并不乐意他帮忙宣传。
所以开业以来,酒楼的生意都一般般。
但随着红菇鸡汤的走红,紧接着就是酒楼的银耳甜汤。
梁师傅知道是食材的原因,所以他另外制作了菜单,高品质的食材,是不可能长期都有的,他决定实行电话预约并限量,反而把酒楼的名声更往上推了推。
等厨房里忙完,梁师傅重新去看那一封电报,是罗青梅寄来的。
她在问收到干货没,品质是否如自己预期?
梁师傅笑了笑,品质怎么会不好?好极了。
来港岛那么久,他还真有点想念东梁市的那些老友,想念那两个傻徒弟了。
现在一家团聚了,偶尔写信联系练习挺好的。
罗青梅一边盼着梁师傅的电报,一边把自己制作的补脑养身糊糊重新调整比例。
经过数次研究,她给罗青鸿制作糊糊已经定下来几种原材料,现在进行的是微调,使之口感更好。
“二哥,吃完饭先别急着走。”罗青梅看到罗青鸿回来,忙把人喊住,“我有事情跟你。”
“好。”罗青鸿是回来牙祭的。
他这一些天都闷着读书,没把时间花费在回来的路上,实在是馋了,才会回来。
读书很辛苦,尤其是他要考的专业,许多内容都要从头学起。
罗青鸿埋头扒饭,大口大口地吃着,眼睛却还盯着左手边的笔记,一点时间都不浪费。
“二哥,尝尝。”罗青梅把刚冲泡开在补脑糊糊放到罗青鸿的面前,期待地看着他。
罗青鸿看着眼前这一碗颜色发灰的东西,刚想问是什么东西,扑鼻而来的甜香味让他瞬间没了疑问。
这可能是另一个口味的奶茶?罗青鸿想着,拿起汤匙喝了一口。
然而入口却是核桃、芝麻等味道,好像还夹杂着点什么,总之味道还不错。
“挺好喝的,这是你要在店里推出的新品吗?”
“不是,这是我特地为你做的补脑养身
糊糊。”罗青梅摇头,“既然你觉得好喝,我以后都按这个配比做。”
她着拿出一瓶广口的玻璃瓶,里头是刚调好的补脑糊糊。
“你读书要是累了,就泡一杯喝。”
罗青鸿感动地看着罗青梅:“青梅,你对二哥真是太好了,二哥好感动。”
“……”罗青梅无语,“喝完了再来找我拿。”
罗青鸿摸了摸身上,今天好像没带钱,改天他拿一张大团结给青梅,她做这些肯定很费心。
罗青梅还以为这一瓶够罗青鸿喝个一周的,没想到三天不到,他就拿着瓶子跑回来了。
“青梅,我喝完了,你帮我多做几瓶吧,这是钱。”罗青鸿一脸期盼地看着罗青梅。
罗青梅看着干干净净的玻璃瓶,再看罗青鸿递过来的钱,“二哥,你分别人喝了?”
罗青鸿不好意思地揉了揉鼻子,“这…大家都很熟了,他们也很累。”
“行吧,我算下成本要多少钱再跟你价格。”
罗青梅拿出本子加加减减,一个玻璃瓶大概一斤的重量,各种成本加人工等算下来得卖五块以上才不亏。
“二哥,一瓶五块钱,玻璃瓶另外收钱或自备,行吗?”
这个价格可不低,能买得起的人应该不多。
“我先拿五瓶。”罗青鸿点头,他可没有劝罗青梅便宜点的算,这个价格她肯定是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往低了算。
让罗青梅意外的是,罗青鸿那边认识的人好像不少人挺有钱的,买起来也大方。
她想了想,如果按照这个销量,那收入好像还行,而且年底了,拿这个来送礼也很合适。
唔,如果她再找印刷厂定制一些瓶标,是不是显得更高大上一点?
罗青梅摸着下巴,这个想法好像不错,不定哪天她就办了个工厂专门生产这个补脑糊糊了。
这时,那一批干货也送到了东梁市。
方崇英帮忙走了关系,让这一批货物能以最快速度被送上火车被运东梁市。
罗青梅拿到单子,看着上面的数量和重量,不由咋舌,好几百斤,这可真不少。
要不只干货不占重量,占空间,这得多少袋啊?
罗青梅想了想,骑车去了开元食品厂,想借一辆卡车去火车站运货。
她还以为要费一番功夫,没想到办公室的干事直接就给她开了条子。
拿着条子,罗青梅带上司机,直接到了火车站,又请了几个搬运工,可算是把所有的干货都搬到车上,用绳子绑得严严实实的。
远远看过去,那一个个袋子垒起来,跟那山也没什么两样了。
这一些干货直接就运到了开元食品厂的仓库,罗青梅另外做了记号,然后喊陈大先一起来验货。
陈大先一听是品相不错的干货,马上乐呵呵地就跑来了。
拆开麻袋,里头还有有另一个桐油布袋子。
罗青梅注意到,每个桐油布袋子上都有特殊的记号,她猜测这代表的是不同人家的出产。
不过这样挺好,如果有问题,直接就对应着袋子找人负责。
陈大先抓起一把香菇,又是闻又是捏,各种观察:“这一些香菇,跟那野生的很接近了。”
“若是我没注意,不定很真的会被骗过去,而且这品质,已经是中等偏上了,最适合用在宴席、酒店。”
“这香菇拿来做香菇肉酱也香,不过那价格就得往上涨了。”罗青梅叹口气。
“这下友谊该高兴坏了,他做香菇肉丸有一手,那味道香得不行。”陈大先一脸的怀念。
“晚点我让他来拿香菇。”罗青梅笑着,“到时候我厚着脸皮讨上两斤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