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旗袍生意 一更

A+A-

    “旗袍生意?”

    翌日晚上, 赵景闻照例带着外甥来宁家吃饭。

    话到一半,他拧着眉头,指了指桌上的一叠豆子对着宁建国道, “建国啊,坏掉的毛豆子就不要拿出来吃了, 北和侠吃了拉肚子怎么办?”

    “是啊宁伯伯,我刚才就想了,这个豆子好臭哦,你是不是放在冰箱里忘记了, 今天才想起来拿出来吃啊。”

    范侠捏着鼻子道。

    正在伴着纳豆的宁北无语地看着这大惊怪的两人。

    “这个不是毛豆子, 是日本‘纳豆’,人家丁哲阳妈妈特意送来给我们的。这个东西对身体很好的,不是坏了才发臭的。”

    “啊?那跟绍兴臭豆腐差不多么。原来日本人也吃臭豆腐啊。”

    听到对“身体好”这句话, 舅甥俩也学着宁北的样子吃了两粒豆子, 最后双双举手投降。

    “阿拉中国胃,享受不了什么‘日本料理’。生鱼片,寿司什么的还凑合, 这个真的吃不下去, 无福消受。”

    宁建国没办法,只好把这碟纳豆撤了下去, 然后从冰箱里拿出一碟腌好的酱瓜, 总算对上了这两人的胃口。

    “赵叔叔你继续啊,什么‘旗袍生意’, 丁哲阳的爹妈不是开旅行团的么,怎么他们也要做服装生意么?”

    直觉告诉宁北, 这条讯息很重要。

    甚至关系到赵叔叔, 以及丁哲阳父母未来的人生选择。

    “哦, 就是他们这些年接了很多旅行团,那些日本阔太太,阔姐,和服穿多了,也想穿穿阿拉老上海的旗袍。日本好像也放过一些中国的电影,巩俐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什么《游园惊梦》。反正她们到了上海也想买旗袍穿就是了。”

    赵景闻道。

    “我好婆讲的,旗袍一定要贴身定制的才好。去年订的旗袍,今年拿出来不定还要改一下,找弄堂口的裁缝要么放宽,要么收窄。虽‘鞋不争分,衣不争寸’,旗袍是半寸都差不得的。宽一分那就是麻袋上身,窄一寸那就是在‘绑素鸡’了。”

    宁北虽然没看过猪跑,好歹吃过猪肉。

    宁家二楼的那个花梨木大橱里,一半以上的衣服都是好婆年轻时候穿过的旗袍。

    虽然进入新社会会老太就不再穿了,不过起这些来还是一套一套的,宁家两父子都曾被她熏陶过。

    “话是这么,旅行团到上海来跑一圈,短的只有一个礼拜,再长也不过半个月,哪里就有功夫定做呢,肯定还是要买成衣的。”

    赵景闻摆了摆手,“他们夫妻两个的意思,是现在上海做成衣旗袍的店太少了,那么大个服装市场,就只有一家卖旗袍的,而且还是那种餐厅服务员穿的,不是大红,就是大绿,开衩么开到大腿根,一点古典韵味都没有。”

    “所以他们的意思是,想要和你一起投资一家服装店,卖成衣旗袍?”

    宁建国把剥好的三只虾分别放进三人的碗里,有些担忧地道,“可是前期投资要很大的吧。现在做成衣旗袍的厂家不多的,不定还要自己投厂,请设计师呢。就靠旅行团的生意,怕是不行。”

    “倒是不光是旅行团的生意。他们在日本有路子,可以帮忙出口到日本那边去卖。但是我不能光做日本人生意呀,现在上海有几个人还会穿旗袍呢?我长那么大,也就是时候见过,后来就只有在看滑稽戏,看沪剧的时候见过女人这么穿了。”

    “是啊,现在谁还穿那种老古董啊。”

    范侠着夹起皮蛋去蘸酱油。皮蛋太滑,筷子夹不住,他屡战屡败,弄得酱油碟周围一圈星星点点。

    宁北看不过去,干脆用勺子帮他把皮蛋捞起来,递到他嘴边,范侠张大嘴巴“嗷呜”一口,啃掉一半。

    “老大你对我真好……”

    范侠嚼着皮蛋傻笑着。

    自从宁北当上图书管理员之后,别的不,范侠的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了。

    原来在一中图书管理员除了借书数量不受限制的优点外,还有一个绝妙的好处——因为管理员午休时间要去图书馆帮忙,所以王老师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一张代表管理员身份的卡片,凭着卡片到食堂饭可以不用排队,享受VIP待遇!

    宁北他们升上初二后,就换了新的教室上课。新教室位于学校的北面,五层楼高的校舍是去年新翻修的,课桌簇新,地上都铺着隔音地毯,设施绝对一流。

    偏偏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距离初中部的食堂实在是太遥远了。

    哪怕是一班跑步能手范侠,掐着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从四楼往下跑,不走大路,抄花园道越过假山,走这段路都要五分钟。

    五分钟是什么概念?

    整个初中部的半大子和姑娘们一到饭点就化身成为“掘饭武士”,黑压压的人群就像是大军压境一样冲向食堂。等他们这波人赶到的时候,买饭的人群差不多都已经排到饭堂门口了。

    等真的吃到饭,那至少是二十分钟之后的事情了。菜也凉了,肉也没了,免费的汤都所剩无几了。

    别的学生倒还好,范侠这个“天吃星”那是一刻都饿不得的。通常上午最后一节课才过了一半,他的屁|股就跟长了钉子一样坐不住了。上下前后来回挪动,嘴里止不住叫饿,宁北都被他骚扰到绝望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凭着挂在脖子上的“VIP卡”宁北不管是不是当值,每天中午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走进食堂,越过嗷嗷待哺的崽子们,走到窗口前,帮他和范侠好午饭。而范侠进了食堂也不用去排队了,直接占座然后等宁北把饭菜送来就行。

    “哎,老大。‘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反正肠已断我就只能去闯祸。’(注释1)”

    每到这个时候,范侠就会一把抱住宁北的肩膀,嘴里胡乱唱歌,作势要亲他,然后被宁北一把推开。

    他一个基佬耳朵里可听不得这种话,哪怕是从中二病嘴里出来的。

    “老大,我们要是分开的话,我的日子怕是真的不能过了……”

    范侠嗦着筷子低声道。

    赵景闻夹了一块鸭腿放进宁建国的碗里,继续道,“现在上海滩流行的就是各种洋装、皮包、皮带。日本的样子,欧洲的样子,尤其是模仿法国的、意大利的那些名牌,今天上架,明天不到就卖空了,这才是大买卖。旗袍……都是过时货了,没人买。”

    “那,那赵叔叔你是拒绝了丁哲阳爸妈的提议了?”

    宁北放下勺子,连忙问道。

    这个提议他觉得不是一般的好,那简直就是好极了啊。

    虽然这几年上海滩旗袍式微,但是他记得就在不久后的2000年,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上映。电影虽然讲述的是在香港发生的故事,但无处不透露着上海的风情。

    剧中张曼玉整整换了二十多套旗袍,无不婷婷袅袅,摇曳多姿。当年就在上海掀起了一阵旗袍热,姑娘们把自家奶奶,外婆的衣柜开,翻箱倒柜地找“张曼玉同款”。

    又过一年,上海召开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最后一天的领导人合影的时候,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将会穿着绚烂的“唐装”合影。

    那之后,整个上海,乃至全国掀起了一场复古热潮。

    唐装,马褂,旗袍重新又走回大众的视野。

    记得那一年的春节,区楼下的裁缝店生意简直要用“火爆”两个字来形容,店内店外挤满了带着绸缎衣料来找他做衣服的人。

    那些衣料多是压箱底的老货色,开之后一股陈年樟脑丸的味道,多是从旧时的绸布店买的。

    上海过去的三大绸布店,都是宁波人开设的,即宝大祥、协大祥、信大祥的所谓“大三祥”。

    区裁缝店的师傅也是宁波人,多年不做中式衣服了,见到这些个老面料就像是遇到了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真丝贡缎,织锦缎,香云纱,素绉缎,法兰绒,轧别丁,手一触上去,就像是开了尘封多年的书册,走进了那段昳丽的时光。

    现在是1998年的末尾,距离这两次复古热潮只有两年的时间了。若是现在就先人一步开始布局,到时候绝对可以赚得个盆满钵满。

    更不要再过个二十年后,“民族风”、“汉服热”等“国潮势力”的大势崛起了。

    赵叔叔现在就调转龙头,投身这片蓝海,还不怕赚不到钱,买不了房子么?

    “我呢,也没直接拒绝他们。就要考虑考虑……”

    赵景闻想了想,还是觉得这个提议不怎么靠谱。

    为了一帮日本人的需要特意去找厂子做旗袍生意,万一过几年这些鬼子口味变了,不喜欢了怎么办?岂不是要全部砸在手里了。

    “我在广州那边找的几家做仿冒皮具的厂子,人家都已经给我出样了。从皮料,到五金件,防尘袋都是一比一的模仿,就算真的摆在旁边也那也是看不出两样的。现在上海也有做仿货的,连A货都算不上,更不要超A了。这个生意要是做大了……”

    “那就要被人告了。”

    宁北忍不住插嘴道。

    “瞎,谁来告?”

    赵景闻不以为意地笑了。

    “人家厂家来告你呀。”

    “外国人吃饱了撑的哦,我这才多大生意,值得他们漂洋过来找我麻烦?”

    他摸了摸下巴,顿了顿又,“那我们不模仿皮包了……模仿鞋子吧。建国,这才是我们老本行。高档皮鞋卖得也不便宜。这样,你那个食堂现在也搞上正轨了,不用天天盯着。你来帮忙开模具,不定……”

    “不定就一起被抓进去了。”

    宁北这下是真的急了,放下碗筷走到宁建国身边,不住地摆手,“老爸,这个绝对不行。”

    组织售假和参与制假——乖乖,赵叔叔一顿饭就吃出了两条罪名,还企图把他老爸这个大大的良民拉下水,绝对不可以!

    “北你怎么了?今天你赵叔叔一句,你就驳一句,孩子不可以这样的。”

    见到赵景闻面色有些不虞,宁建国瞪了儿子一眼,觉得他今天是有些过于没大没了。

    “不是……我是觉得,丁哲阳爸爸妈妈他们既然那么多年在国外,眼界总归还是很开阔的。别看现在喜欢旗袍的人不多,不定过两年就开始流行了呢?”

    宁北搜肠刮肚地开始组织词汇。

    “不是有那一首歌么——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鲁迅先生不也过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宁北舔了舔嘴唇,继续道,“再过几年,北京就要开奥运会了……”

    “啊?什么时候,我怎么不知道?”

    “91年申奥咱们不是失败了么?2000年的奥运会是在澳大利亚开的吧。”

    赵景闻和宁建国面面相觑。

    完了,北京申奥成功好像是2001年的事情,我这是一不心泄露天机了!

    宁北猛拍一下大腿。

    “我是猜的……我觉得我们下回肯定能赢。而且绝对能举办一场让全世界都难以忘怀的精彩奥运。到时候前期宣传片,奥运会礼仪姐,颁奖嘉宾都穿什么——肯定是穿旗袍对不对!到时候旗袍肯定会流行。”

    “2008年的事情……乖乖,建国,那时候我们都要几岁了?北和侠都大学毕业,不定都结婚了是吧?”

    赵景闻双手环在胸前,觉得自己现在完全无法想象这两个家伙结婚生子的模样。

    “北,你的事情都太久远了,叔叔是做本生意,不是国家发展还要制定五年十年计划,规划不到那么长远。”

    赵景闻实事求是道。

    “做仿品,来钱快。广东那边已经有完整的产业链了,我一季就做几个样子,赚的就是快钱。旗袍生意,拉的阵线太长了,布料,工人,设计师都要一个个去找。到时候万事俱备了,钱也投下去了,要是卖的不好,我得不偿失啊。”

    “我一句吧。”

    宁建国在旁边沉默地听了半天,终于开口发表意见了。

    “我呢,不是生意人。哪怕现在承包了学校食堂,也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工人,清清白白做事,踏踏实实干活的。”

    宁建国这话半点不错。自从他承包了纺织学校的食堂后,不但饭菜的质量上升了一整个台阶,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价格反而比原来更降低了。

    宁建国觉得来吃饭的都是老师和学生,一定要做到物美价廉,卫生干净,让他们吃的开心放心——和一中的破烂食堂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初中毕业后,就去了黑龙江当志愿兵。后来复员回到上海,被分到皮鞋厂。什么精工,什么模具我是一点都不懂的。都是我的老师傅把我一点点带出来的。”

    “我师傅就过的一句话,我是一辈子都记得的——做生活(干活)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生活。生活就是脸面,话的再好听,活做的不好,就是不要脸。但是做人和做生活,都是没有捷径的。”

    赵景闻一言不发地看着他。

    宁北和范侠也齐齐地望着宁建国。

    记忆里的父亲一直都是不多话的,和长袖善舞,能言善辩的赵景闻不同,他永远都在默默做事,就像是一头老黄牛,勤奋且沉默。

    像现在这样得眉飞色舞,这是宁北“两世为人”都不曾见到过的。

    “我们做模具工的,就是用人的血肉和机器磨合。我的师傅是‘八级钳工’,光靠着手感,可以把精钢磨具磨到一根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的精度。我以前问过师傅,这靠什么?靠的是英国,美国进口的机器么?不是的,就是靠一个字——练。练到你的手,随便摸一张纸,你就可以准备测量到这张纸是多少微米,多少丝的厚度。”

    “这种事情,是绝对走不了捷径的。做生活没有捷径,要走捷径最后就会丢脸,丢人……我想世界上的大道理应该都是相通的。没有做生活踏踏实实,做生意就可以瞎胡搞的道理……北,你爸爸讲的有道理么?”

    宁建国看到他们三人一句话都不,各个都瞪大眼睛望着他,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我读书少,只有初中文凭,不会话,你们不要笑我哦。”

    “建国,他们两个连初中文凭都没有,怎么会笑话侬呢?侬讲的太有道理了,太有水平了。”

    赵景闻情难自禁地伸出两只爪子,想要去握宁建国的双手,被他一把开。

    “咳……老爸的好。”

    宁北干咳一声,举手鼓掌。

    范侠也跟着呱唧了两下。

    “那……这样吧。我明后天找个时间和丁凯他们夫妻再详谈一下。看看具体怎么布置……”

    一想到之前在广州那边又是考察又是花钱样的,这些功夫都白费了,赵景闻心里还是觉得肉疼的。

    不过宁建国都开口了,他自然是要当回事的。这事儿看来需要从长计议了。

    见到宁建国如此表态,宁北深深地吸了口气,按下自己剧烈起伏的胸口,坐回了饭桌旁。

    他告诉自己,至少事情已经往好的方面发展了,不能操之过急,。

    “不过到‘旗袍’哦。我们这些臭男人压根都不懂,还是需要找个专家去请教请教的。”

    赵景闻着,忍不住又勾上了宁建国的肩膀。

    “过节前,我要准备一份大礼,然后去建德里探望探望宁老太。见识见识她那个据价值好几条‘黄鱼’的红木大衣橱。”

    见两个孩子又各自低头吃饭了,赵景闻突然把嘴贴到宁建国的耳边,用促狭的语调低声道,“主要是拜访一下丈母娘……”

    话没完,就被宁建国狠狠地踩了一脚。

    于是春节前夕,赵景闻带着大包包的年礼前往建德里。众人还不曾开口,倒是从宁老太嘴里听了一个重磅消息——

    梅姑娘今年春节要回老家结婚了。

    *

    作者有话要:

    注释1:伊能静《如果没有你》

    我也是写到这里才查到北京奥运会是2001年申请举办成功的。。。哇,20年了,真不敢相信。那时候我们还天天迎奥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