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六 效率提升
叶叔叔!
瑶瑶高兴地接过bcl头盔戴上,她的眼前再次恢复了视觉,但在最开始的惊喜之后,浮现在她脸上的更多的就是拘束了。
毕竟还是孩子,心理年龄成熟不到哪里去,叶舟是她见过的最大的大人物,在这样的人面前,哪怕关系熟稔,也总是会有些不知所措。
不过好在很开她就调整了过来,拉着叶舟东看西看地介绍多功能厅里的设备。
这是上一代---不对,是上几代的bci终端,是通用型号的,不需要做脑活跃测试就能使用,但是功能差很多,只能有简单的反馈。
现在它是用来控制一些远程器人的,比如矿洞用的八足器人,复杂环境里很好用,学习成本也低。
但是陈力哥哥它很鸡肋我感觉还好啊。
叶舟笑了笑,这玩意儿何止是鸡肋。
按照标牌上的介绍,这器人目前的唯一用途就是用于远程操控器人,但遗憾的是,通过脑来联接器人本来就是反直觉的。
你能想象你有条腿和32只眼睛吗?
要真做到意识上的融合,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神经交互。
可如果那样的话,术成本和学习成本又上去了,为什么不直接招募一批人员进行专门的操作训练呢?
毕竟,通过柄和屏幕操作一个器人,其实要熟练掌握的话,真的花不了多少时间。
不定去挖掘学校拉几个学员过来,随便训练一段时间就能做到了。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听上去很酷的点子罢了,最开始估计是被陈力的团队当做验证来用的。
为啥你觉得不鸡肋?
他好奇地问道。
我觉得操作很顺畅啊视觉信号反馈虽然粗糙了点,但是基本能看清轮廓,用起来不难吧?
瑶瑶歪着头回答道。
那倒是,如果具有丰富的bci终端使用经验的话,驾驭这套设备应该确实不难。
不过,这不也是学习成本嘛。
他没有再纠结于这一台设备,而是开口问道∶
这次华物院项目的设备呢?都准备好了吗?
瑶瑶连忙点头,虽然她并不负责整体的项目跟进,但一些基本的进展还是清楚的。
都在那边呢,好多还没拆箱组装,不过陈力哥哥他们已经带了几套设备去做接入实验了。
我听他现在还在数据收集阶段,可能要一两个星期才会正式开始术。
----哦对了,他们的设备是侵入式的,跟我的一样!
一边着,瑶瑶一边抬起轻便的帽子头盔指了指上面的电极,那是一个设置在帽子内部的弹性簧片,带上之后,正好与耳后、前额、和太阳穴这几个无发区预留的电极接触。
你这样穿穿脱脱的真的没问题吗?
没问题啊,习惯了就好!就像眨了个眼!
叶舟略微点头,看来bci传输技术在稳定性上至少已经发展的比他预想的要快了。
他好奇地走上前,拿起一个开封了的箱子里的型包装盒,拆开以后,里面是几个他没见过的零件。
这就是你们这次要用的终端吗?怎么感觉比你的还要大我记得是只需要做信息传输吧?又不需要集成aes模块,为啥还要做得这么大?
不是的不是的,我们只是不需要摄像头罢了,但aes模块还是需要的。
如
果不借助视觉神经辅助的话,我们找不到更好的能进入记忆区域的支点---这是陈力哥哥的。
不过有可能以后会逐渐排除掉aes吧?但那还需要更多的实验。
叶舟愣了一愣,很快明白过来。
自己不是对bci技术的发展预估不足,相反,是过于乐观了。
这项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在可控核聚变之下,否则也不会在不同方向的相同序列上。
现在陈力他们做的,实际上是逆向研发出bcl传输技术中最容易应用的部分,先用目前的基础技术水平,实现前置本应用。
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思路----尤其是在目前生产力提升的需求越发迫切的情况下。
一句话,先解决能不能用的问题,再去解决好不好用、效率高不高的问题。
我明白了难怪需要你在这里,这套终端应该还存在一些稳定性上的问题吧?
嘿嘿
瑶瑶笑了笑,没有回答。
她当然不想在叶舟面前陈力的不好,但很显然,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清楚。
但好在不稳定并不等价于危险,前期的实验中,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信息流完全无法读取罢了,对神经和大脑功能并没有任何影响。
正在两人话时,多功能厅的大门推开,陈力快步走了过来,向叶舟伸出了。
叶工,你好!
陈力本来是打算几句诸如好久不见啊、你气色不错啊之类的客套话的,但到底他不是这种性格,最好还是一句你好了事。
当然,叶舟对这种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也没有任何不满。
瑶瑶刚带我看了你们这次的设备,怎么样,预期成功率能有多少?
一听这话,陈力立刻明白叶舟已经理解了这项技术的真实进展,于是开口回答道∶
乐观估计在0%左右,但再考虑一些严重不耐受者和个人不愿意接受侵入式术的,我估计最多能到50%。
这个数字还算不错了,我们放宽了被试条件,目前报名的有400多个人,总体下来,基本能达到预期目标。
那就好。效率提升上呢?这个你们有初步估计过吗?
陈力摇了摇头,回答道∶
没有,这东西还真不好估计,也没法参考。
之前能源那边的总体效率提升比例超过了400%,但那都是些基础性、操作性的工作,跟现在这些被试者的创造性工作是完全不同的。
从我们的实验室结果来看,bcl传输技术基本可以抹消所有的械思考时间---也就是回忆啊、运算啊等等,这部分时间占比例大概在40%左右。
不过肯定不是效率就能提升40%,我估计最多也就20%吧,结果还要看最后的项目结果表达。
20%。
这已经是远超叶舟预计的答案了。
毕竟,华物院的工作可不是拧螺丝。
20%的提升,再叠加上同方向上其他研究人员的提升效果,有可能,以后的研究方式,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大国科技最快更新器输入-jhssd-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六百三十二章效率提升免费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