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评论2000加更

A+A-

    肯尼思先是不可思议的瞪大眼睛,接着伏在方向盘上笑了起来,“噢,ney!”

    “你笑什么?”被他笑得莫名其妙的!“我的不是事实吗?”

    “是事实。”他温柔的:“我为你感到高兴——不,是感到骄傲。你是你自己,你不靠有名的父亲或是家族,ney,你非常了不起!”同时也在心中浮起了一丝的羞愧:他的中国公主有多么了不起,便显得他有多么无能!一无所有的中国女孩仅凭着一张哈佛录取通知书就成了中国最知名的女孩,她实在太聪明了!

    合理的利用一切资源是豪门深刻dna的本能,当你的里有着几乎无穷的资源当然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而普普通通的女孩想达成这一切,不知道背后要付出多少努力呢。

    他看过她的好几所大学的申请材料,参议员的推荐信没有什么出彩的,实习材料也就那样,应该是肯特司长的人情;而她的自荐信写的就非常有意思了,针对每一所学校来写的,作为一个外国高中生,可以写的相当好,坦诚,勇敢,自信,充满对无限未来的期盼。

    还有移民局“接单”探员的供述,她在里面待了整整八时,没有害怕,没有哭闹,只是反复重申自己的权利,最大限度的为自己争取了探员的同情。人人都喜欢意志坚定的人,跟国籍无关。

    张文雅高高兴兴的:“我也觉得我很了不起呢!”

    他笑着凑过去吻她,吻她的脸庞、耳朵、嘴唇。

    *

    第二天,肯尼思找来家族的公关经理,紧急磋商了一下她的采访。公关经理很高兴,可以考虑让他俩一起上一档晚间脱口秀节目做个访谈,或者早安美国这档热门早间访谈节目,时间都不长,五到十分钟足矣,如此便可以将报上的离谱“新闻”压下去。

    他俩从圣诞节恋情曝光之后一直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是肯尼思的要求,他不想因此影响到张文雅的学习和生活。但面对恶意的“报道”如果你不能提起诉讼,又没有正面的舆论引导,很容易让民众产生“哇这一定是真的”的印象,非常糟糕。

    公关经理还给张文雅恶补了一番要怎么接受采访,她本国的电视台应该不会问太**太让人难堪的问题,听中国的电视台很严肃,所以也不大可能围绕她的恋爱来谈;公关经理会要求对方先给一个采访提问的底稿,没什么大问题她——公关经理是个三十多岁的女性——不会对电视台记者提出约束,充分尊重外国媒体记者的新闻自由。

    然后为她搭配了三套衣服,要有学生气质,又不至于太孩子气,也不能太昂贵。

    张文雅觉得专业人员就是不一样,专业素质杠杠的。

    至于接受采访的顺序,张文雅认为要先接受本国媒体的采访,再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肯尼思也觉得应该如此,要尊重她的国家的媒体。

    美国没有类似的国家电视台,而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坐拥十一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最好的节目收视率高达40%!那就是四亿多人的观看量!

    肯尼思拿到中央电视台的数据后也是惊呆了:这比美国全国的人口还高呢!

    好吧,ney的没错,她很快就要成为全中国,不,也许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年轻女孩啦!

    *

    肯尼思随后陪未婚妻去见了中央电视台驻纽约的记者,记者英语流利,表示将在张文雅返回哈佛后到校园进行拍摄采访,已经取得哈佛大学的同意;不用担心,只会问她在哈佛的学习和生活,不会问个人**。

    记者很智的问将来是否有会采访肯尼思先生,肯尼思指定不会拒绝,会合适一定满足中国媒体的要求。这就约等于答应了。

    肯尼思请记者同志吃了晚餐,宾主尽欢。

    *

    以下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哈佛女孩张文雅”的实地采访。

    先是哈佛大学校园的俯瞰镜头。

    接着镜头向下拉,到了其中一所宿舍楼,张文雅从宿舍楼大门走出来。

    配画外音:让我们看看哈佛女孩张文雅在哈佛的学习和生活。

    图书馆的镜头,拍了至少一个时的镜头,有单人的,有她和学习组的同学们在一起的,最后选了其中大概一分钟的内容。

    课堂里的镜头。

    教授和同学们的简短采访。

    哈佛最大学生食堂的镜头。

    张文雅的宿舍房间:电脑是学习必备,衣柜、书柜、浴室,普普通通又透着年轻女孩的活泼,简言之就是“接地气”。

    张文雅几乎没有化妆,纯素颜出镜,美丽又纯洁的女孩天然就讨人喜欢。

    *

    一个三人的采访摄制团队在哈佛校园里跟着张文雅拍了整整三天,哈佛方面很配合,几乎开放了所有区域给摄制组。

    最后一天是室内采访,借用了哈佛的一间会议室。

    听你收到了十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什么会选择哈佛大学?

    哈佛校方最有诚意,给了我最高额度的奖学金。感谢哈佛!

    你在哈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

    (记者笑)

    学习方面怎么样?跟国内有什么不同吗?

    高中跟大学有极大的不同,哈佛的学习很紧张,当你周围都是勤奋学习的同学,不得不鞭策你永远向前,丝毫不敢松懈。

    作为中国大陆学生,你在哈佛遭遇过歧视吗?

    我想没有。

    你想过将来吗?学成后会回国报效祖国吗?

    当然!只要祖国有需要,一颗红心,时刻准备。

    *

    采访拍摄圆满成功,记者表示要将素材全部发回央视,由国内的同事决定如何剪辑素材、上哪一档节目。央视还是第一次专门采访一位本科学生,所以台里现在也不知道要把采访放在什么节目里。不过记者还是透露了一下,很有可能会上去年央视一套新做的早间新闻节目东方时空,东方时空有一个块叫东方之子,哈佛女孩能上这个节目是最合适的。

    采访摄制团队很快返回纽约。

    张文雅随后给张晓峰打了电话,喜悦的告诉他,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已经完成了!请他等着节目播放。

    张晓峰挂了电话马上满世界吹嘘去了:我姑娘要上央视节目了!

    *

    中央电视台大力推广“哈佛女孩张文雅”,将十几个时的素材物尽其用:先是早间新闻东方时空之“东方之子”的室内采访,时长六分钟;接着是下午节目的半时专访:战斗在哈佛:东方之子张文雅;之后是晚间特别节目从外滩到哈佛:张文雅现象。

    接着央视二套、央视国际频道等等轮番播出这几档采访和专访,整个四月和五月几乎成了“张文雅月”,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波的“哈佛女孩热潮”,几档采访和专访的总收视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三亿多人次,实力超越美国全国人口。

    中央电视台并没有提及她的母亲和哥哥,只提及她从父母离异,她跟随父亲住在上海,从上海到了美国,又在美国国会大厦实习,是国会大厦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高中实习生。

    也没有提及她有自己的蛋糕店,如今已经有了数家分店。

    央视专注打造“知识改变命运”的“优质女孩张文雅”,毫无疑问的在中国掀起了“读书有用论”的热潮。

    “哈佛女孩张文雅”在中国的知名度再次登上了一个新高峰,无数家长开始头悬梁锥刺股的要求自家孩子,“上哈佛!”成了全国未成年学生的终极梦想。

    这股热潮从中国冲了出来,冲过太平洋,冲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

    “张文雅”在谢家成了一个不许提及的词。

    谢仲钦一个月都不回一次家。

    宁女士每次看到电视节目上明眸皓齿的美丽女孩都气不打一处来,“换台换台!”。

    林丹丹收敛了一点,不过还是暗搓搓的在婆家客厅里“落下”几本以张文雅的照片为封面的杂志。

    宁女士时常感到肝疼。

    *

    约翰肯尼思首次与恋情公开的女朋友阿妮娅张接受电视采访,是在四月初的某一天。

    早安美国gdmaer是目前全美最热门的早间新闻节目,由abc电视台制作并播出,周一到周五每天播出两时,内容从时事新闻到社会新闻到天气预报,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包。

    肯尼思很少上访谈节目,他的新恋情全美瞩目,而一直很低调,从未接受过采访,这次忽然接洽早安美国节目,电视台简直乐疯了:可想而知收视率必将再创高峰!

    公关经理事先为张文雅再次恶补了一番:中国的媒体相对保守严肃,而美国媒体真是不知道能问出什么来!幸而,可以事先约定不允许提及莫须有的婚外情,abc指定不愿意得罪肯尼思家族,节目组和主持人都签署了协议。

    总的来访谈进行的非常完美成功,全美群众在四月的一天早晨,非常满意的看着他们的美国王子与中国灰姑娘十指紧扣上了他们喜爱的早安美国节目。他们爱肯尼思,这位总统之子现在长成了英俊沉稳的成熟男人,而他的女孩是恬静美丽的哈佛学霸,男帅女靓,十分登对。

    两个人笑起来是多么美丽迷人啊!

    人人都喜欢俊男靓女的组合,而他俩时不时互相注视,那份甜蜜简直要从屏幕里溢出来了!

    “中国坏女巫”破坏雇主家庭的“罪行”立即被美国群众抛在脑后,访谈还没有结束,无数观众纷纷打进电话,问他们为什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赶紧订婚、原地订婚!

    作者有话要:  *中国993年有5亿人口,美国26亿人口,欧盟(不含英国)424亿人口,英国5千百万人口。

    *最高收视率的日常节目是新闻联播,哈哈哈,不过完全可以震撼美国普通群众肯了。

    *最高收视率的特别节目是春晚。

    *东方时空节目于993年5月日起每日: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一套)首播,时长一时(除去广告播出约40分钟),这个综合杂志类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内容有东方之子东方时空金曲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等。

    焦点时刻次年994年提升为独立节目焦点访谈。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于992年0月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中文频道。cctv-4的目标观众是全球华人,特别是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