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五十——五十三节)

A+A-

    ——五十——

    茹佳她们的「斗绣」的声势和影响力是越来越大了。

    最早定下的由窦氏和章氏来操持,「在冉州学、在冉州斗、在浮梁卖」的原则很好地被贯彻着,只是形式和规模上大大出乎她们的预料。

    刺绣作为传统女红中的一部分,许多大户人家的媳妇姐甚至丫鬟都是会一点的。

    但是,大多仅限于绣荷包、手绢、鞋垫什么的,真要是想绣出点名堂,作为一个生意来做,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而且,刺绣技艺的传承一般是母女之间、婆媳之间,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倾注十二分的专心,是必须手把手地教、面对面的学,才有可能得到真传的。

    糜家人中,原来只有茹佳的娘窦氏有些基础,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是明家老太太和三姨太纪氏。

    茹佳动议开「斗绣」场的时候,明、糜、乔、胡、李和秦家都有几个掌握了刺绣基本技能的。

    这其中,明家三姨太纪氏和糜家三姨太窦氏、五姨太章氏和茹佳姑娘、乔家老幺媳妇、胡家二姨太、李家老二媳妇茶花、秦家老大秦功珽的夫人、老二秦功珩的夫人是骨干。纪氏此时还是充当了师傅和总教头的角色。

    真正想把卖刺绣品当成个生意来做,是在浮梁的绸布店里。

    好几次有人询问窦氏和茹佳手里绣着的半成品卖不卖,而且把价钱出到了她们意想不到了高位。

    但是,刺绣是个慢活,一个简单的猫脸扇面或兰花手绢,没有五六天工夫是根本绣不出来的。

    如果是大件的台布、枕套则要绣上一月左右。若是屏风和大的装饰画,往往几个人绣上半年也是常有的。

    因此,颇有些商人头脑的茹佳姑娘定了些规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为了方便师傅帮教,一个时期大家同时学一个品种、一个题材,集中几种绣法和针法。

    二是面料、丝线、针和相应的工具各家自备。

    绣成品由大家一起评定等级后,可以放在浮梁的绸布店寄卖,也可以由糜家收购后销售。

    三是「斗绣」活动的开销,三成由糜家支付,三成由各家自愿捐助,其余的从每个人寄卖的绣品中按人头平均抽成。

    “斗绣。”活动的收支情况由明、糜两家统管,定期向大家报告,允许随时查询。

    四是多人共同完成的大型作品,原材料由糜家出,成品进行竞拍。

    「斗绣」班的人家和外人均可竞价,价高者得。所得银两除去原材料成本外,其余用作「斗绣」班开支。

    糜海仓和其他几家的掌柜刚看到这个规则的时候,多少觉得有些好笑。

    但是,运行了一年多后,它的效用和管理、激励作用,真让这些号称商场老手的男人们刮目相看。

    这些大户人家的媳妇姑娘们,玩的时候很会玩,但真学起东西来也是十分认真的。

    苏绣,又称丝绣,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是太湖周边的传统工艺,据西汉刘向《苑》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有「绣万国于一锦」之。

    因其绣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受欢迎,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看大家都是自己人,而且热情很高,纪氏决定从最基本的技法、针法教起,她的目标是在皖南形成一个新的苏绣中心。

    毕竟她们是一批想绣、爱绣又有时间、有精力、有本钱,个个都极聪明的大家闺秀。

    纪氏从在家就受到了严格的苏绣训练。嫁到明家后,婆婆又是个刺绣行家,对她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

    纪氏对这些媳妇、姐们讲:“苏绣有「以针作画」之称,我们绣出来的作品要想成为佳作,应该有「笔墨韵味淋漓尽致」之感,要特别讲究针法和技法。”

    她先逐一教授了齐针、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集套,施针、接针、滚针、切针、编针、乱针、松针、桂花针、挑花针、水纹针、擞和针、鸡毛针,辫子股、平金、盘金、子、结子、拉梭子、拉尾子、绒绣、网绣、戳纱、格锦、点、扣绣等基本针法和扎针、铺针、施毛针、旋毛针、刻鳞针等辅助针法。

    还在刺绣不同题材中穿插了迭绣、穿珠、帘绣、钉绣、贴绫、虚实针等的变体绣针法。

    这些针法和技法是要通过一个个绣品来练习的,也是要通过一件件作品来检验的。纪氏准备从最简单也最实用的荷包香囊来练习,来检验。

    她出了一个很好的游戏一样的主意。

    纪氏提出,每人绣一个香囊,色彩、用料、图案和式样都自己定,绣好之后由大家一起按用料、绣工和美感评选排队。

    谁的绣品排在前面,就由谁把所有的香囊都拿回去让自己的丈夫或父亲挑选,最后再按被选中的先后排序,评选最受欢迎的绣女。也就是,谁绣得好,谁的丈夫或父亲就有优先选择权。

    选择前是不能让自家人知道哪一件是自己的作品的,而谁的作品先被选走,明谁的绣品更有市场潜力。

    评选排名靠前的次数多了,将来自己的绣品可能就更能卖个好价钱。

    这一提议得到了各家的一致赞同。

    「斗绣」的初期,她们是根据糜海仓的建议每十天一聚的,她们选择了每月的初五、十五和二十五在糜府集中。

    荷包是一种绣品,每绣一件是用不了十天的。纪氏规定,除了绣香囊外,每人再绣一件自认为可以练习相关针法、技法的作品同时上交,放到店铺里去试试买主的反映。

    到了上交荷包和自选绣品的日子。

    荷包的样式基本都是收口腰挂式样的。面料的颜色也多是男人们喜欢的天蓝、草绿、豆青、明黄,图案多选梅兰竹菊、龙凤虎豹。

    经过大家的评选排序,纪氏的理所当然地当了状元,窦氏、茶花紧随其后。

    因为是第一次,而且明显具有游戏的意味,大家对排名真的不是太在意。

    因为几家互为邻居,她们着笑着一起到各家去让她们的男人或父亲当面选择。

    非常有趣的是,明掌柜这个丝绸和苏绣的行家,并没有选择大家公认的纪氏刺绣的最好的香囊,他反而选择了排名靠后的茹佳的茶色荷包。

    同样的,糜海仓也没有选择窦氏的,茶花的父亲这个对刺绣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反而选择了纪氏的绣品。

    这样一路选择下来,绣工水平对排名的影响反而排在了选材和题材的后面。

    茹佳上交的另一件作品团扇,也是第一件卖出的绣品。综合评选,茹佳成为「状元」绣女。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比试,大家都掌握了苏绣基本技法和针法,纪氏准备让大家按苏绣的传统种类分类来练习。

    纪氏介绍:“苏绣的种类是非常多的。按用途分,有实用类和装饰类。按品种分,有双面绣和单面绣。

    按表现内容分,则和中国画极为相似,有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光是屏风,就有台屏、墙屏、地屏和大型组合屏风若干种表现造型。”

    经过大家协商一致,她们准备攻克单面绣的枕套和双面绣的落地组合屏风等大件作品。

    单面绣枕套要求每人每月至少绣一对,而屏风则要根据各家的要求,完全采取双面绣来表现。

    各家的要求包括,根据自家屏风的用途和摆放位置,确定屏风尺寸,制作木制的柜架,选择刺绣的基本风格,确定图案内容,等等。

    在开始绣这些大幅作品前,纪氏专门从家里拿来几件陪嫁来的苏绣精品,对单面绣和双面绣进行了仔细的讲解。

    所谓单面绣,就是在一块苏绣底料上,绣出单面图像,一般用于实用性强的如枕套、台布、和各种包包,装饰品则多用在需要装裱、悬挂于墙上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

    所谓双面绣,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可以完全一样,也可以截然不同,图案同样精美。

    层次最高的双面刺绣能够实现双面异色绣甚至双面三异绣。

    纪氏特别:“这次我们给各家绣的落地屏风将采用双面绣、两面光的表现手法。也就是,两面的图案和色彩是完全一样的。”

    听本来以发日子为目的的媳妇姑娘们要为家里绣大型屏风,各家的热情是可想而知的。

    刺绣这件本来由女人们操办的事,一下子成了各家男人们关注的重点。

    他们从屏风柜架制作的选材、工艺和风格,甚至请哪家木器行的工匠来制作都认真起来了。

    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这其实是糜、明、乔、胡、李、秦各家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的大比拼,更是与之相关的家庭收藏的大比拼。

    几家之中,秦家的人脉是最丰富的,也是世居此地的大户人家。

    他们选择了紫檀做框、牡丹缠枝纹装饰,并直接把家里收藏的清代名家临摹的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观图》、《溪山行旅图》拿了出来,并愿意再出三百两银子资助「斗绣」。

    虽然是后人临摹的,但能看到这四幅警世之作,就连马伯韬夫妇这样见过大世面的人都大吃一惊,也让茹佳姑娘发起的「斗绣」活动陡然间上升到了很高的层次。

    秦家开了头,各家自然是不甘落后的。

    糜家、明家选择了金丝楠木料,乔、胡、李家则分别用紫檀、鸡翅木和大红酸枝做了柜架。

    各家选择刺绣的自家收藏更是囊括了唐宋明清历代大家的作品。

    虽然大多是临摹本和赝品,但也足以让人感慨这几个商贾人家的眼光和学养。这其中宋徽宗赵佶、阎立本的大作赫然在列。

    「扬州八怪」的真迹,特别是郑板桥《荆棘丛兰石图》《墨竹图》、《萧翼赚兰亭图》更让众人开了眼。

    经过各家男人们的参与,最后,糜家决定绣「明四家」沈周的《庐山高图》、文徵明的《松壑飞泉图》、唐寅的《两岸峰青图》和仇英的《玉洞仙源图》,大有「九州江山一屏揽」之大气。

    秦家就选定了自己家藏的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观图》、《溪山行旅图》。

    不懂书画的胡家让女儿茶花做主,她选择了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图谱中《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鹧鸪图》和《竹雀图》。

    明家选定了郑板桥的梅、兰、竹、菊,其余各家也分别从「金陵八家」、「扬州八怪」、「京东八家」等名家作品中,挑选了自家满意的画作。

    自己必须按时完成的绣品,这些媳妇姑娘们基本都是在自家屋里绣的,只是遇到实在把握不好的针法、技法时,才拿到「斗绣」现场请姐妹们帮助。

    但是,大屏风的刺绣,则是非常有计划的、明确了主绣和副绣的。

    原则是各家中技艺最好的那位,就做了自家屏风的主绣,然后再按人数平均分配力量,确保进度的相对一致。

    为了确保细节的精致,那些最难的部位和技法都是由纪氏亲自示范后,再则主绣来完成。

    糜、明、乔、胡、李、秦家六组二十四条屏风在糜府的一进院落一字排开,还没有开始绣就已经非常壮观了。

    随着精美的名画大作图案日渐完整,给人的视觉刺激是震撼人心的。

    出入这个大院与马伯韬先生谈筹组省党部的,和糜海仓谈生意的、找媳妇姐们八卦的,甚至还有人慕名专程来看「斗绣」的,无一不交口称赞。

    民国2年(1913年)11月4日,随着孙中山等人发动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的失败,袁世凯宣布解散国民党。

    1914年春节前,马伯韬梅青子他们筹委会的工作不得不再次转入地下,在糜府的筹备处不得不撤离。

    马伯韬他们转移到安庆的事只有糜海仓、来辉斌和秦仲尧等几个革命党的骨干知晓。

    为了安抚梅青子等党工的低落情绪,来辉斌先生想出五百两银子买下茹佳她们刚刚为秦家绣好的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观图》、《溪山行旅图》四条屏,赠送给马先生他们隐蔽身份的安庆办事处皖南商会。

    听到这个想法,糜海仓跟和其余五家商议后决定,把秦家的这四条屏无偿赠送给安庆筹备处,由六家共同出资,再照原样为秦家重绣一套。

    「斗绣」的转机恰好就来自于这次无偿的馈赠。

    当双面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观图》、《溪山行旅图》四条一组的屏风安放在安庆的皖南商会宴会厅的时候,立刻在整个皖商中引起巨大轰动,甚至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苏绣的发源地苏州。

    许多刺绣艺人和丝绸、刺绣商人纷纷前来参观学习,经过几番争夺,有人甚至要出八百两银子收购这一组屏风。

    要知道,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生意是很难做的。看到这大好的商机,在征得糜海仓同意后,梅青子带了几个老板和刺绣商人专程来到冉州整体看了她们的「斗绣」作品。

    所有前来观摩的人无不拍手称绝。最后,杭州和上海的两家专营丝绸和刺绣的商号以每组六百两银子的价钱订购了四条一组的落地屏风,而且是有多少要多少,题材上以范宽、唐寅、板桥和赵佶的画作为主,也有提供画稿订制的作品。

    这样一来,「斗绣」的规模一下子就扩大到六个家族所有愿意从事刺绣的女人和从各地专程赶来学手艺的女弟子。

    而糜府马伯韬先生的筹备处撤走之后空出来的屋子一下子又紧张起来了。

    「斗绣」活动的集中时间也由十天一次变成五天一次,现在又改成每逢单日子就集中的大绣场了。

    纪氏、窦氏、章氏、茶花、茹佳她们这些「元老」们都成了以动嘴为主、偶尔动动手的师傅了。

    真正让「斗绣」在江浙沪皖甚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声名鹊起的,是她们绣的糜海仓从来辉斌先生家借来的沈周的《烟江叠嶂图》。

    秦家二公子秦功珩对书画是有些研究的。在看见这幅《烟江叠嶂图》后,他告诉自己参加「斗绣」的媳妇,历史上共有五位大画家画过《烟江叠嶂图》这一题材,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北宋王诜的《烟江叠嶂图》,大文豪苏东坡还专门为那幅画题了诗,而当大书法家赵孟钣谢峒礁猛己退臻虾螅懔倭送踮犯猛迹⒂么笞肿髁颂獍稀?br/>

    当然,文徵明和沈周的《烟江叠嶂图》,在中国画坛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秦功珩的太太把丈夫搜集到的王诜和文徵明的《烟江叠嶂图》临摹本带到了「斗绣」现场,于是经过几家主事的商议,决定按照六尺的规格尝试绣这三张巨幅传世名作。

    随着接的订单越来越多,一些尺幅的绣品就由各家的媳妇姐们开始独立承接了,集中起来主要是绣大型作品。

    她们的活动也从原来的定期集中,几乎变成天天集中。除了家里有特殊原因外,都是一大早就拿着工具、有的还带着孩子来的。

    渐渐的,男人们、孩子们也都因为刺绣成了合作伙伴,成了好朋友。

    一年多之后,三幅六尺幅的《烟江叠嶂图》大功告成。稳重的紫檀基座和流光溢彩的刺绣相得益彰。

    消息传出后,一时间竟引得方圆七八百里的众多商号、财团和大户人家前来竞价。

    最后三幅巨作被三个不知名号的神秘买家,分别以一千五百两银子的天价竞得。要知道,这每一幅作品几乎是一所像样的大宅子的价格。

    随着大型刺绣作品收入的稳定增长,糜、明、乔、胡、李和秦家,对她们绣出的许多作品都舍不得卖了。

    特别是糜老太太,只要是大家放在绸布店里的绣品,她都自己花银子收回来。数量最多的要数团扇、手绢和案头屏风了。

    更值得欢欣鼓舞的是,这六个大户人家媳妇姑娘的地位,也随她们刺绣的俏销而有大幅度的提高,而这恰恰与中山先生提出的妇女解放的时代潮流合拍共进。

    她们必将在以后的历史大潮中,发挥出连她们自己也不曾料想到的巨大作用。

    ——五十一——

    荷佳的第一个儿子是在她和江树恪结婚一年后出生的。这一年时间,荷佳和江树恪的心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荷佳来,自己选择的丈夫刚刚去世不久就再嫁了,而且嫁的是前夫的哥哥,世俗的眼光对她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她要从行动上消周围人对她的看法,在外人面前她总是低眉顺眼、心翼翼的。

    在家里,她知道妈妈的心里比她一点也不轻松,她再也不能像当姑娘那会儿一样在母亲面前随心所欲了,她要站在母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唯一可以让她为所欲为的,就是夜深人静的后,面对她的新丈夫江树恪的时候。

    对江树恪来,他答应娶自己的弟媳妇、当糜家的上门女婿,并不是真的担心自己娶不上媳妇,而是通过紧密接触后,对荷佳由同情上升为喜欢的真感情。

    他同样要面对「吃软饭」和「没骨气」的世俗压力。在外面,他总是避免和任何人谈自己的家庭。

    在家里,对岳母和弟弟的两个女儿他是没有外心的,但对这个曾经的弟媳妇,他确实有些心理障碍。

    糜荷佳想为所欲为,而江树恪又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荷佳天天盼着夜深人静,而江树恪既期待又有点害怕夜深人静。

    新婚之夜,荷佳是一种发泄的心态,而江树恪则是被一种罪恶感的压抑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荷佳再也无法忍受。

    糜荷佳和江树恒是互相喜欢的,而且他们两个人都是开朗外向的。

    荷佳适应了和江树恒互相挑逗、互相刺激、互相抚慰的夫妻生活。

    当他面对曾经的大伯子、今天的丈夫的时候,她知道要给他一个适应过程。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她总是主动地抚摸他、唤醒他,甚至要抓起他的手来触摸自己需要抚摸的地方。可每次,无论她如何挑逗,他连动都不敢动一下。

    他在心里渴望着,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敢怎么办。她让他滚,骂他没出息,甚至自己宁可死掉去找他的弟弟,才把他激怒了。

    他要维护他男人的尊严,他也要展示他男人的威力。他们俩其实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要过正常的生活。

    作为母亲也是过来人的何氏,是能从女儿的肤色、脸色看出女儿和这个新女婿的关系的微妙变化的。

    看着女儿从重大变故中恢复过来,她当然是不出的高兴。

    她曾经多次试图服丈夫糜海仓,把邹宝栓调离这里,真正让新女婿江树恪执掌这个家。

    但是,她对江家人还是有点心有余悸。她要等待一个姓糜的外孙子的到来。

    给荷佳儿子办百日宴的时候,糜海仓宣布了邹宝栓的新岗位。

    他被派到了梁州,接替江树恪原来的差事,和自己的弟弟邹宝柱对接,运作往返在祁门、景德镇到青海的茶叶、瓷器和皮子生意。

    几年生意场上的摔和人品考验,糜海仓决定要把这两个义子当儿子待了。

    给老大宝栓娶媳妇的事,是糜海仓到邗州专门找宝栓妈商议过的。

    家境的窘困让她着实不敢有太高的奢求,她只能一切都由糜家看着办。

    她知道糜家是很爱面子也很有面子的,无论如何都不会亏待了她的两个儿子。

    当糜海仓和宝栓起娶媳妇的事的时候,这个义子的反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邹宝栓明确表示,他要等到传家弟弟娶亲之后,自己才考虑成家的事。

    在他的心里,糜家就是他的家,糜海仓就是他的亲生父亲,糜传家应该是这个家的长子长孙,必须先给他娶亲成家,自己和宝柱弟弟才可能考虑这些事。

    糜海仓虽然有些纠结,但他还是心眼里高兴的,他觉得没有白疼爱这两个义子,没有白信任这两个儿子。

    当糜海仓把宝栓、宝柱兄弟的想法告诉老娘的时候,糜老太太直念阿弥陀佛。

    她为糜家收养了两个有情有义、仁厚孝悌的好儿子而倍感欣慰。

    当然,邹宝栓为了服弟弟宝柱,也出了自己心里的另一个顾虑。

    在邗州娶、冉州娶吧,自己长期不在那里,怎么对得起媳妇?

    又会给义父、姨娘们平添多少麻烦?

    在梁州、西宁娶吧,一个漂泊的商贩,居无定所的,谁家又忍心把好姑娘嫁给咱呢?

    不如等传家弟弟长大了,兄弟三人一起娶媳妇,岂不是喜上加喜的事吗?

    邹宝柱还,而且这些年,义父把这么重要的差事、这么多的银两交将给他理,他知道义父对他的厚爱和信任,他要用他认为合适的方式去报答他的恩人。

    话到这份上,宝栓、宝柱兄弟的婚事,就这么放了下来。

    ——五十二——

    从1915年12月12日复辟帝制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到1916年3月22日又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袁世凯历经83天的皇帝梦在举国上下的讨伐声中破灭了,继而又于1916年6月6日,在国人的唾骂声中狼狈地死去。

    虽然革命的局面显得更混乱了些,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民意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被彻底粉碎了,中国真正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探索时期。

    作为商人的糜海仓、来辉文之流,虽然有各种势力的拉拢,可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进入了他们认为的革命和进步力量的行列。

    糜家、明家、乔家、胡家、李家等商贾的事业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糜传家、糜腊佳、明如星等,也以少年英雄、热血青年的姿态,登上了他们人生的舞台,纵身跳入了历史的大潮之中。

    ——五十三——

    糜传家、糜腊佳、明如星他们刚进入上海时,是在法租界的学堂里,经费由同盟会和支持革命的各界人士、财团提供,教学则是按照法兰西和日本国的模式展开的。

    由于女生人数太少,不能单独办班,腊佳她们少数几个姑娘就被安插在教会学校里了。

    到传家、腊佳他们升高级中学的时候,明如月也来到这个修女管理的学堂的初里学习,因为两个家庭的缘故,糜腊佳还承担起了照顾老乡明如月的责任。

    明如月这个姑娘如糜腊佳一样的聪明伶俐、活泼可人,很快被人传为糜腊佳的亲姐妹。这对姐妹花的名气,也比其他孩子响亮很多。

    糜传家、糜腊佳他们的课程安排,大类上包括哲学、文学、科学和运动学。

    文学主要是国学和西洋语言,科学以算术和物理学、化学为主。

    哲学既讲孔孟之道,也讲柏拉图、苏格拉底,当然很时髦的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也是要讲的。

    简单,科学和哲学课的核心是要向孩子们灌输所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运动学课则主要借鉴了日本国的理念,叫「野蛮其体魄」,主要有搏击格斗、骑马射箭、剑术枪术、体操和田径等。

    女孩子是没有「女红」课的,代之以钢琴、舞蹈和声乐。一开始有相当多大户人家是不认可的,有大约三成的孩子因为家里担心学的是「淫奇巧技」而回到私塾接受「正统教育」去了。

    糜腊佳和明如月与众不同的是,她们从就穿旗袍,到家里的「斗绣」高潮期,两上姑娘,尤其是腊佳的旗袍,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女子学堂的着装风向。

    只要不是做礼拜和要求统一着装的时候,爱好旗袍的老师、同学在心理上对腊佳的新旗袍是充满期待的,有的则直接请腊佳帮自己在「斗绣」场订制。

    到上初级中学的时候,腊佳甚至从姐夫钱悦成那里学会了给订制旗袍的人量体了。

    后来明如月的大名气,当然也是从糜腊佳的朋友圈散发出去的。

    1915年,传家和腊佳该升专科学校了。

    虽然他们都受到「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影响。但是,糜传家感觉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要比对于社会的责任大些。

    而腊佳则从妈妈、姨娘和姐姐们的身上,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糜传家选择了商专预科,而糜腊佳在选择了师专预科。

    1915年 9月,就在师范预科开学没几天,糜腊佳得到一份刚刚创刊的神秘刊物《青年杂志》。

    糜腊佳这个学过法文的青年,第一次在一本中国人办的杂志封面上看到了大写的法文「LA JEUNESSE」(青年),还看到了一个外国老头巨大的头像。

    这一切都强烈地吸引着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以改造未来中国社会为己任的糜腊佳。

    开扉页,杂志的创刊人,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所作的振聋发聩的发刊词《敬告青年》让糜腊佳热血沸腾。

    发刊词开宗明义指出「人权」、「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践和进取。

    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鼓励有识之士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糜腊佳对这个和以前自己读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的杂志爱不释手,她仔细研究了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幅图片。

    她知道了封面上的老头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

    这个出生于英格兰的威风传奇人物,少年时代因家境贫穷,被迫移民到了美国。

    为了替父母分忧,13岁的卡内基在纺织厂干过周薪只有1元2角的童工,当过锅炉工,做过信差,18岁时进入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西部分局。

    美国内战结束之际,开始创立自己的企业,并在短短的20多年里,卡内基钢铁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

    卡内基成功秘诀是什么?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

    糜腊佳热情地接受了卡内基的格言:“不能思考的人是愚者,不愿思考的人是盲从者,不敢尝试思考的人则是奴隶。”她立志要做自己的主人,中国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读的多了,糜腊佳渐渐明白了,陈独秀先生办杂志就是既希望中国的青年学生能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民主、博爱、平等、自由等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更希望中国的青年学生,要敢于面对中国现实中的境遇,能像卡内基一样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

    从此,糜腊佳感觉找到了知音,她开始关注并期待着每一期《青年杂志》。

    她感到,杂志的每一个字都好像是对她的,每一个观点都渗透到了她的血液里,每一声呐喊仿佛都是从她自己的心底里呼喊出来的。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 第一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新青年》,开始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特别是随着创刊人陈独秀亲自撰写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的发表,和以鲁迅、胡适、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加入,《新青年》的思想引领、文化领导、青年领袖作用更加明显,成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和鼓吹民主革命的核心刊物。

    与此同时,糜传家是全心全意地把注意力放在专业学习上的,他和糜腊佳开始在人生理念上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分歧。

    糜腊佳认同了陈独秀先生「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之新青年也」的思想,她接受了《新青年》倡导的新青年标准,即在生理上身体强壮,在心理上「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要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她和《新青年》一起,号召国人从头忏悔,改过自新,以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

    批驳纲常名教,号召青年为三个目标而奋斗: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

    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

    从事国民运动,匆囿于党派运动。她在校园演讲活动中,引用李大钊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青春》一文,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糜腊佳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她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而庆幸。

    在读了毛泽东先生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后,她深深地为奶奶、妈妈、姐姐她们的脚而悲哀。

    在读了胡适先生发表的《贞操问题》一文,她赞同对贞节烈女殉夫的行为进行严辞抨击,她开始对奶奶、妈妈们在冉州为遍地皆是的贞洁牌坊顶礼膜拜而嗤之以鼻。

    她认同贞操是男女双方平等交互的道德,而不该只是针对女人的「天经地义」……

    她从内心里下定决心,将来自己若要嫁人,必定是嫁个平等之待我、平等之待人、平等之看世界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此时的糜传家则认为,一个负责的人,要先「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

    这兄妹俩的理念不对立,却也大不同。显然,糜传家的出发点要具体一些,而糜腊佳的格局要大得多。

    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薰染下,糜传家、糜腊佳度过了他们的大学预科。

    糜传家顺利地进入他理想的大学上海商专,而糜腊佳则在「学监制」和「女禁」的制度下,被她中意的上海师专拒之门外,她只好继续留在预科班等待时机。

    这更激发了糜腊佳为命运而斗争的激情。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各种思想、各种观点、各种文化在碰撞中共生,在斗争中成长,糜腊佳们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就连作为胜利者的中国,在巴黎召开的所谓「和平会议」却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经过日清甲午海战的警醒,特别是近几年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洗礼的青年人,鲜明地喊出了「收回山东权利」、「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这个由学生率先发起,由工人主导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此,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民主革命的舞台。

    糜腊佳这个有产阶级家庭出身的人,开始考虑她与她的家庭的关系,开始考虑自己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到革命队伍中去。

    她成了上海女学生示威游行团的重要召集人。在上海火车站,她带领着学友们,为工人兄弟做了她人生第一次校园外的演讲。

    糜腊佳用她从《新青年》上学习的进步思想和社会分析的方法,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解剖了当今的中国和世界。

    糜腊佳在演讲中有理有节地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大环境、大气候:“虽然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签字,但中国的利益和权益依然被出卖了,而且更刺激了日本吞并中国,排挤其他列强的速度。

    国内各地军阀从这次外交失败中看清了北京政府的无力,开始相互攻伐,加剧了中国的内乱。”

    在表明了对时局的担忧之后,糜腊佳话锋一转:“学友们、工友们,战后的国际形势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庞大的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崩溃了,欧洲最古老的奥匈哈布斯堡王朝被革命推翻,德国也发生了革命,获胜的协约国方面则是战债山积,忙于善后,已无法再在远东推进强硬政策。

    “另一方面,大战也破除了列强一致对华行动的可能性,德国暂时陷入衰退中,奥匈帝国已不复存在,美国参议院不批准《凡尔赛和约》,初步展示了美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要采取单独行动的趋势,曾经成为北京「太上政府」的北京公使团已没有往日的显赫声势了。

    “同时,中国因签署《对奥合约》而得以加入国联,随即又先后签署了《对匈合约》和《对土合约》,中国首任驻国联代表顾维钧先生当选为国联理事会非常任理事,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有所提高。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极大地鼓舞着世界范围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内,经过规模空前的学生和工人爱国运动,各种国民外交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了,中国人民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的潮流空前高涨。”

    糜腊佳大声疾呼:“女人安家,家庭安邦。女人智则家国智,女人独立则家国独立”。

    “学友们、工友们,在世界范围内都推行「人人受教育,无分男女」的大潮流之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正在被世界各国广泛推崇,眼下是到了逼迫当政者废除「学监制」和在大学教育中「开放女禁」的时候了,是必须对教育进行彻底改造革新的时候了。”

    一时间,教育革新的呼声,如山崩海啸般逼着政府做出妥协。

    1920年,一大批有志于改造中国、改变自己命运的姐妹们进入了大学,糜腊佳也在迟到一年后,如愿进入了她先改变自己、将来改造国民思想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

    糜腊佳已经很少穿她钟爱的旗袍了,但她坚持让如月妹妹穿着。

    她认为衣服对明如月这个年龄的姑娘来就是一身衣服。

    而对她自己来,穿什么衣服要是表达她对社会的态度,对女权的理念,对男人的认知。

    她的标准行头变成青灰色对襟衫,黑色过膝长裙,白色围巾和一年四季不变的齐耳短发。

    当然,她也会经常约几个要好的姐妹在自己的天地和冉州城里穿穿她心爱的旗袍,展示她那连自己都觉得骄傲的曼妙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