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吴城是家乡 家人零落几处

A+A-

    话题从北京又回到了寨子里,刀杰和岩召起葡萄地里的事,也讨论隔壁镇种植花卉的收益。

    冯豫年也跟着:“这是我第一次下乡,第一次指导种葡萄,你们也知道,我本来是学花卉的。”

    岩召:“我知道,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来我们这里屈才了。”

    李劭忱温柔的看着她,见她笑笑的,心情好像不错。

    冯豫年喜欢这里的原因,很难,有很大部分是她自己的个人原因。至于究竟是因为什么,她不想细究。

    晚上聊到很晚,杨渊送了几个人走后,回来帮她收拾东西,低声问:“真不想回去吗?老师那里有个助教的活儿,我帮你留着。”

    冯豫年笑笑:“我的任期还没满。”

    杨渊戳穿她:“这都五月了,不到七月就到期了。你别你又续上了。咱们做的是农业技术顾问。他们本地有农业局的人。咱们是农林科技研究所的人,和人家本地人不一样。一没津贴,二没职位。其实和实习也没差别,但是比实习要负担大的多的责任。”

    冯豫年:“对啊,我是搞扶贫的嘛。这一批葡萄树确实长起来了。”

    杨渊趁机:“职位我给你留着了,老师暂时也不招助教。九月开学之前,你务必考虑好。我主要是不放心你,一个女孩子千里迢迢的在这里的乡下。北京毕竟熟悉,亲朋好友也多。”

    冯豫年笑笑:“谢谢。”

    杨渊又教育她:“你是女孩子,我其实还是建议你回你的本专业。”

    冯豫年叹气:“其实很难,毕竟对口的就那么几个地方,而且这两年都不招人。”

    主要是收入太低了。

    杨渊:“我替你看着,有合适的工作通知你。”

    冯豫年见他操心,催:“快去休息吧,明天跟着他们一起回去。”

    杨渊收拾起东西,问:“他们是和你一起长大的?”

    冯豫年诚实的:“算是吧,都是一个院子里的另据,比我一点。”

    结果第二天一早起来,有点下毛毛雨,李劭忱一晚上都没睡,开着电脑工作。等天蒙蒙亮的时候听见外面的似有若无的雨声,才起身,他用手机照明上楼,楼上的空间只是虚隔着,并没有门。

    他开了楼梯口的灯,冯豫年被他上楼的声音吵醒来。

    迷迷糊糊的问:“谁?”

    他低声:“我上来在躺椅上休息一下。”

    他被酒醉呼的叶潮,吵得睡不着。

    冯豫年在氤氲的灯光里,看他像是特别精神,问:“你一夜没睡吗?”

    他笑笑,没话。

    冯豫年:“这么日理万机,你们干嘛跑这里来遭罪?回北京舒舒服服多好。”

    他看着她睡意朦胧的脸,问:“你是不是一点都不喜欢北京?”

    冯豫年睡意正浓,根本不想谈人生,催:“别磨叽了,你在我这儿凑合一会儿吧,等会儿天就亮了。”

    曾经肌肤相亲的人,如今,心里依旧觉得她不是外人。

    看她吃苦,觉得心疼。看她过得不好,心里不是滋味。

    更何况,到如今,他心里还没有过去。

    冯豫年从床对面的柜子里拿了毯子扔床上,在另一侧翻身上床,给他腾开一半,她还属于半迷蒙的状态,人都不太清醒。关了灯,留了一盏夜灯,之后整个人缩起来,自顾自的继续睡了。

    李劭忱站在床边,伸手关了灯,看着她,并不上床。

    冯豫年才不管他,倒头就睡着了。

    等她再醒来,听见窗外还有雨声,李劭忱早不在房间里了。她看了眼好像人根本就没上床睡觉。

    等她下楼,几个人也都不在,她进厨房看了眼,也不知道人去哪了。

    厨房里有个陶炉,她经常只用那个煮米线,她平时不太用柴火灶,主要是她点不着火。

    她蹲在地上点火点到一半,就见李劭忱站在门口看着她,她回头问:“你们去哪了?雨还不,等等吃了早饭再出发吧。”

    李劭忱也不进来,就看着她蹲在那里点火,冯豫年已经习惯了在乡下的生活,干活虎虎生风,边倒水边:“五个人,米线,然后把剩下的牛肉炒一下就可以了。”

    李劭忱搬了张椅子坐在门口,问:“扶贫工作好做吗?”

    冯豫年问:“米线的汤有点辣,你们吃不吃辣?”

    反正就是不想和他深聊。

    李劭忱问不出来,最后:“冯豫年,回北京去吧。读博也好,留校也好,别窝在这儿。你读了六七年的大学,难道就为了呆在这个村子里吗?”

    冯豫年停下手里的动作,问:”那不然呢?像你们一样,指点江山,挥斥方裘?”

    李劭忱深深的看她一眼,问:“为什么非要和我唱反调,就算咱们没能走到最后,但是也不用这样。我希望你好好的,过的万事不愁。”

    两个人分手的时候,其实闹得很大。

    那时候的李劭忱怕是恨不得杀了她。

    冯豫年听的笑笑,:“我的扶贫工作有年限。到期了我自然就回去了。”

    李劭忱笑起来,又:“你若是觉得不好找工作,那就换个行业,不用非要在这行耗着。”

    冯豫年将汤里用的配菜切好,笑问:“你成熟了很多,我以为咱两就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命了。没想到还能这么聊天。”

    神色里都是释然。

    李劭忱收起注视的目光,看着雨 ,:“你也不是大院里的冯豫年了。”

    冯豫年笑问:“哪不像?”

    李劭忱不话。

    哪里都不像,劲劲儿的话会呛人,会动不动发脾气。脾气还挺硬的。

    大院里的冯豫年可不是这样的。

    杨渊带着叶潮去看蘑菇了,等回来,冯豫年的米线正好出锅。

    叶潮尝了口,舒服的长舒了口气:“真是山珍海味都没这一口来的舒服。雨天吃这个真的不错。”

    冯豫年知道他们其实都不娇气,能享福,也能吃苦。矜贵在了别处,不在吃喝上。

    饭后几个人出发,车就停在大路上,叶潮山河湖海的朋友到处都有,从大理出发就是开朋友的车过来,冯豫年着伞,嘱咐驾驶位置的人:“路上注意安全。”

    李劭忱扭头看她问:“你什么时候回北京?”

    冯豫年对他,其实有很多情绪。但是都不适合讲出来,轻描淡写:“不知道,回北京联系你。”

    李劭忱看了她两眼,没话。

    叶潮这趟乡村游逛的非常满意,趴车窗上,语重心长的和她:“这地方好归好,但是不适合常呆。你回北京了一定和我。不行咱干点别的。甭和这行较劲了。”

    冯豫年听的开朗的笑起来。

    没接他的话,和杨渊:“师兄路上注意安全。”

    李劭忱最后和她:“东西我放你桌上了。”

    冯豫年等反应过来问:“什么东西?”

    结果,他已经一脚油门,就扬长而去了。

    她回去后看了眼,桌上放着一枚素银戒指,是当年他送的,她还回去了。

    戒指大概是从钱夹里掏出来的,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

    她还没来得及笑,父亲的电话就来了。

    电话一接,那边的人就问:“年年,你有时间吗?你奶奶想你了。”

    她下意识问:“奶奶没事吧?”

    梁登义人应该还在店里,听到那边都是嘈杂声,断断续续的:“人老了,总归有些不舒服,一直想你。”

    冯豫年看了眼时间,:“那就等下个月初我回去看她,要是身体不舒服,你先带她检查一下。”

    电话那边的听到有人喊:这批鱼刚到,最新鲜的……

    他去接货了,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冯豫年挂了电话,给他发微信:我下个月初回来,到时候我带她去检查。你也注意身体。

    梁登义前两年再婚了,再婚的阿姨姓卢,和他同岁,丈夫早逝,有两个女儿,也都已经结婚了。

    她研究生第二年,梁登义才终于还完债,算是人老有所悟,再也不玩牌了。又租了商铺,依旧在做水产生意。很辛苦,也很累。他已经不年轻了,赚的钱够生活,还要攒养老本。

    听着窗外的雨声,她脑子里都是这些,一时间心烦意乱,不知道上哪去赚钱。可心里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聪明,不像别人那样能赚大钱。

    结果没等到下个月,没过几天,梁登义又电话来,声音隐隐的有些沉,问:“这几天能回来吗?”

    她心里一紧,问:“出什么事了?”

    梁登义又觉得吓着她了,定了定:“也不是大事,你奶奶这几天住院了,一直想你。”

    她心里一慌问:“是不是查出什么病了?”

    梁登义:“不是,就是老毛病,血压高。上年纪了正常。”

    尽管梁登义临时改了主意,冯豫年还是觉得不放心,隔了两天,接到农林技术所的电话,新的实习生已经到了,通知她回县里去办手续。

    她接了电话,当晚就定了机票,第二天一早收拾行李就回了吴城,直奔医院。

    冯豫年的奶奶叫方佩珍,七十几岁了,挺开朗的一个老太太。个子的,性格很硬朗。

    冯豫年有两个姑姑,大姑姑早年没了,姑姑就在医院里照顾奶奶,见她来了,惊喜的:“你奶奶这几天就念叨着你。没想到你爸真把你叫来了。”

    冯豫年见老太太坐在床上,问:“做体检了吗?怎么了?”

    老太太瘦瘦的,一头白发卷卷的,松松的挽子后脑,看着是个精神干练的老太太。

    见她回来,第一句就埋怨道:“人老了总归有点毛病,能有什么事。你爸也真是的,你上班本来就忙……”

    冯豫年回头看了眼姑姑,梁容这几天寸步不离的守着,深色有些疲倦,倒是看不出来那么焦虑。

    等出了病房,梁容才:“老毛病,血压有些高,暂时没什么问题。”

    冯豫年这才放心了,

    等下午回去,梁登义人在店里,水产市场里下午人不少,老梁见她回来惊讶的满脸喜色。隔壁的老板问:“老梁今晚的货几点到?”

    他立刻笑起来高声:“今天不接货了,你帮我看着点,我姑娘回来了,我回家去。”

    几个邻居笑:“那你先回去,我帮你看着。”

    冯豫年见他眼里掩不住的惊喜,俯身帮他一起收拾地上的鱼篓,梁登义一把挥开她,呵斥:“这个脏,你别沾身上。”

    冯豫年也不纠结,隔壁的人问:“你姑娘北京回来了?”

    冯豫年听的笑起来,听着梁登义边笑边和隔壁老板讲她在农业大学读研究生的事。

    她坐在柜台前给他收拾柜台上的账目单子。

    等父女俩回家,卢姨已经做好饭了,见冯豫年惊讶的问:“年年什么时候回来的?”

    冯豫年见卢姨丝毫不嫌弃梁登义浑身鱼腥味,将他脱下的外套顺手放在水池里,边进厨房:“我正准备去医院送饭,等会儿你们父女两个先聊,我再炒个菜,马上就好。”

    家里干干净净,看得出来卢姨是个很爱生活的人。

    其实梁登义也是个爱干净的人……

    冯豫年忙:“卢姨我吃过了,我刚从医院过来,奶奶这会儿睡了。”

    梁登义也:“你别忙了,一会儿我去送饭。”

    梁登义开口了,卢芳也不执着:“那等晚上迟一点,我再做宵夜。这会儿凑合了晚上就不想吃了。”

    梁登义问:“你放假了?”

    冯豫年见梁登义自己进厨房。

    就跟着他站在厨房门口:“我本来一直下乡,这几天进市里办手续,不忙就回来看看。”

    老梁给她煮了一碟子虾,出来递给她。

    卢姨开了电视,陪着他们父女,笑:“你就不能再炒一下,这么煮的没滋没味。”

    梁登义却:“她从到大就爱吃这种白水煮的。”

    冯豫年听的心里一酸,妈妈都不知道她从到大只爱吃白水煮的虾。

    饭后梁登义和冯豫年去医院的路上,梁登义给她手机转了两万,:“你那个下乡扶贫也没多少钱,别舍不得花。实在不行让你妈给你托人重新找一个工作,这个钱我出。总归女孩子在北京才像个样子,实在不行就回吴城来。不能总呆在乡下。”

    冯豫年听的笑起来:“你别老背着卢姨给我钱,她人挺好的。”

    梁登义笑笑也不话,他这么些年起起落落也不是白混,钱虽然没有,但在这本地也是有些名声。

    其实卢一文比他有钱,卢一文是因为家里不清净,她一个寡妇,养大两个女儿,好不容易等到拆迁,老公家里的亲戚欺负她们,闹个没完没了。

    大女儿嫁在外地不回来了,女儿和她整日被婆婆家里的亲戚骚扰,后来才经人介绍给了他。

    他这个人义气是义气,混账也是混账,朋友多,门道也多。

    卢一文和他结婚后,他替她挡了很多麻烦,看顾着她的女儿工作,直到顺顺当当的结了婚,她女婿在检察院工作,母女两个安安稳稳,再没麻烦了。卢一文自然会对年年好。

    人心换人心,来来回回,就这么回事。

    冯豫年见他不当回事,又:“奶奶真没事?”

    梁登义开着车扭头看她一眼嗤笑:“操的什么心。”

    完又觉得,他对不起这姑娘,他这辈子就这一个姑娘。年纪,好好地怎么就在北京呆不下去了,跑乡下扶贫去了。不用想也知道不过是寄人篱下,住不下去了。

    他又开口:“不行就回来吧,爸给你找个安稳的工作,挣得钱少点,再努努力给你买个房子也安逸。不用住别人家里。”

    冯豫年听他语气不对,开玩笑:“这话让我妈听见,她又要骂你一顿。”

    梁登义不以为意:“她不也是住人家的房子……”,到一半,却不再了。

    冯豫年见他心情不好,就笑:“我挺好的,不用替我操心。我扶贫到期就回北京了。”

    梁登义听的叹气,他是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也就不吹那个牛。

    医院里老太太正和隔壁床的人聊天,隔壁的老头糖尿病,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伴守在身边,见方老太太身边儿孙环绕,羡慕的:“你好福气。”

    方老太太有没有福气,她自己知道,笑呵呵的拉着冯豫年的手介绍:“这是我孙女,回来看我来了。”

    姑姑梁容见他们来,问了声:“年年晚上去我那里住吧。”

    梁登义:“我又不是没家,晚上我看着,你也上我那去住。”

    梁容知道哥哥的本事,卢一文人不错,对哥哥也挺好的,而且她两个女儿都结婚了,确实没必要给年年脸色看。

    梁登义晚上吃的少没胃口。冯豫年下楼给老太太买东西,顺带买了些吃的零食,一人买了一杯奶茶。

    老太太问:“年年有没有男朋友?”

    冯豫年见梁登义看她,赶紧:“没有,我回北京再找。”

    老太太轻叹了声气,没话。

    梁容就顺着问:“你妈妈还好吧?”

    冯豫年:“挺好的。”

    都是平凡人,各有各的难处,总归面子上都客客气气的。至少不会在她面前胡话。

    老太太确实没事,过了两天等老太太出院回家了,冯豫年买好了机票回去,梁登义照例开车送她去机场,路上和她:“要是不想回北京,就回来吧,我没给你攒下家当,但是养你几年还是养得起的。”

    冯豫年想,她后来变得开朗,可能真的和爸爸有关系。他在生活中缺席没有负责任,但是在心理上给了她很多支持。

    等她回去办好手续回村子后,新的实习生已经到了。农林研究所今年下乡的人直接下放到了县里农业局的下属单位了,不再像她几年前来的时候是直接来的。

    人家是有编制的本地人,一个年轻的男生。

    岩召黑着脸,皱眉问:“那这儿的事,你就不管了?”

    刀杰也:“寨子里就三家种葡萄的,今年秋季的销路都是个问题。”

    冯豫年带着草帽,悠悠的:“我就会种葡萄,要卖葡萄,我也不擅长,县里扶贫办的人肯定会负责,尤其是来的那个新人,你们今后多走几趟县里,这两年产业扶贫肯定会管你们的销路。这个不用你发愁。”

    岩召还是黑着脸,刀杰倒是点头:“本地销路也不少,今年应该好卖。”

    冯豫年见岩召不高兴,就开玩笑:“葡萄成熟了,你要是有其他的赚钱的买卖,也可以承包出去。不一定就非要一直干这个。”

    岩召没话,刀杰倒是眼睛一亮,不停的点头。

    她回来的时候路过隔壁镇的花田,是真漂亮。

    她来这里几年,要伤心也有,但开心也多。

    要回北京,也有回北京的好处。但是要这里,也有这里的好处,这里的环境是真的好,养什么都好养。人也淳朴,她少了很多焦虑。

    以为住了几年,行李很多,结果一收拾也就两个行李箱。花草和一些带不走的东西全都送给阿杏,她帮她收拾行李,还在感叹:“你养花真的养的很好。”

    冯豫年细致的给她讲了一遍各种花的喜好,阿杏:“暂时就放在你这里,反正你这里是阿姆家的旧房子,不会有其他人来住。”

    冯豫年听的笑起来。

    “你还是搬回去,花草本来就是观赏的,放这里也没人看。都不是什么名贵品种,没那么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