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第 48 章 “陶宇,能覆盖这70亩……

A+A-

    “陶宇, 能覆盖这70亩地的农田土壤墒情监测与精准灌溉系统大概要多少钱?”

    在不心被拍到马屁之后,林鑫决定录用陶宇。

    当然,这不是因为他的恭维技术, 而是因为他确实符合渔樵股份的需求。

    虽然林鑫之前还没有系统的想过果园的发展方向, 但从她在村子里了解的情况来看, 果园继续沿用之前的模式肯定不行。

    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动手变革, 只是因为既没有专业人员, 也还没有精力罢了。

    陶宇的出现破了僵局。

    当然,林鑫也考虑过全权委托给陶宇会不会风险太大,毕竟他还只是一个没毕业的研究生, 就算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却不好保证。

    可是转念一想, 林鑫却又觉得他合适了。

    自己注册渔樵股份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来着?

    发展现代化农业,为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既然有这个梦想,陶宇的劣势就变成优势了。

    渔樵股份要的就是那些现在还只存于实验室和象牙塔的种植技术在普通农田里实践推广。

    这本身也没什么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能够把学校的东西照搬过来的陶宇就是最适合做这件事儿的人选。

    不过虽然林鑫对陶宇有信心,但也没有太冒进。

    她目前只算拿出20亩果园改种陶宇导师改良的桃树品种。

    林鑫请人看过了,在100多亩果园里, 有20亩果园的情况最差, 不论是树种还是树龄,都该换掉了,所以现在正好把这20亩地上原来的果树清掉,改种新品。

    同时还要加设新的现代化农业设备,从原来的凭经验判断土壤、水旱、病虫害情况变成通过仪器设备判断,并且通过全套软硬件设备实现半自动化种植。

    剩下的80亩地里,果树情况稍差的30亩赠送给业主们使用。

    不同的人喜欢种的东西不同,虽然桃花坳的土地性质是果园, 不能改种蔬菜或者粮食,但换成喜欢的果树品种还是可以的。

    业主们肯定会把地里原来的树铲掉,换上自己爱的品种,所以把最好的树留给他们也是一种浪费。

    而最后的50亩果园虽然暂时不改变品种,但林鑫也不算彻底沿用之前的模式,那太原始了。

    她算“薅个羊毛”,不,应该是合理沾光。

    陶宇介绍,因为他导师新改良出的树种还在推广阶段,所以不仅买树苗有优惠,买全套的果树种植设备也有优惠。

    所以,林鑫算让这50亩也沾个光。

    反正软件和系统都是一套,钱的大头已经花了,多买几个硬件就能实现全覆盖,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这也不算是纯沾光,如果那20亩实验田的情况好,林鑫在后面几年里也会陆续替换树种,全部换上新品的。

    “要20万。”

    陶宇在和林鑫毛遂自荐之前就做好了全部的调研,所以现在应答如流。

    “不过除了设备的费用之外,把这20亩地上原来的果树铲除还需要一定的人工费。当然,淘汰掉的木头也可以回收卖钱,所以一来一回应该还能净赚一些。”

    “另外原来的果树铲掉之后,土地还需要整修,然后才能种树安装设备,这些最好等到明年春天,春天种树好活……”

    林鑫点了点头,农业确实是一个急不来的产业,一切自有天时。

    不过反正她本身也不着急,所以就先和陶宇签好了实习合同,让他先做着准备,然后等明年三月再正式开工。

    而今天来桃花坳村,除了考察果园,林鑫也考察了其他工作的进展。

    首先是她自己的庄园。

    作为目前村子里唯一一个主体建筑改建完成的项目,她的庄园现在可谓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

    不仅达到了设计图上的效果,甚至因为实物更有质感,所以比在设计图上还更好看,和周围平均年龄已经有二三十年的老房子一比,简直不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除了外立面外,内部装修也已经进入第二个月,也就是,整个房子已经大体完工。

    今天李科也在这边,他带着林鑫里里外外的参观了一遍,现在水电、墙壁、地板、厨卫等基本的装修都已经顺利完工,这两天正在安装定制的各种柜子。

    林鑫走进房子,左转转,右摸摸,有些不敢相信这个一直仅存于她脑子里的完美的“家”居然已经变成了现实。

    直到她在卫生间里开水龙头验收,初秋稍显冰冷的水溅了一手,才让她感受到这个事儿的真实感。

    后面她又去张洋和孙雪菲的房子逛了逛,看到一切顺利之后最终走到了业主会所。

    业主会所的主体建筑昨天已经封顶了,后面再把窗户和门等安好就算完工,下个月再一装修,十一月份就可以开业卖房了。

    “林总,我再带您去看看咱们现在租的办公室和员工宿舍吧?”

    话的是白,这个月林鑫给他安排的主要任务就是招聘。

    承包的果园需要招聘种地的农民,即将开业卖房的桃花坳·寒山筑项目也需要招聘资深销售和普通销售及服务员。

    上述任务,白都已经顺利完成。

    渔樵股份农业部除了陶宇这个实习生外,还有六个正式员工。

    都是原本的种植户,平均年龄有四十七岁,陶宇的老爸就是其中之一。

    销售部一共有七名员工,其中一位销售总监,一位资深销售。

    这两位都是白从帝都某大型房地产公司挖来的,下个月才能正式入职,主要工作不是卖房子,而是培训团队。

    按照林鑫的设想,他们不需要在一个地方长待,渔樵股份每次有了新的项目,他们只要负责培训好当地团队,之后就可以功成身退,去下个项目继续了。

    而另外五位则都是常驻桃花坳的员工了,其中三位销售,两位服务员。

    桃花坳·寒山筑的项目规模不大,售楼中心有这五个人已经足够了。

    而在他们中,有两名是桃花坳村本地人,但另外三人都是外地人,所以在渔樵股份自己的两栋员工宿舍楼盖好之前,还需要给他们租员工宿舍。

    白直接租了一栋村子里闲置的二层楼。

    二楼的两个房间当宿舍,其他的房间则当做临时办公室——

    在正式营业之前,整个团队需要磨合学习,业主会所完工之前,他们得先在临时办公室办公了。

    但今天林鑫却不算参观员工宿舍和临时办公室了。

    一是因为现在员工还没有到岗,即使去看,也只能看看房子本身,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二则是因为刚刚孙雪菲给林鑫了个电话——

    “林总,我在给咱们上周定的有声图书合作伙伴做背调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资金链可能有点问题,咱们是不是换备选供应商比较稳妥?”

    上周林鑫从西域回来之后,孙雪菲就拿出了有声图书开发的初步方案。

    还是和漫改一个形式,算把具体的内容制作外包给专业工作室。

    而在对比了三家工作室之后,林鑫和孙雪菲选定了 “随声”。

    这是业内老牌的工作室了,虽然林鑫听有声图书比较少,但却也对他家有所耳闻。

    林鑫本以为对这种业内有口皆碑的老牌工作室做背调就是走个形式,没想到居然还真的会出现问题,而且问题还不。

    “随声从两年前就试图扩展业务领域,进军影视制作,但连着制作的两部剧都亏的非常严重。”

    “我查了一下,应该是IP选择的问题。他们家选择影视IP和选有声图书IP的思路一样,但这两种改编的受众群体完全不同。”

    “所以导致有声图书改编很成功的IP在影视圈连续遭遇滑铁卢。”

    “随声的资金链并不雄厚,没有什么投资机构支持,都是靠着这些年赚的钱在发展,所以亏了两笔之后,资金链已经很危险了。”

    “我现在怀疑,咱们的项目如果给他们做,有可能会中途夭折。”

    林鑫听完之后抿了嘴抿嘴唇,她觉得自己的关注点貌似又和其他人不一样了——

    听下来随声的问题好像在于错误的进军了影视圈,但是在有声图书制作方面没什么大毛病……

    这样的话,自己有没有可能趁机把这个工作室买下来呢?

    这个想法已经在林鑫脑子里存在很久了。

    她觉得鲜鱼工作室现在这种制作全靠外包的模式不是长久之计。

    但因为不论是漫画还是有声图书制作,都属于相对专业,且需要一定配合的领域,如果从头组建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太多,且不知道最终效果能如何。

    所以林鑫一直想直接收购一个运作成熟的工作室。

    可成熟的工作室一般都不会卖,会卖的又一般都有大大的问题。

    再加上林鑫也不太着急,所以就迟迟也没有动作。

    但现在,她却觉得“随声”是个契机——

    这不是一个现成的运作成熟工作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