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战云密布
赵昕这个天子的动向,牵扯着全天下人的目光,自然也为各国奸细所瞩目。
赵昕时常观看军器制造,而且军器所时常发出隆隆巨响,换做谁人也不可能全无关注。哪怕是赵昕把技术封锁地再好,可是铸造出来的热武器,总有一天要进入战场,终究是要进入阳光底下。
当大炮列装军队的时候,技术也就随之外泄出去了,就赵昕所知,辽人已经开始仿造,仿制结果如何,暂且不清,但是本身并无多少技术难关,估计仿制成功也不会远。
这种情况赵昕早有预料,想着一招鲜吃遍天,自然是不可能的,无非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这种大国之争,争到最后还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在京城军器所研制成功后,赵昕将一部分大炮下放到地方工坊,要各地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大炮数量。
新式武器出现,但是再好的武器也要有人来使用,相比较于骑兵,新出现的兵种——炮兵需要更多的开销,对于士兵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赵昕在武院内增设大炮操作这项专业,计划训练出上千人来。
宋辽之间持续数十年的和平,终究是要被打破。赵昕在等,辽主也是一样,且看这些年不断向宋辽边境派兵,就能够明白他的心思。
黄河之泛滥,河北原有的河塘防线已经不足以抵御辽人南下,赵昕加紧要求河北及河东地方修筑碉堡,以防不测。谁也不知道辽人几时南下,哪怕是不南下又如何,广修墙也不会错。
除了修墙之外,便是积粮了。如今在边境地区,事实上已经进入准军事状态,所有的大族土地被官府征调,所有的存粮划归统一管理,紧锣密鼓的态势,每一个人都将心里的弦绷到最紧的地步。
上至八十老翁,下至黄口儿,都明白战争即将到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胜利的信心,在危到来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南撤。
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短短半年时间,河北河东及山东三地百姓,南逃之人将近百万。如果数量级再一个级别,比如只有十万,赵昕就可以逼迫这些人回去,但是百万人口为躲避战乱而南逃,赵昕逼不回去。
宋辽之间的战争,宋朝胜少败多,无怪百姓对朝廷没有信心。这些有资格逃亡的人,家境其实还不错,至少都是中农以上,赵昕没有阻拦他们南下,只是颁布了一个命令,凡是已经南逃避难的,土地一律收归国有,不予补偿。至于想要逃亡却无有路费的,可以将土地低价卖给官府,官府给你一批路费送你一路顺风。算是变相鼓励南逃了。
许多人无法理解,本来守城就需要大量民力,如今人口逃亡就已经给防守带来严重困难,现在还鼓励百姓逃亡,岂不是让局面进一步恶化。
但是赵昕的考虑是一旦战火纷飞,粮食供给军队尚且不足,百姓更是难以为继,留他们在当地可不是什么好办法,搞不好落草为寇,威胁沿途道路。即便是人口流失,但是宋辽边境仍有千万百姓,人力完全能够满足战争需要,如今各地修筑碉堡,防守的压力了很多。
一部分心无斗志的人离开,留下的人眷恋故土,斗志也更加昂扬,敌人渗透的可能性也要许多。大量无主土地进入官府中,也正好招募一批无地流民北上,可以补充人口流失。有人选择南下求取平安,也有人选择乘乱取得土地。
利弊两方面都有,赵昕也不敢自己的选择一定正确。
为了安置南下的流民,朝廷今年的开支不在少数,所以赵昕借口此事,只交了一半的岁币给辽朝。
辽朝遣使谴责,赵昕都懒得接待他。除了派使者之外,辽人还出兵在边境集结重兵,俨然要南下的态势,赵昕吩咐只要辽人不逾越边境,守军就不要出动。若有股人马逾越边境的,就尽数歼灭。
尽管战争随时随刻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宋辽两国显然都没有准备好,面对此等国之重事,慎之又慎。
就这样,战云密布的065年过去。
066年初,辽使赴正旦朝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赵昕给钱,将去年没有给的岁币和今年岁币一起送来。
赵昕百姓饥寒交迫,哪里有干旱,哪里有水灾,哪里又有瘟疫,总而言之,就是不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辽使威胁不给岁币就派大军南下,拿回应得的。赵昕面容不改,不曾理睬,将他打发回去了事。眼下飞雪漫天,辽人要在这个时候南下吗?
辽使回朝,通报所见所闻,极言宋主赵昕无礼,不守盟誓。
此时,辽主耶律洪基于查干湖设“春捺钵”,召集各族首领并接纳贡品,同时还向众人展示辽军新式武器,对,就是大炮。
宋人意欲废约,耶律洪基早有预料,询问群臣道:“宋人背盟在先,何以处之?”
众人皆答曰:“可战!”
每年宋朝给予辽朝的岁币,是辽主用来收买群臣及部族的重要物资。没有这笔钱,实在地,对于整个辽朝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对于辽主个人而言,就意味着调控地方的实力削弱,没有财力扩张兵权。辽主身边人也将失去一大笔收入进项。
这群利益受损之人,自然是恨不得现在提刀南下,让宋人明白背盟的下场。
耶律洪基假意推脱了一番,本朝与南朝世代交好,不好出兵云云。在群臣的坚持主张下,耶律洪基遂正式下令南征。
命令是这个时候下传的,但是辽军整顿完毕,还有好一段时间,毕竟辽朝国内还有不少的头下军州,中央集权性质不高。估计差不多春天就可以整军完毕,最晚不会超过夏天。
辽人果真要南下了,使者送信而来,举国忧戚,心有惴惴。赵昕所面临的压力也在这段时间内空前上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