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当娘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两年养殖的人增多,市场也开始出现分部位售卖冷冻品。
否则光是鸡翅、鸡腿,要买多少只鸡才够吃呢?
何在言也没想到, 自己不让罗青梅进厨房了, 她还能想出别的烹饪方式,不过坐在花园里, 也比在厨房里走动来的安全。
不过真的,罗青梅烤的鸡翅和鸡腿真的好吃,何在言连啃了三个,才去吃别的东西。
罗青梅嘱咐阿姨送上两碗花生汤。
花生汤汤汁乳白色,花生仁酥烂而不碎,颗颗分明、挤挤挨挨地浮在表面上。
汤清甜可口, 花生仁入口即化, 在冬天里来一碗花生汤,热乎乎的,整个身子都被暖过来了。
熬花生汤并不难,主要是费时长, 不过想要更好吃,在白糖等调味物的添加配比上以及火候上,是要下功夫的,有时候就是毫厘之差, 味道就不一样了。
今天这锅花生汤还是差了点意思,阿姨对火的掌控能力不大好,若是换成艾元, 则味道要好上两分。
罗青梅想着,上楼拿了一个箱子下来。
何在言刚放下碗,看到罗青梅正要下楼,连忙上前去接她,“我们改在书房吧。”
罗青梅站在楼梯前,想到客厅现在都是食物的香气,确实在书房更合适。
“行,你把锔瓷师傅请到楼上来。”
这一些碎瓷片是她下乡的时候买来的,有的是本来就碎的,有的是被摔碎的。
这里头的恩怨她现在也懒得去,想要把它们修补好,主要是它们的颜色真的很好看。
天青色的瓷器,就算是她前世在宫中也未曾见过,如何不心动呢?
这几天她恶补了一下古代各种瓷器的知识,猜测这是汝窑瓷,不过又怀疑是后世烧的仿汝窑瓷。
她也没法确定,只能等修好后再鉴定了。
罗青梅开盒子,里头是一层层的棉絮,掀开棉絮,是一个个包,这一些碎瓷片都被她单独地包裹了起来,生怕受到二次伤害。
锔瓷师傅跟着何在言走进书房,一眼就看到桌上的碎瓷片,呼吸一下子就局促起来了。
现在学这一门手艺的人非常少了,他师父收了几个底子,最终只有自己还在坚持。
因着师父的关系,他成功进入了海市博物馆当一名瓷器维修、保养员,终于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古瓷器。
这次的私活还是师父介绍的,所以他就过来了。
“姚师傅,能修吗?”罗青梅期待地问。
“我看看。”姚师傅屏住呼吸,开自己的工具箱,拿出手套戴上,以及放大镜等工具,仔细地观察起来。
越看,他越心惊,“先生、夫人,这个瓷器碎片,我有点怀疑是汝窑瓷。”
他一脸的惋惜,怎么就碎了,这得多少钱啊!
“也有可能是后期的仿汝窑瓷,姚师傅能修吗?”罗青梅关心的是这个。
“如果是仿的,我还有信心试一试,若是汝窑瓷,我就没把握了,估计还得请我师父出马。”
姚师傅心地放下碎片,现在汝窑瓷多难见啊,他就不相信师父还坐得住。
正的和仿的,这其中的价值差的可不是一丁半点。
姚师傅都不用细,只跟师父提了一句,疑似有汝瓷出现,老人家就坐不住了。
这一些碎瓷片牢牢吸引了这对师徒,罗青梅不想他们每天往这跑,就让他们把碎瓷片带回去研究,等修好了再送来。
实话,她并不是抱很大的希望,如果只是少许的裂痕,不定修一修就好了,现在碎成这样大不一的片状,能还原难度极大,更别使修补痕迹与瓷器的色泽、形状等相称了。
修复瓷器要花的时间长,罗青梅渐渐地抛在了脑后,倒是苏庆祝比较用心,时常往那对师徒家里跑,看一看进度。
罗青梅或许还不够了解汝瓷的价值,但苏庆祝不同,在港岛的拍卖会所,经常会有一些古董拍卖,他很清楚这里头的价值。
他知道罗青梅收藏的瓷器,虽然不知道具体的价值,但他认为有必要给何家增强一些安保措施。
天气越来越冷,罗青梅就越不爱动,有什么事情都交给 仿的,我还有信心试一试,若是汝窑瓷,我就没把握了,估计还得请我师父出马。”
姚师傅心地放下碎片,现在汝窑瓷多难见啊,他就不相信师父还坐得住。
正的和仿的,这其中的价值差的可不是一丁半点。
姚师傅都不用细,只跟师父提了一句,疑似有汝瓷出现,老人家就坐不住了。
这一些碎瓷片牢牢吸引了这对师徒,罗青梅不想他们每天往这跑,就让他们把碎瓷片带回去研究,等修好了再送来。
实话,她并不是抱很大的希望,如果只是少许的裂痕,不定修一修就好了,现在碎成这样大不一的片状,能还原难度极大,更别使修补痕迹与瓷器的色泽、形状等相称了。
修复瓷器要花的时间长,罗青梅渐渐地抛在了脑后,倒是苏庆祝比较用心,时常往那对师徒家里跑,看一看进度。
罗青梅或许还不够了解汝瓷的价值,但苏庆祝不同,在港岛的拍卖会所,经常会有一些古董拍卖,他很清楚这里头的价值。
他知道罗青梅收藏的瓷器,虽然不知道具体的价值,但他认为有必要给何家增强一些安保措施。
天气越来越冷,罗青梅就越不爱动,有什么事情都交给何在言和苏庆祝去做。
冬至祭祖,罗青梅身体不便,不能前往,她带着两个阿姨,准备了好几个食篮的东西。
何在言带着食篮去了墓地,坐在何爷爷何奶奶和父母的墓前,絮絮叨叨了很多话。
他的事业、家庭,以及快要出生的孩子。
提到孩子,何在言脸上的笑容就多了。
孩子是希望,也是未来,他取了很多个名字,却都没有定下来。
何在言回到家里,罗青梅连忙给他送上一碗红糖葱姜汤去寒气。
“怎么去那么久?”
“多了会话。”何在言,伸手把罗青梅的大衣的帽子拉起来,“今天宝宝有闹你吗?”
“没怎么动,上午都比较懒。”罗青梅摇摇头,“先吃饭吧。”
阿姨很快就把厨房温着的饭菜送上来,夫妻俩边吃边话。
不知道怎么就聊到了生产的话题,随着预产期的接近,罗青梅开始有些紧张了。
之前她跟钟爱华见过一次。相比几年前,钟爱华憔悴了许多,她剖腹产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又没调养好,现在身体差得很。
饶是如此,钟爱华爱八卦的喜好依然没变,什么都聊,不过现在变成了明星的那些道消息。
她的报社工作,就专门负责明星娱乐这一版块,别,还挺受欢迎的。
钟爱华还了苏雯的事。苏雯去了日国,那年年底就结婚了,问罗青梅她二哥现在怎样。
罗青梅没怎么提罗青鸿的事,他和苏雯已经分开,没必要再去听到彼此的消息。
她倒是对钟爱华先前抱怨的阵痛、剖腹产等事儿给占据了心神,跟何在言聊天,一不心就顺口出来了。
何在言听了心里一惊,没想到罗青梅心里一直在忧虑生产的事。
“别想太多,咱们的宝宝最乖了,一定舍不得折腾妈妈的。”何在言想,要不先庭前了解一下医院和医生的事?抑或是去港岛生产?
海市的医疗条件也好,但到底要比港岛的差一些。
只是坐飞机这时间有点长,罗青梅不一定能熬得住。
罗青梅点点头,但心里的忧虑其实并没放下,前世在宫中,生产就是死门关。
而她下乡时,大队里的妇女生产几乎也都在家里,也不乏发生难产而丧命的事。
罗青梅轻轻摸着肚子,这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人,真的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来到这个世上。
吃过饭后,何在言马上就去了解医院、医生、生产等方面的事,甚至还亲自去了医院看了一番,这一查,他都不是很满意。
他想了想,给港岛那边去了个电话。
梁师傅和梁师母都已经在包行李,准备元旦过后去海市,没想到何在言会电话来问港岛的医院。
两人也才反应过来,对啊,为什么不让青梅来港岛呢,这边的医疗条件好,温度和暖和,做月子最合适了。
了。
何在言听了心里一惊,没想到罗青梅心里一直在忧虑生产的事。
“别想太多,咱们的宝宝最乖了,一定舍不得折腾妈妈的。”何在言想,要不先庭前了解一下医院和医生的事?抑或是去港岛生产?
海市的医疗条件也好,但到底要比港岛的差一些。
只是坐飞机这时间有点长,罗青梅不一定能熬得住。
罗青梅点点头,但心里的忧虑其实并没放下,前世在宫中,生产就是死门关。
而她下乡时,大队里的妇女生产几乎也都在家里,也不乏发生难产而丧命的事。
罗青梅轻轻摸着肚子,这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人,真的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来到这个世上。
吃过饭后,何在言马上就去了解医院、医生、生产等方面的事,甚至还亲自去了医院看了一番,这一查,他都不是很满意。
他想了想,给港岛那边去了个电话。
梁师傅和梁师母都已经在包行李,准备元旦过后去海市,没想到何在言会电话来问港岛的医院。
两人也才反应过来,对啊,为什么不让青梅来港岛呢,这边的医疗条件好,温度和暖和,做月子最合适了。
两口子根本不用商量,就极力劝何在言和罗青梅来港岛。
梁师母一挂断电话,马上就找人听港岛哪一家医院产科好,对他们来,钱不是问题,能确保产妇母子均安才是关键。
何在言想了想,觉得还是去问问罗青梅的意见。
罗青梅犹豫了下,选择去港岛,看中的还是那边的温度,比海市要暖和太多了。
她怀孕后就特别怕冷,这要是生孩子、坐月子还是这样的温度,那就太难受了。
何在言马上开始安排行程,主要是今天的谈话,他生怕罗青梅继续胡思乱想,把自己饶进死胡同了。
他还没把东西收拾好呢,梁端那就派了几个人过来,是要护送大姐去港岛。
罗青梅最近也看了不少港岛的影视剧,听到大姐三字,总感觉怪怪的。
何在言见梁端派了人来,顿时就没顾虑了,又多收拾出三个行李箱出来。
加上罗青梅自己做的一些酱、酱菜什么,行李真的是大包包,是搬家都不为过。
面对这一些行李,梁端的人面不改色,很快就安排好,然后护送着罗青梅和何在言上了飞机。
一路上还是顺利,飞机一丝颠簸都没,罗青梅他们刚一出机场,梁师傅梁师母已经在机场外等着了。
梁师母摸着罗青梅圆滚滚的肚子,再看她的脸,“怎么还是这么瘦?”
一旁的梁师傅:“没事,我炖了汤,回去喝。”
至于一同前来的何在言,完全被两老无视了。
何在言在港岛待了两天,罗青梅的事他完全插不上手,正值年底,海市那边的事也多,他只能先回去处理,等过年了再带艾元一起过来。
在港岛,家里人多,还有思杰、思未两个孩子,热闹得很,罗青梅哪还有心思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很多孕妇都会提前生产,梁师母也以为罗青梅会这样,但没想到一直到除夕夜,肚子依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一直到正月初四傍晚,罗青梅才出现了阵痛,大家慌了一瞬就冷静下来,带着早就准备好的东西去了预定好的医院。
从不规律的阵痛到有规律的宫缩,再到进入产房,罗青梅终于在第二日早上三点半顺利产下一子。
罗青梅还有点精神,她看着被护士清理完包着被子、脸红彤彤的宝宝,心里暖乎乎的。
她当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