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同化
咸宁郡,和丘县。
这里是梁国紧邻九边要塞的边境城市,是梁国为支撑九边要塞修筑的城池,并外迁了许多百姓在这里集中屯垦,同时储备大量的军资粮草,是九边要塞的后方仓库,也是内地守备部队集结防御或反击的支点。
黑暗中,没有一丝光亮的和丘县城,到处是奇怪的嘶吼声,城中的建筑十不存一,街道上满是人类的残肢断体,血迹几乎将道路掩盖,刺鼻的血腥味到处都是。
四面城墙不同程度的倒塌,特别是北城墙,几乎被夷为平地,东南西三面城门外面,许多跳兽正围在一起啃食着,从上看去,三面城墙的外面,就是三条死亡之路,尤其是南城门外,也许是大家的信念都是往南逃吧,路上躺满了男男女女的尸体,绝大多数都残破不全。
南城墙上,许多跳兽站在城头,不停地发出嘶吼,似乎在庆祝成功占领并屠杀了这座人类城市,月光照在他们锃亮的甲壳上,锋利的口器和如刀状的巨大前肢,无比渗人。
远处传来一阵悠悠的嘶嘶声,声音虽,所有的跳兽却都停止了动作,就连正在进食的跳兽,都直直的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嘶嘶”
悠悠的嘶嘶声再次传出,这次所有的跳兽都有了动作,不管它们身处何处,都在迅速的抖动起来,一只只黑色的如蚯蚓状的,长约十多公分,成年人指粗细的原虫,从跳兽的身体中钻出来,被跳兽甩落在地,再看跳兽的身体上,刚刚原虫钻出来的时候啃噬出的洞口,已经快速的愈合了。
原虫看似十分脆弱,可即使是被跳兽从城墙那么高的地方甩下来,落地的原虫依旧精神抖擞。落地的原虫就近钻入了人类的尸体中,它们有意识的避开了身体残破的尸体,尽量选择一些较为完整的尸体,咬开一个血洞就钻了进去,没一会儿,一个个尸体居然复活了!尸体的皮肤很快发黄,发暗,出现一个个,一串串的脓包,很快就覆盖了全身,只有尸体的脸部还保留着原有皮肤的模样。
不停的有血水顺着五官往外流,活尸的双眼开始严重肿大,显然已经丧失了视觉功能,不过似乎并没有影响这些活死饶方向福迈着蹒跚的步伐,活死人们开始向城南集结,幸好苏成糖没有亲眼见到这种半夜大规模诈尸的事情,否则半年也别想睡好觉
虽梁国前不久在和汉国的交锋中吃了亏,丢了斜谷的战略要地,但也算是好不容易顶住了唐国和汉国的联进攻,给魏祯喘了口气,可正当魏祯计划着按照祁睿的建议,以推恩之法削弱国内藩王的权势时,在帝国的南方,以红巾军为主导的农民起义,再次打了魏祯一个措不及,推恩削藩的事情只好先放到了一边,梁国的重心开始往平定国内叛乱上转移。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红巾军爆发最为严重的,居然是襄国境内,这让蒙武暴跳如雷的同时,给了魏祯操作的空间,在魏祯的旨意下,南方各郡,负责平叛的军队开始改剿为抚,在保证境内安全的前提下,不断的压缩红巾军的生存空间,有意无意的将红巾军往襄国境内逼迫,算是反将了蒙武一军,为西武军在安平之战时,受困安平之事报了一箭之仇。
梁国国内动乱,本是唐国的大好会,刚刚在安平战败的唐皇不顾国内的反对意见,执意要再次对梁国用兵,唐皇本就是受国内门阀拥立,如今,这么快就不把门阀的意见放在眼里,让几家门阀大族十分不满。
失去门阀的支持,唐皇的皇位立刻不稳了起来,不过唐皇也不是全无办法,忠于唐皇的势力与传统的门阀大族,在唐国的军政两届斗得不可开交,朝堂乱成一团,整个国家领导关几乎瘫痪,内阁首辅三日一换,各地藩镇人人自危,使得唐国暂时无力北顾。
汉国在丞相孔师道的维系下,虽然朝堂清明,只是国民弱,即使梁国内乱,若没有唐国相助,以汉国一己之力,想要撼动梁国这个庞然大物,无疑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沙虫的隐患牵制了汉国大量的精力,孔师道也只能嘱咐身处斜谷前线的汉军统帅夏长枫随时做好出兵的准备,至于出兵所需的粮秣辎重,还有应当补充的兵员军械,却迟迟没能转越位,夏长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依照命令做出攻击的姿态,却暂时无力出兵,这可苦了梁国的斜谷前线,梁军可不知道汉军的事情,再加上战略要地丢失,不能像以前一样守住斜谷的出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斜谷前线的梁军几乎是日日战备,三日一警,搞得所有人都神经紧张,好在气氛虽然紧张,暂时还没有爆发新的战事。
如果没有虫群的出现,也许这样的三角格局还会持续很多年。苏成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介入,不仅拯救了无数百姓,大陆的格局也将因为他,发生翻地覆的改变。
魏祯正在例行朝会,今日各部大臣如往日一般,不断的阐述着红巾军的危害,请求魏祯速速组织兵力,尽快扑灭红巾军。能够居庙堂之高,谁会是傻子?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他们的皇帝陛下,想要借红巾军的刀,收拾蒙武这个野心家,可红巾军毕竟是叛军,祸害的是梁国的百姓,所以该有的样子,还是要做的。
魏祯闻言宽慰了上奏的大臣,对所有人道:“诸位爱卿所言之事,朕已经知道了,只是近些日子战事频繁,国库空虚,实在无力调拨大军出击,朕总不能让帝国忠勇的将士,饿着肚子上阵杀敌吧?况且朕观各地太守,均是有为之士,为今之计,还需各地方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所谓红巾军,不过是闹了灾的饥民,迫不得已罢了,朕已加大了赈济的力度,若能抚便抚,若不能抚待时一到,朕必以雷霆之势,还下以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