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赚差价的行商

A+A-

    “去做行商?”

    第二天一早,宁夏月给出了建议。

    “对,我们在老家有认识的人,不怕运出去的东西卖不出去。而同时,这镇子里也有缺的东西,而我们在那里,又刚好有人帮弄,这收购价格并不贵,只要运得回来,都是能赚的。”

    至于大哥没做过行商的活,需要人带的问题,这事就好办了。

    高家之前做的就是行商的活,他们现在还在找门路,到时候跟他们搭伙去弄,都是亲家了,想必这点要求,他们还是会同意的。

    “那我们运什么东西过去呢?”

    老家那头最缺的是粮食,可粮食这种生计,那由到他们去做。

    “我昨晚想了一下,我们可以在村里收购他们的腊肉,村里的人猎为生,有些肉他们会直接拿到镇子里卖,有些的话,他们会腊起来。

    啊父你们也应该发现了,村里的腊肉要价不是很贵,而这东西,放到我们老家,价格几乎是翻了一倍。我们老家又有认识的人,只要去东西运过去,就不愁卖不出去。”

    想了一个晚上,宁夏月已经想到一个完整的售卖连。唯一的难处,就是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腊肉的保存了。

    “行商来往赚的是差价,光就运出去卖还不行,还要想想,能在海边收购什么东西过来。”

    如果在老家,有这等腊他们肯定也舍得卖上几块,这个生意宁啊父算是看好。但去一趟,光卖借肉赚头有些少。

    “啊父也知道,如今我做风铃,秋月做首饰,都是需要用到贝壳的。如今镇子里做风铃的人多了,这贝壳都涨了价。

    如果让哥哥在海边运回来的话,肯定比我们自己家买要便宜。这贝壳还可以跟熟人买,还能帮他们赚点钱呢。”

    贝壳在海边太常见,几乎不值什么钱的,但运到这儿就不一样了。这儿可缺贝壳了。

    同乡镇比他们老家要富裕,听风铃做好后,他们还会运到其它地方去卖,这贝壳肯定是缺的。

    “熟人就好找了,可以找你舅舅他们,他们住在海边,贝壳这东西他们想要多少都有。”

    听到这儿后,宁啊姆想到了自己娘家。

    她娘家靠海,日子还能过得下去,没有逃难出来。而海边的渔民,手里头还怕没有贝壳吗?

    同时,如果儿子从她娘家拿贝壳,还能帮助到她娘家,最好不过了。

    “只是腊肉,就怕村里的人不肯卖给我们。”

    事情真这么好办就好了,他们没做过生意,开头就在村里买腊肉,有这么容易吗?

    想必村里的人做的腊肉,是有地方卖的。如果人家已经有了买家,他们再买就不容易了。

    而且腊肉生意他们没做过,运输的途中要注意防潮,十几天的路程,如果遇到雨天,根本就是寸步难行。

    “村里的人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嫁给虎哥,他们多少会看虎哥的一点面子。再了,我们又不压价,就以他们平时卖出去的价格来收购,他们不亏。”

    镇子里,肯定是有卖腊肉铺子的,但直接从村民的手中拿肉,会更便宜一些。

    “还要看春临的,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做这个。”

    好了,路子如今已经找好,就看儿子的了。

    而高家那边,想来他们也做足了准备,到时候多带一个人,也没问题。

    “也不知道高家的门路探得怎样了。”

    他们这头好办,腊肉也好,贝壳也好,都比较好弄。而高家之前做的是布料的生意,关于这一点,宁家就帮不了他们了。

    “高家毕竟做过行商,他们肯定能找得着门路的。啊父你还记得我们逃难时走的路吗?如果走的是大路的话,大哥一个人推,能推得了多少的货。”

    “如果是大路,又是用推车推的话,两百斤这样应该是没问题的。一个月来回往返一趟,你能赚多少钱呢?”

    哎,赚钱都不容易,还以为行商好赚的。可是这一来一回,就去了一个月。

    “就拿贝壳来,我们在集市上的贝壳是五文钱一斤,而在老家那头收的话,一文钱一斤都算卖得出价钱了。运两百斤贝壳回来,少也能赚个八百文。

    至于腊肉,从这里收购两百斤,我们这里一斤是三十文钱,拿到老家,就是四十文钱一斤也不愁卖,扣掉路上的花费,来回一超,大约能赚个二两银子。”

    怪不得人家行商能赚钱,这中间的差价真的不少了。

    “我看这路子可行,难的话就难在,这腊肉拿到了老家,要如何卖了。”

    听到能赚这么多钱了以后,宁啊姆直接赞同做这个生意。

    “这个啊姆无需担心,一斤腊肉的价钱,跟鲜肉都一样了,是你,你愿意买鲜肉,还是腊肉。我们卖四十文钱一斤又不贵,单就舅舅他们村的人,都能把两百斤腊肉拿下了。”

    这个问题,宁夏月也想过了。

    他们拿腊肉,主要是他们这里的肉价比较便宜。而他们也没算赚太多,拿到老家后,卖个四十文,这跟老家的鲜肉价是一个价,真的只是赚点差价而已。

    “腊肉的生意这么好做,你别人会不会也做呢?比如高家吧,他们做惯了行商的活,难道他们不知道吗?”

    “第一,我们直接从村民手里收购腊肉,镇上的腊肉,也是三十几文钱一斤,想要赚钱,就得找个价格比较低的货源。

    第二,我们老家那么大片地盘,十个高家,生意都做不完的。

    第三,这种生意,肯定一直都有人做,能不能赚到钱,就要看你的人脉了。而我们老家在那头,本就有认识的人不怕货卖不出去。

    至于在那边收货,我们是那边过来的人,这件事是更容易办到。这么多便利,也就用担心路上会不会出现其它麻烦了。”

    好在,走大马路安全还是有保证的,只要吃得了赶路的苦,其它的都不是问题。

    “如果用牛车拉货的话,会不会能拉更多的货呢?”

    想到钱这么好赚,宁啊父的事业心都被勾起了。左右他们家也要买牛,那如果拉一牛车的货回去,是不是能赚更多的钱呢?

    想到这儿,宁啊父也来了兴趣,如果可行的话,他跟儿子两个人去送货,一趟下来,就能赚够一年花哨了。

    “我们这些普通人家,赚点头就行了,大头啊父你就别想了。还牛车,啊父你想想,这一路上那么多难民,能不能安全把货运出去都成问题,如果换成是牛车,你不怕半路被人抢了去?”

    等之后做久了,有固定的客户,多拉几个人一起运送的话,就需要到牛车了。但这是要一步步做的。

    像高家,虽然是行商,但他家做了那么久,也没添上牛车。他们赚的只是头,请不起人。

    “等你哥回来,我跟他去一趟高家。”

    牛车竟然用不了,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