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科举殿试妥妥的学霸
陈国元昭三年秋,九月二十日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陈国首届科举殿试开始。
紫宸宫外,顺利通过文试、武试的十人早已等候在此,几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信与兴奋。
眼中满满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幻想着做一个对朝廷对百姓有用的好官。
这十人里,有胸怀大志的寒门子弟,也有陈国各大世家子弟、门生。
有还未及冠的少年郎,也有已过而立之年的年长者。
但在此刻,他们都是在上万余考生中,一步一步走到这个位置的。
陈玦在设立首届科举考试时就对外过,科举考试不设家室、年龄、家中无刑事犯罪者,只要大家自认能够通过考试,就可。
如今都已经到了这一步,陈玦自然不会自打脸。
在进入殿试的时候,十人是要排着队依次按着顺序进去的。
这顺序也不是随便站的,而是按照之前文试、武试的成绩进行排的。
进去后,第一名刘逸站着左边,第二名钱文承站在其右边,其他几位依着成绩分两排依次排开。
见到陈玦,十名考生面色狂热,躬身行礼:“学生见过陛下!”
“平身!”
高台之上,陈玦今日姿态威仪,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带着威严,注视着这十人。
下方两侧文武百官郑重肃立,崔仲离、陶渊、刘洵、王元亓等一众大臣皆在此列。
可能因为在殿试前一日,陈玦下令整治朝廷,不少官员因为各种罪行,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今日来的百官没有往日多了。
昨日天不亮朝中百官皆被陛下传到宫中,一个一个挨着细数他们这些年来的罪证。
有贪腐的,有卖官的,有家中子女仗着家室打死百姓、强抢民女,蓄养外室,逛烟花之地,也有和别国牵扯的
有得罪可大可,但要陛下计较起来,官职必然是不保的。
世家也有养护卫,但陈玦并不给他们反应的时间。
陈玦念到一个的罪证,直接将这个人丢入到廷狱中,又下旨执金吾去府中抄家。
这一举动,着实是让顺利走出文华殿的臣子们吓呆了。
以前陛下也不是没有疯过,没想到今日居然这么疯。
丝毫不顾他们这些世家背后的力量。
可要来,陛下虽然疯,但也知道分寸,倒是没有对琅琊王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等世家大族动。
而那些被革职抄家流放的,基本都是从世家大族里出来的门生,亦或一些底蕴不够的世家。
但即便既然,陛下昨日那行为,还是挺吓人的。
虽然他们都知道陛下昨日来拿一是为了给这几人腾位置,但是谁也没有明,大家都心知肚明。
陛下早就他们世家不爽了,提出科举也不过就是防备他们世家。
都到了这里,他们就是拦也拦不住。
就如同王老的,如今的陛下长大了,心也更狠了。
从前不怕他们集体跪在文华殿门口威胁,如今的陛下更是不怕。
经过昨日情形,在场的官员也不在此放肆,生怕得罪了陛下,被革职了,可能还会纠察出以前不好让人知道的事那就完了!
反正现在能不话就别话,顺顺利利让殿试赶紧过去就成。
唉!
愁啊!
在场的百官愁不愁的,陈玦不想知道。
在十名考生进入紫宸殿后,陈玦的目光就一直在他们身上。
尤其是站在左边第一排的第一个刘逸。
上次见到刘逸,还是在秋猎武试的时候
那时候的刘逸是锋芒毕露,今日的刘逸倒是感觉有些内敛了,书生味十足。
当然,他也着重看了站在他旁边的钱文忠,以及身后的几人。
这时,礼部尚书走了出来,朝着陈珏拱,“陛下,一切已准备就绪!”
“开始吧!”陈玦淡声下令。
“是!”刘洵接令,转身朝站在中间的十人喊道:“殿试,开始!”
十名考生再次对陈玦躬身行礼之后,席地而坐在面前的几案后,几案上只有笔墨纸砚。
等到他们坐下准备好,陈玦才坐在高台之上,出了第一道考题“何为好官”。
今日的题不再是由他人来出,而是由陈玦自己来出,考生抄。
这是他从秋猎回来后,绞尽脑汁想出来的题。
当然,这里面还有王老太傅的功能。
为了今日的题,从秋猎回来后,他基本每日都要悄悄出宫前往太傅府,有时候一待就是到了晚上才走。
第一道考题出来后,这十名考生或多或少的都要细细思虑一番,然后在废稿纸上写,最后在写在统一的发的考卷上。
但也有例外。
刘逸就是这其中的意外。
只有刘逸在听到考题后微微愣了一下,随后奋笔疾书的写在考卷上,都不需要用废稿纸的。
第一道写完后,紧接着陈玦又口述一遍第二道题,“民生”。
这道题简单,倒也好写,和第一道题有着紧密相连的意思。
但到了第三题,不由再次让十名考生愣住了。
第三道考题的题目不再是一个字,而是陈玦口述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来做考题。
这个故事大概讲的就是一位娇养的商户女子,因缘巧合遇到一位书生,两人相爱,后成亲共育有一子。
两年后,那女子的丈夫嫌弃妻子大字不识一个,和他没了共同语言。
于是书生就在外面找个了又漂亮又能和他谈论诗词歌赋的外室养着。
并且一边算计妻子家中的财产,意欲对自己的岳父下毒,这是被妻子的母亲知道后,直接一个状纸将书生告到了官府,并让女儿与丈夫和离。
问考生此事该如何?
此题与前两道题没有丝毫关系,扯都扯不上。
不止考生愣了,就连左右两侧的官员也愣了,浑然没想到陈玦出的第三题是这种题。
这和殿试有什么关系吗?
虽然想不通陈玦为什么会出这种题,但还是要答题的。
考生们思虑片刻,便开始提笔。
很快,刘逸最先将三道题写完交卷。
“陛下,这是刘学子的三张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