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望其项背(4K4)

A+A-

    鲁侯听了孔子的言论,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松了些。

    他放眼望向远方的平原,终于发现了远方的原野上出现了大片扬尘,紧接着便看见无数黑点正高举赤红色的旌旗向曲阜奔来。

    鲁侯欣喜道:“是宰子的旗帜!果真如夫子所,宰子得胜归来!”

    语罢,他也不等众人回话,便急忙带着大伙儿一齐走下城头,来到曲阜城前迎接宰予的凯旋之师。

    岂料大军刚刚抵达,战车将将停稳,宰予便叹了口气,旋即走下马车,来到鲁侯面前摘下头盔俯首谢罪。

    “下臣无能,虽然遭遇了阳虎的败军,不仅未能将其截留,反倒让他奔逃出境了。”

    “啊,这”

    鲁侯原以为宰予此番归来,必定会献上阳虎首级。

    此时听到宰予的答复,也不免有些失望。

    但失望只是暂时的,鲁侯之所以对宰予抱有这么高的期待,主要还是因为他彪炳的战绩。

    毕竟菟裘大夫可是能够大破齐军、俘获上卿高张的人物。

    就连精锐尽出的齐人宰予都能战胜,那讨伐区区一个阳虎,还不是到擒来?

    但头脑冷静下来以后,鲁侯也很快接受了事实。

    宰予没抓到阳虎,对于鲁侯来,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要他本人没有受伤或是殒命,那就已经达到了鲁侯的最低心理预期了。

    毕竟这个年头,类似宰予这样,愿意匡君辅国、扶助公室、且能力不俗的大夫,那简直就是子羔的身高——实属罕见。

    所以哪怕宰予主动向鲁侯请罪,但鲁侯又怎么可能愿意治他的罪呢?

    治他,不就等于治鲁侯自己吗?

    鲁侯温和的笑着上前搀扶宰予起身道。

    “宰子何至于此啊?倘若不是你冒着兵败身死的危险,救国家于水火,扶社稷于危难。

    此时阳虎怕早就已经端坐于庙堂之上,屠戮百姓,虐杀万民了。

    于公,您居功至伟。于私,您克己躬行。

    您带着不足一旅的人马前去追击阳虎,能够拥有这份勇气,就足以让寡人对您褒赏称赞了。

    更遑论,您还有大功在前。

    现在,寡人如果不封赏您作为忠臣贤士所建立的盛大功业,反倒追究您因为急于为国家除害而未能达成细的枝节。

    如果这件事传到民众的耳朵里,岂不是会寒了他们的心吗?

    您的功业已经足够抵消您的过失,至于多出来的部分,寡人应当对您额外再做封赏。”

    鲁侯的话的得体自然,落在众人的耳朵里,只让他们觉得鲁侯的身上都散发着名为‘贤君’的光芒。

    鲁侯一再请求宰予起身,然而宰予却迟迟不愿起来。

    这倒不是他忽然‘跪瘾’发作,而是他要借着请罪把阳关的讨伐权给拿下来。

    至于鲁侯口中的所谓封赏,宰予更是完全提不起兴致。

    因为他作为鲁国的大夫,爵位上已经到达了上大夫的高位,职务上也已经领受了大行人的官职。

    而有三桓挡在前面,鲁侯就算再怎么给他加官进爵,也无非是将他升为下卿。

    职务再怎么提拔,也最多是在大司寇、大宗伯和太宰之间选择一个。

    大司徒、大司空与大司马这三个大权在握的上卿之位,宰予连想都不要想。

    大司徒作为主管教育、山林资源、税赋收取以及人事调度的重要官职,一直由季氏所把持。

    而负责营造宫室、修建城池,负责统帅工匠等工业者的大司空,则一直是由孟氏的宗主担任。

    至于鲁国的军事委员会的一把,掌管道路稽查和修补,负担着保卫公宫以及护卫国君责任的大司马,则一直都是叔孙氏的禁脔。

    这就相当于,季氏拿下了鲁国的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商务部、组织部和农业部。

    孟氏拿下了科学技术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工业部。

    叔孙氏拿下了交通运输部、国防部、国家安全部。

    这些重要部门全都被三桓包了圆,剩下的那些部门,唯一还能吸引宰予的,就是掌管着司法和外交权力的大司寇了。

    但问题是,鲁国的外交也不光是大司寇了算,三桓不插那是压根不可能的。

    但凡遇到结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必然还是得与三桓协商后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至于鲁国的司法,白了就是周礼。

    而三桓遵不遵守周礼,这是瞎子都能看出来的事。

    夫子当年骂季平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季氏都敢在家里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了,你和宰予我大鲁以礼治国,宰予听了都想笑。

    后人们常常误会‘刑不上士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是刑罚不用于士大夫阶层。

    但宰予必须在此隆重声明,刑罚算个球,他们礼都不要了!

    所以与其跑到大司寇的位置上受气,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大行人呢。

    至少做大行人还能名正言顺的前往各国聘问,多与各国的卿大夫家族拉拉关系、混个脸熟,万一以后啥时候出了事,那还得指望他们发力。

    阳虎就是宰予的前车之鉴,这家伙平时不积德,把周边各国都得罪了个遍。

    要不是我给他找门路,他逃出鲁国也得挨收拾,这就是现世报。

    大司寇都这样了,剩下的太宰和大宗伯就更别提了。

    其实在早期,太宰才是六卿之首。

    因为太宰的职责便是主管内朝和鲁侯的家务事,所以在早期公室强盛时,太宰在鲁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是实打实的摄相事。

    因此,太宰又可以被称之为‘宰相’,这也正是‘宰相’一词的由来。

    只不过后来公室衰微了,太宰渐渐地也就被边缘化了。

    到了今日,更是可以用一个大内总管来概括他的权力与职责。

    现在的太宰,和后世的大内总管,唯一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一个噶了,一个没噶。

    而大宗伯就更别提了,那就是掌管祭祀和礼仪的。

    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那的是太平年间。

    乱世一到,戎马显然要比祭祀重要的多。

    况且作为一个守孝三年都不乐意干的前卫派孝子,你让他把国家祭祀和各项礼仪梳理清楚,那属实有些难为人了。

    回头祭典来临,如果硬要宰予上台主礼,那他也只能头一低,这活他的确干不明白。

    这不是宰予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而是术业有专攻嘛!

    祭祀这事儿,没点厚实的底子,你还真整不清楚到底该如何安排。

    三个下卿的位置宰予都瞧不上,而从鲁侯的中再继续扣点土地和民户出来,宰予也觉得不好意思。

    公室现在都这熊样儿了,鲁侯就算咬咬牙,难道还能从牙缝里给他挤出四菜一汤来?

    所以,与其指望鲁侯封疆,不如开辟新思路,开创新打法,自己动,丰衣足食。

    只要能把阳关拿下来,那比什么都强。

    阳关是齐国归还给鲁国的,而在那之后,阳虎又将阳关划到了自己的名下。

    现在阳虎走了,阳关从名义上来,应该交给公室管理。

    但那只是名义上,实际上,谁先啃下来,那阳关就是谁的。

    鲁侯现在这么上道,都愿意给他加官进爵了,难道还不懂得做个顺水人情吗?

    宰予想到这里,俯身拜道:“即便您打算封赏下臣,下臣又怎么能接受呢?”

    鲁侯闻言,还以为宰予是在按照礼仪谦虚辞让,于是便继续劝道。

    “您有功于国家,有功者受赏,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

    宰予听了,只是摇头,他回道。

    “有功者应当受赏,这虽是治理国家的至理。

    但我身受国家的恩德已经足够隆重了,从您那里所得到的封赏,也已经足够让我的家人远离贫穷了。

    况且,我听,当初齐国的晏子正在家里吃饭,齐侯派了一位使者前来探问。

    晏子与使者寒暄后,得知他还未吃饭,于是便将自己的饭食分了一半给使者。

    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者见晏子身为受百姓敬仰的君子,得到君王重用的贤臣,然而却连接待宾客的饭食都没有,感到很惊讶。

    于是他便将此事报告给了齐侯。

    齐侯听闻后,也颇感惊诧。

    他感慨道:‘唉!夫子如此贫穷,寡人竟然不知道,这真是寡人的过错啊!’

    于是,齐侯便让人拿上千金与租契要赐给晏子。

    然而,晏子却推辞不受。

    齐侯再三坚持,晏子才很郑重地向齐侯拜了两拜,辞谢道。

    ‘下臣的家里并不穷。臣将国君的恩赐福泽父、母、妻三族,又延及交往的志士,救济了许多百姓,您的赏赐实在是太厚重了,哪里会显得淡薄呢?

    臣听,从君王那里厚取,又厚施于百姓,以君之惠,争君之民,这是代君治民,忠臣不会如此行事。

    从君王那里厚取,却不肯施于民,这是私藏己用,仁者不会如此行事。

    进取于君,退不济士,身亡后将财产留给他人,如同家臣为主子藏财,不能让财产利用,智者不会如此行事。

    而一个人只要有十尺布、一箪食,就足以免于饥寒了。’

    齐侯听了,仍然希望晏子接受。

    于是便继续劝道:‘昔日先君桓公,把书社五百(二十五户为一书社)赐给管仲,管仲没有辞让就接受了,夫子您又何必拒绝寡人的好意呢?’

    晏子道:‘臣听: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或许管仲当初之失,就是臣今日之一得吧?’

    完晏子再拜,而始终不肯接受。

    又有一次,梁丘据到晏子家,发现晏子吃的是只经过简单脱壳的粝米,佐餐的是很简单的苔菜,桌上基本见不到肉食荤腥。

    于是梁丘据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齐侯。

    齐侯听了感到很自责,于是第二天便要将台邑和无盐两座城池封给晏子。

    晏子拒而不受,:‘富贵而不骄者,下臣未曾听。贫穷而能无怨,下臣尚且还可以做到。

    下臣之所以能身处贫困而无怨恨,是因为以贫为师,所以才可以安于贫困,心思不被外物所沾染。

    现在您将台邑和无盐转封给臣,这虽然是出于怜惜臣子的好意。

    但却等于是改变下臣的老师,如果下臣看轻师长而重视封赏,一定会使自己被外物所惑,丧己于物,所以下臣才不敢接受啊!’”

    宰予到这里,又冲着鲁侯拜道。

    “论起对国家的贡献,百姓对他的爱戴,下臣之于鲁国,定然比不上晏子之于齐国。

    谈起士人君子的品德操守,下臣的修养也远远不及为天下人所称誉的晏子。

    现在,以晏子的功绩,尚且不敢接受君王的封赏。

    以晏子的德行,尚且要以贫贱为师,时刻提醒修养自己。

    现在,我的功绩和德行都不如晏子。然而,我却已经能够餐餐食肉,秋冬所穿的常服也备有三套。

    我的富贵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然而我的品行却不足以让我像是晏子那样坚定而不动摇。

    现在,参与平定阳虎叛乱的将士与国人多不胜数,他们有的依旧处于无法使家人吃饱穿暖的状态,而您唯独要先加深我的富贵。

    下臣得到的福泽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畴,虽然您是一片好意,但下臣又怎么敢不吐露自己的心声,述自己的忧惧呢?”

    孔子听到宰予的这段话,免不了露出一丝宽厚的笑容,他微微的点了点头,似是在对学生表示激赏。

    而鲁侯听完这段话,则是忍不住一边摇头,一边笑着长叹道。

    “齐有晏子,鲁有宰子。有此二子,国家甚幸,齐鲁甚幸啊!”

    他朝着宰予郑重还礼道:“宰子不愿接受封赏,那您有什么需要寡人帮忙的地方吗?即便是一点事,寡人也希望您能够让我起到一点作用。”

    宰予等的就是鲁侯的这句话。

    他起身道:“如果一定有什么要请求君上的话。那就是请求您命令我去讨取阳关了。

    如今阳虎虽去,但从属于他的讙邑、阳关依旧由他的党羽和族人盘踞。

    倘若不能尽快攻破这两处地方,等到齐军攻来,此二邑必定再度落入齐人之。

    为保我鲁人疆土,还望您能够下令允我调遣部队,平复叛乱,安定社稷。”

    鲁侯听到这里,更是禁不住赞叹道:“从前我向孔夫子求教对于大禹的看法。

    夫子告诉我: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他的饮食很简单,却尽力去侍奉鬼神。衣服简朴,祭祀时却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上。对于禹,我对他确实没什么更多的意见了。

    现在看来,您辞让赏赐,然而却能秉持一片公心为国家出力。

    这样的行为,就算比不上大禹的德行,也可以得上是接近了吧?”

    鲁侯这一顿吹,把宰予都给吹得不好意思了。

    他厚着个脸皮,赶忙推辞道:“禹的德行,又哪里是我可以触及的呢?我只愿保持克己奉公的理念一路前行,如果在生命结束前,能够望到夫子与晏子的脖子和后背,那我大概也就满足了吧?”

    ------题外话------

    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加以使用外,实在没有别的好处。

    ——节选自宰予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