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心存芥蒂强打压(三)
陈一敏呕气回到自己的住处后,越想越觉得心情郁闷恼怒,气恨得一直拍案痛骂鲍锦卑鄙无耻。
等到他稍微平复下自己激动的心情,思及鲍锦徒有清廉耿直的清誉,如今却为了逢迎上官的好恶,将那名无辜考生百般打压。
若不是自己适逢其会,即使有人出面弹劾鲍锦,自己还会挺身站出来为鲍锦辩驳。
他越想越生气,越想越觉得被鲍锦的伪善之举蒙蔽了,最后恨恨的拍案而起大声疾呼。
“呸,好不要脸面的鲍仁华,事涉内阁三方争斗,你为了谄媚上官,竟然敢让无辜士子牵涉其中,真是卑鄙无耻至极,本官岂能视若无睹冷眼旁观?”
陈一敏沉吟许久之后,虽思及这件事情牵涉到三方阁臣内讧争斗,自己无端掺和进去弹劾鲍锦,未必能落个好的结局。
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若让陈一敏静观事态继续平稳发展下去,他又感到脸红羞愧及愤慨不平,压抑不平自己视恶如仇的习性。
最终陈一敏暗自做出判断,你们为人何等不堪,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吗?满嘴公正仁义,背后却龌龊卑鄙。
待陈某人揭去你等的伪善面纱,将丑陋无比的嘴脸曝光于大众面前。
即为那些无辜受到打压之人出一口恶气,也能让陈某人不枉熟读儒家经典多年,勇于做一个嫉恶如仇之人。
思虑好之后,陈一敏便书写了一封弹劾鲍锦的奏章,交于负责监察考场和负责众考官人身安全的锦衣卫。
锦衣卫千户对此事十分看重,下令下精锐立刻飞报京师,还留下几名锦衣卫重点负责陈一敏的人身安全。
等王阅卷官匆匆来到陈一敏住处外时,被锦衣卫拦阻住去路,不准他与陈一敏有任何交集。
王阅卷官对于此事没有任何办法,只得匆忙向鲍锦通报实情,鲍锦直气得跺脚大骂陈一敏节外生枝,将此事闹得沸腾扬扬,非得搞出一场轩然大波。
陈一敏则安坐于贡院房间内不出,以书写诗词陶冶情操,静静等待着京师正德皇帝的裁决。
第二天正是此届乡试放榜之日,李镇专门关闭了书铺,和妹妹李艳一起陪伴着孙山去贡院广场观看张榜。
他们三人可没有那么多钱财租赁房间观榜,依仗着年少体格好,挤到看榜前列亲眼观看放榜时的热热闹闹。
孙山和李镇一左一右将李艳护在中间,目光逡巡着留意不良之人乘乱′揩油′。
也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真得被众人挤得没地方可去,李艳的身子紧贴在孙山所在一方,极像是投怀送抱似的,充满着暧昧不明的感觉。
二人的年岁相差不大,性情也十分相投,李艳又时不时地流露出对孙山的爱慕之情,而孙山同样对李艳产生爱意,只是两个人没有公开破而已。
孙山此时已与张莲订下婚约,虽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基础,可也曾偷偷见到过对方几次,二人皆感到十分合适有眼缘。
这种情况在明朝时期非常普遍流行,纵使孙山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也无人奉陪,更不要期待女方二十好几还没有嫁人,一心一意等待着良缘爱情的到来。
她们大多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笄之后便大多订下婚约,十五六岁嫁人生儿育女者比比皆是。
即便有钱的男子因为追求学业参加科举考试,推迟结婚时间,可他们大多十七八岁才订婚,女方大多比男子四五岁,譬如王才夫妻二人即是其中的典例。
而且女子到达适婚嫁人条件之后,若一直没有订下婚约,官府还要进行一定数额钱财的处罚。
若女子的年龄太大,官方甚至会出面合或者強行婚配,想像现代女子做个晚嫁的“剩女”,你甭想那等美事。
李镇因为之前家中赤贫,无有女子愿意嫁给他,现在开个书铺又没有多大钱财进项,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女子订下婚约。
李艳也因此事被耽搁没有订婚,十五六岁的女子没有订下婚约,在明时算得上极为罕见,也成了李母的最大心病。
李母一直念叼着:“艳儿再过个三年四载订不下婚约,官府可要收取一笔不的钱财,这可怎么办呀?”
闲瑕之余李母没少托媒婆为儿子女儿亲,李镇的要求极高,一定要找个识字的女子为伴侣,才至今单身未订下婚约。
而李艳又痴迷上孙山,不顾世俗间的诽言流语,一直与孙山保持着亲密又暧昧的关系,对媒人提的男方子男相看都不去,一意想做孙山的意中人。
八月下旬的济南府中午时分还是很闷热,拥挤着观榜的众人都热得直喘,可依然没有人愿意主动离开。
山东之地自古文采飞扬,又是孔孟儒家圣人故地,又有墨子等学兴盛于此,以至文风大盛。
就连明朝时期实行禁海政策,致使民众生活艰难的日照县,也有进士中出,由此可见山东读书士子们的整体文化水平。
近三千名参予考试的生员连同家丁和奴仆等,一齐集聚于贡院广场上,人潮拥挤声音嘈杂,比起赶年节大集时还要拥挤。
幸亏孙山三人来得极早,四周都是些带着家丁观榜的富贵人家,使得三人没有遭受到人流的拥挤,极安全的处于观榜前列。
等到贡院门大开,一名文吏在众衙役的簇拥下来到贴榜处,那名文吏打开文书大声念诵着。
“大明正德十一年山东布政使司乡试共录取正副榜举子一百一十二人,甲榜为正榜举人名单处,乙榜是副榜举人及新加副榜举人处,分十次分批张榜贴出。”
嘈杂的议论声渐渐停止,只剩下文吏铿锵有力的宣读声:“此次乡试录取正榜举人八十五名,副榜举人十七名,符合正五副一的惯例。另外增加新副榜举人十名,共计一百一十二名,首先张贴副榜举人名单。”
对于正副榜举人之事,孙山从经师赵山长处早有耳闻,副榜举人占居正榜举人的五分之一,身份和地位也极尊贵,至于新加副榜举人孙山则是一无所知。
副榜举人除了不能如正榜举人那样进京师参加来年的春闱考试之外,其他的权利都和正榜举人一样。
副榜举人也能减免赋税,拥有进国子监读书的权利,以后若不愿意继续参予春闱考试,可以报备候缺为官,只不过当不了大官,一般都是**品的佐贰官员。
可在生活一般的士子和平民的心目中,副榜举人仍然是高不可攀且难以逾越的高贵阶层,平民们一般尊称副榜举人为老爷,与尊称县令大人的称呼一样。
听到有二十七名副榜举人的名额,一些经常参加乡试的老年生员纷纷交头接耳互相议论着。
“哎呀,真是太可惜了!大宗师怎么不增加五名正榜举人,这样可比增加十名新添副榜举人划算。”
也有人开口予以反对:“兄台此言差矣,五名正榜举人再加上一名副榜举人才录取进六名举人,岂不是白白损失掉四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