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光鲜的外表与1点点暗流
当年商鞅变法,儒家仁道,秦孝公要昏睡过去,后来到王霸之道,秦孝公才打起精神来。
汉朝晁错欲削藩,一开始只是尚书博士。若是这个职位一直做下去,后人怕是会认为这是一个儒生,而等到晁错执掌大权之后,才开始推行他的想法。
不得不,范仲淹推行改革的起点,远比这二人要高。当然也是因为此刻范仲淹为政多时,在西北地区已经足以独当一面,自然有着更高的起点。
赵祯如此超乎寻常的待遇,让范仲淹明白,赵祯这是真的打定主意要进行变法了,而且不是准备打闹就结束的。
是以,范仲淹认真总结其从政2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的新政纲领,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十条建议就不一一解释了,其中三条。
均公田,公田是官吏的收入来源之一,但是各地公田好坏不等,一些官吏没有分到公田,故而产生分配不均的问题。可以简单理解均公田便是统一官吏的俸禄。
修武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
毕竟北宋八成财政收入拿来养兵,实在是太高了,必须要改,不管谁上台,有一刀都必然砍向军队。
减徭役。范仲淹将这一条放在最后,其实对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这一条,前面那些主要是就国家层面而言的。展开来详细一这一条。
北宋的赋税制度沿袭唐朝,其扰民最重者便是徭役
。本来,唐代的徭役可以交钱由官府雇人代服杂役,称作“庸”。两税法中已含有代服徭役的费用。
北宋时期因崇礼尚文,官署衙门多、官吏多,需要各种杂役、工匠也多,特别是与契丹、西夏战事频发,粮草转运和其他战备物资的制作、保管及运输,前线城堡的修筑等,都需要大量农夫来服役。
所以,北宋朝廷从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两税”中已经包含代人服役的费用,徭役比唐朝要重得多。
为了减轻徭役,范仲淹提出改进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地方官署的数量,取消一些人口少的县,降格为镇。并让地方官衙和其他朝廷派驻衙门合署办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让厢军担任各个衙门的差役,让那些不该服役的农夫返回田野耕种,以此来缓解农家的困顿。
应该,范仲淹是已经认识到宋朝徭役的弊端,特别是提出让厢军替代农民,也算是另类的雇佣,反正要养厢军,不如让他们负责徭役。
若不是久在基层,是无法提出如此贴合宋代实际的改革措施的。之后王安石提出的免役法,不能不,二者有相似之处。当然,王安石更进一步,皇亲国戚都要出徭役,得罪了更多的人。
总体而言,范仲淹提出的这些改革措施很见水平,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无病呻吟。赵祯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府兵法在唐朝中期就已经崩溃,若是没有均田制支撑,想要推行府兵法就是做梦。而均田制又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除非乱世,否则哪里来的无主荒地给你。
就这样,闻名后世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帷幕。
外朝大事,自然会传进宫里,但是要对赵昕的影响有多
大,也是不可能的。
况且,一项改革从推出到具体实行,总是有个时间差的。范仲淹目前为止,只能够是发了一个宣言书,告诉天下人,我会这样做,这样做。类似于后世几几五规划。
而在范仲淹改革之初,埋藏在水底的暗流便不断汹涌,暗暗积蓄着将范仲淹拍倒的力量。
朝廷之外的情况,赵昕并不知晓,但是这些日子在宫中,却在传着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石介,鼎鼎有名的宋初三先生之一。早年曾经求学于范仲淹,明明白白的范仲淹**。
这篇文章发布的时间,是今年四月份。背景嘛,三月的时候,欧阳修,余靖等人成为谏官,赵昕在报纸上可以经常看见这些人的名字。四月初,范仲淹与韩琦为枢密副使,蔡襄知谏院。
最后,再让我们看一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吧。
“皇帝明圣,忠邪辨别。举擢俊良,扫除妖魃。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上倚辅弼。司予调燮。下赖谏诤,维予纪法。左右正人,无有邪孽。”
三月份吕夷简刚刚被罢相,石介就写这个,谁是忠,谁是邪,一目了然。
只是在政治上,忠邪可不是你一句话就能够得清楚地,石介这么写,无疑是承认范仲淹韩琦等人是为**。
不少的宫人见文章在夸奖赵祯,就四处朗诵,毕竟石介盛名在外,文采斐然,读来朗朗上口。
而赵昕在每旬送上来的报纸中,则是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篇文章,显然明它没有被最高层所承认,像晏殊的词句赵昕几乎每一张报纸上都能够看见。
范仲淹刚刚开始宣布改革的那几天,宫中上下一片赞扬之声,便是赵昕早晨去拜见苗氏
的时候,苗氏都在着范仲淹是个贤人,圣上有识人之明。
而随着时间推移,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
十条建议的第二条,抑侥幸,谁是侥幸?后宫之中是侥幸们最大的来源,这句话问十个人,九个人是同意的。
范仲淹改革的推行,直接得罪了后宫一干嫔妃娘娘们。宋朝恩荫是非常泛滥的,不然也不会那么多冗官了。抑侥幸,于国而言是好事,具体到一些人身上,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