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越域的苦恼
郜铣冰接到调令,安排好工作交接,于七月十九日乘飞机返回总部。
阔别一年多,吴征兵、李文卓等公司高层领导,在招待所为他接风。
郜铣冰颇感意外的是,抚远教育集团旗下「抚远实验学校」总校校长闻君、学部校长魏来、中学部校长董华、大学部校长沈丁一、校长办主任苗独起等,这些平日里和他素无来往的一干人也都在。
这让郜铣冰心里原本很轻松的接风会,显得有些气氛异常凝重。
凭借他对吴征兵的了解,安排这样一种特殊场面,一定有其特殊目的。
依次落座后,李文卓主持了这场特别的圆桌会议。
“今天是吴总为从西安归来的郜总接风洗尘。西安那边的事搞得不错比预想的结果好很多,施工建设已接近尾声,项目告一段落了。
总部把铣冰调回来有新的任命,一是派他到白云抚远工业和商业地产公司挑大梁,一个是代表公司筹备全国首个民办教育研讨会。
集团高层领导中,有从事教育经历的唯有铣冰。铣冰一个肩上挑两副担子,边负责新公司组建,边负责这次研讨会的接待、会议议程安排工作。先口头宣布一下,随后下文。在此期间,学校相关工作直接和铣冰沟通。”
尽管是在非正式场合,凭借李文卓讲话语气的庄重,集团领导对教育城前期工作产生不满,以及对接下来相关工作有所焦虑,毫无疑问被摆在了桌面上。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在为郜铣冰接风的酒桌上来,郜铣冰一时还难以摸清楚,他对教育城那边的事几乎一无所知。
派人介入实施管理是真是假,以及集团高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都不太清楚。
不知道这个曾给他上过别具一格人生哲学课的吴征兵,接下来的套路是什么。
吴征兵放下茶杯往前拉了拉座椅,操着笨拙的普通话道:“我只讲两点:一个是成立白云抚远工业、商业地产公司的情况;然后再谈谈学校的事。
“两年前,公司在白云市寓北区与当地的工业地产商荣达,合伙购买了八块工业用地,两千五百亩一百六十五万平方,公司独资的里发商业街二十五万平,农贸市场四个。
商业地产需要规范化管理,工业地产要逐步往商业和写字楼方向转型。这是公司调整管理模式的物质基础。”
“此外,两个月以前,我以企业家代表黄田市政协常委的名义参加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规格与以往不同,指出:我省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不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应该有更大的战略眼光,提前做好经济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朝着科技和技术密集型方向的转变。”
“会后,黄田市和白云市做出了重大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既「劳动密集型高、资本密集型高、能耗高」和「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产业,率先发展「总部经济」,实施「腾笼换鸟」。”
““总部经济“是个新概念,直到半年前,郜总在集团公司视频工作会议上讲过之后,我才对此有所了解。
作为综合性地产行业,集团公司必须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适时做出方向性调整。
白云抚远工业、商业地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是顺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势在必行。
这是公司调整发展战略的政策基础。这付担子落在铣冰的肩上不轻,其他人不但对发展总部经济不熟悉,对工业地产向商业地产转型也没信心,看来唯独铣冰可堪此重任。”着,看了看众人又看了看郜铣冰。
“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是有关学校的问题,当初投资办学,一是考虑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企业发展起来了,理所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当然也是为了解决公司员工子女读书问题。
投资三点二亿用地八百五十亩,建起了目前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硬件设施最好,教育环境最优良的一所民办学校。”
“令我没想到的是,民办学校招生会面临如此大的压力。目前,幼教部和学部共两千五百人,年收学费六千八百万,中学部不足五百人,大学部不足两百人,现有教职员工却超过了四百人。
而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又建了一所清华实验学校,秋季开始招生。
他们是名校,对我们构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研究措施做好应对工作。
铣冰做过学校领导,跨行业经验较多,借助研讨会看看是不是先研究生存,后研究发展更有必要。”
完,看了看李文卓。“文卓,你看看是不是让闻校长和铣冰都谈谈想法?”
李文卓思索了一下,道:“闻校长,您把学校的情况一下吧。”
闻校长来自河南安阳,特级教师名校校长,中国主体教育创始人,养成教育践行者著名教育家。老校长把一生心血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
闻校长操着浓重的河南地方口音道:“搞教育我是内行,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搞民办教育我是外行。但我坚信一点,只要我们从幼儿教育、学教育,踏实负责任地把基础工作做好,围绕着养成教育理念系统做下去,逐步会形成良性循环,成功不会离我们太远。”
“教育和卫生事业一样,它不像盖楼房。受利益驱使办教育,是搞不成教育的,即使做起来了也走不远。
我们正处在建校初期,思想定位很重要,究竟是为了教育而办教育,还是为了赚钱而办教育,这个问题要先弄明白。”
“这次全国民办教育研讨会,是研究和探讨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想依靠这次会议,解决招生问题和赚钱问题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根本问题不解决,想抓出教学质量是很难的,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下面看看郜总有什么意见吧。”着,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了郜铣冰。
显然,吴征兵对这番缺少营养的话不太满意。当然,在企业家和教育家的思维中,对教育、教学乃至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无论在认识上,还是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是正常的。
在利益驱使下对教育发展的认知,和立足于教育长期发展对民办教育发展方向的判断,本就是不可能被简单统一起来的大课题。
更何况,目前产生对立思维的是在集团总裁和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之间。
站在企业生存的角度上看,吴征兵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站在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上看,老校长看得更加深远。
今天在这样的场合谈论这样的话题,明集团和教育城之间,围绕着这样的主题已经讨论过多次,而且是各自坚持各自的意见。
郜铣冰被夹在这两块铁板之间,恐怕不是让他平衡二者关系那么简单,看来他不拿出一点既能有利于企业办学宗旨,又符合闻校长整体办学理念的东西,恐怕是过不了今天这一关的。郜铣冰思索着接下来要讲的话,难度趋近于无限大。
郜铣冰虽然做过几年教师,也做过学校中层领导,但在「唯分数立论」的畸形教育年代,他只研究过如何让学生考上大学或者考个好大学,从未研究过,新生事物的民办教育存在的招生问题。
从教育进过机关,近几年又有过集团公司高层领导的经历,无论董事长围绕利润跳动的脉搏和老校长对教育长期发展语重心长的话语,以及在座诸位复杂目光里包涵的深刻含义,他都读得懂。
但目前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核心,真正的核心在于,要他拿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而且,全国民办教育研讨会召开在即,生存的问题不解决哪来的发展?
郜铣冰也只好把自己当作被请过来,给久病患者探视病情的医生,不得不在递过来的手腕上把把脉,即是履行身为大夫的职责,为久治不愈患者减轻精神痛苦走走过场,也算是对家人不得不进行应付的理解。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看着闻校长不紧不慢地:“校长,您的我都认可,尤其是您提倡的养成教育我更加认可,在养成教育体系中,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它远比教学生掌握一些微不足道的知识重要得多。
当然,这是一般不搞教育、不热爱教育和不深入研究教育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讲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看了看老校长,然后:“但企业办学不像国家办学,如果超出他所能承受的办学成本就办不下去了,我们所谓的养成教育也好,主体教育也罢,只能遗憾的停留在书本里,也就无法通过教育、教学途径,使它转化为社会教育成果。
因此,面对社会办学在研究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和公办学校不同的是,必须考虑招生问题。”
闻校长听到这里,看了一眼这个年轻人,目光显然温和了很多,不过还是充满着疑问,透出来的意思是“道理懂,可方法呢?”
郜铣冰接着:“清华实验学校走的路子是依靠名校求发展,「清华」的牌子太亮了,太有吸引力。
但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原因「不在于其名,而在于其师(实)“。」有名师,才有高徒,学校才会有名气,有了名气对招生才能更有利,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我们的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和突破方向,应当放在“依靠名师求发展“上。”
听郜铣冰到这里,教育城的魏校长、沈校长,以及闻校长眼睛都为之一亮。
苗主任则率先表态讲到:“这个提法好,我看干脆就叫“名师战略“。”
闻校长立马阻止苗主任:“你不要插话,让郜总继续讲下去。”
郜铣冰把话接过去继续道:“我事先并不知道今天的接风会有这样一个主题,没有思想准备,更没有成熟方案。
权当做是抛砖引玉吧?不过,如果走名师战略,那首当其冲的是要想千方设百计引进名师了。”
一场困扰着扶远教育集团,有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争论,就此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