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办法总比困难多(二合一)

A+A-

    夜深了。

    陈胜还坐在厅堂里,借着昏黄的油灯,阅读着陈家家史。

    陈家并非诗书传家的儒生之家,但几代掌舵人大抵都还是识字的。

    这个时期的书籍,还是用刻刀雕刻在竹木上的简牍,虽然书写起来颇为麻烦,但胜在成本不高。

    反正不花钱,陈家的几代掌舵人也就勉为其难,将一些陈家的大事都记录下来,作为供后世子孙参考的资料留存于陈家。

    这些家史简牍之中保存最为久远的,是陈家商队的第一代掌舵人陈恪所留,也就是陈胜的曾外祖父留下来的。

    据陈恪的所留简牍记载,他本是司州阳城人氏,只因家贫,无处讨生计,遂与二兄投军北上。

    从戎十五载,得以北疆安狄军五百主之职伤残卸甲,归田途中,路遇流寇劫掠商队,提短兵(亲兵)三十人杀贼安民。

    因其仗义解围之事,得商队之主砀郡商丘徐家业老大人提携,与短兵十八人落户陈县,行行商之事

    “难怪陈县内都以‘行商陈家’称呼陈家,原来陈家这个‘陈’与陈县这个‘陈’,不是一个陈。”

    陈胜阅读简牍上充满岁月痕迹的古拙文字,若有所思的暗道。

    按理,一个同姓之人聚集,甚至以姓氏冠以地名的地界内,同姓之人往上数几代总会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彼此间称呼之时,大多会以辈分间的关系相互称呼,就算是隔得远一些,字辈已经不同,也可以在姓名之前冠以堂号,以此来表示,五百年前是一家。

    但陈县内的其他陈姓人称呼陈胜他们家时,却总是“行商陈家”称呼他们家,包括他们家出去对人自我介绍,也是以“行商”冠之以名。

    而且陈胜早就感觉到,陈家在陈县的地位有些微妙,好像和陈县内其他的地头蛇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按陈家的体量,陈县这么多的行业,就算是行商这门营生难以为继,随便也能找个行业继续维持门楣不到,而陈家却只能死守着行商生意,不敢转做他行。

    如今陈胜才知道,非是陈家不愿,实是不能。

    在眼下这个乡土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哪怕陈家已经在陈县扎根四代,恐怕在陈县的其他大姓人眼中,也依然是外人。

    而且还是那种需要防备的外人。

    还有

    “商丘?”

    陈胜皱起了眉头,这个地名他可就太眼熟了前世他大学时的初恋女友,就是商丘人,长跑那几年他没少往商丘跑,火车票都攒了好大一摞。

    先前得闻大周、兖州、冀州这些地名,他都只当是巧合。

    毕竟,哪怕他前世是理科生出身,历史考试总是在及格线上下徘徊。

    他也清楚的记得,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

    不然哪来的春秋?哪来的战国?

    哪来的秦、楚、齐、燕、赵、魏、韩七雄?

    可眼下这个大周,实行的分明是郡县制!

    如此大的差异,怎么可能是一个朝代呢?

    但如今连“商丘”也出现了

    这些巧合,当真只是巧合吗?

    “大郎,都亥时了,你怎还在此?”

    轻柔的声音,将陈胜从思索中唤醒。

    他扭头一看,却是清娘提着一个火盆从门外进来了。

    看起来,她应当是刚沐浴完,乌黑浓密的长发还湿漉漉的劈在肩上,里提着一个南瓜大的青铜火盆。

    应是刚去他房中看过他,见他不在才寻到前院儿来的。

    他们虽未同房,但赵清每夜都会去瞧他好几次,忧他房中冷,忧他踢被,又忧他晚上发病。

    她进陈家五年,少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陈胜起身迎上去,一牵起她的柔荑,一接过她里的火盆,拉着她回到堂中坐下,口里还柔声呵斥道:“不是让你早些睡下吗?来寻我做甚?还披着湿头发出来见风,不怕明早起来头疼吗?”

    赵清瞧着他认真的模样,忽然憨憨的笑道:“我家大郎知道心疼大姐了,真好!”

    陈胜正撩起她颈后的长发,用火炉烤干,闻言忍不住露出了一个滑稽的表情:“大姐,以后可不能老在我面前拿大姐的架子,做惯了姐弟,以后还如何做夫妻?”

    赵清将双塞进他烤着火的心里,撒娇似的嘟囔道:“大郎还嘛,大姐当然得照顾着大郎。”

    陈胜揉搓着她微凉的双,轻笑道:“可你已经照顾我这么多年了呀,现在论到我来照顾你了。”

    赵清慢慢将脑袋靠到他的肩头,喃喃细语道:“大郎无须着急,一辈子还长呢,你慢慢的长大,让大姐再照顾你一些年,等到大姐老了,你再照顾大姐”

    听着这不知算不算情话的情话,陈胜忽然

    &p;lt;enter&p;gt;--&p;gt;&p;g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p;lt;/enter&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