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调许攸入淮南(上)
A+A-
董虎不知道许攸会不会低头臣服,但他知道三国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争锋不下时,他投靠了曹操。
三国官渡之战太过惨烈,曹操一次性就屠杀了八万俘虏,“四庭柱”死的死、降的降,此战彻底打断了袁绍的脊梁骨,也把河北之地杀怕了,自此冀州军一蹶不振
而这一切都拜许攸所赐,董虎对这样的关键时刻反叛之人同样忌惮不已,所以他必须把许攸所有骄傲打击的体无完肤。
先是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分析,分析敌我双方胜负的概率,这些就是告诉许攸,袁绍此战必败,跟着他混事只会一同去死。
跟随主公去死,是忠!仅凭这一点,史书上就会写下浓重一笔,为了这一笔,肯定会有大把大把的忠臣甘心赴死,所以仅凭此并不能真正打击到许攸。
可董虎接下来的“因缘果”就不同了,农人很清楚如何耕种麦谷,知道该如何将一粒麦谷种出一穗麦子来。
农人都知道如何将一粒种子变成一穗麦子,而许攸是天下有名的名士,却选择了恶缘,种不出自己想要的果实岂不是连农人都不如?又如何有资格在董虎面前猖狂、自大?
这就是董虎想要表达的意思,而在一旁倾听的董白、董静太过年幼,听不懂这些,伏在地上的许攸显然是听了明白
“国之兴,盗贼随英雄立功;国之败,官吏同无赖轻法,而这就是善缘与恶缘造成的不同结果。”
“你是聪明人好像姓许的有不少聪明人,诸如那个月旦评的许劭,他就是明哲保身的聪明人典范。”
“太傅陈蕃之妻病故,他人皆去吊唁,独独他许劭不去。”
“许相投入十常侍门下,招募他入朝为官,他许劭亦是不去。”
“灵帝刘宏活着时,清流党与宦官争斗的尤为激烈,稍有不慎便是身死族灭,如若双方能够决出胜负也就罢了,偏偏双方的争斗最后的结果皆不由他们自己,决定结果的是他们头上的皇帝,如此情形,无论投靠到哪一方都是恶缘!
太傅陈蕃冲击帝宫,因此而死者难以计数;许相投靠宦官,最后却死于袁绍之,阉党一系死者甚多”
董虎低头看着许攸,过了片刻再次开口道:“与许劭相比,你虽有智谋却善于投取巧,当然了,这也不能算是太大的事情,这个世道的投之人多了去,可你应当知道,这是你最后的会!”
许攸伏地道:“许攸不敢反叛,许攸愿为主公赴死!”
董虎低头看了他片刻,这才转身走向书桌。
“起来吧。”
董虎一向不怎么喜欢他人跪着,认为跪着是一种陋习,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很是高傲,也确实很少有人愿意跪着,大多都是抱拳拱。
董虎坐回书桌后,拿过董白送来的淮南信件,皱眉道:“本帅不怎么担心广陵郡的防备,征东、征南军足有十万之多,领军将领都是我军宿将,有他们防备广陵郡、淮河北岸,本帅不相信孙策敢北上招惹咱。”
“你的对,孙策此次战败折损了过万兵马,他若不能突破曹操的江防,最大的可能就是反叛淮南军,转而攻打九江郡,而且他确实有这个借口。”
董虎抬眼看向许攸,道:“还是之前咱的那样,若是咱没有离开凉并边地,没有出兵干涉这场天下大变,中原五千万汉民会在几十年的战乱中死去四千万,曹操会占据江北之地,刘备会在刘表病逝后霸占荆州南部数郡,之后会入蜀霸占益州,而孙策则会在袁术称帝后而趁反叛,霸占江南之地”
“有些事情看似玄妙,就如月旦评的许劭看似有预知能力,实则是根据当前天下局势进行的推演。”
董虎又道:“万事万物都有必然的因果缘由,叔父董卓是战阵老将,各路诸侯围攻雒阳,叔父必然会迁都长安,这是一定的!若咱不出凉并边地,各路诸侯只需堵住虎牢关、函谷关以及太行八陉要道,本帅就算想杀出长安三辅都很困难。”
“没了我凉州军的威胁,曹操在兖州招降了百万青州军,北面是冀州,南面是徐州陶谦、淮南军袁术,去岁陶谦病逝,以曹操的本事吞下徐州没有问题,袁绍是袁家庶子,与袁术本是同父异母兄弟,但却过继给了袁成,因这些缘故,袁氏兄弟并不和睦。”
“河北之地有两个强势诸侯,其一是袁绍,其二是公孙瓒,若无本帅掺和,公孙瓒霸占了渤海郡的同时,又向南侵入青州,其势力不仅与徐州陶谦相连,同时又与曹操的兖州相邻。”
“公孙瓒将野心暴露的太早了,在击败侵入渤海郡的青州黄巾军后就任命了冀青兖三州州牧,公孙瓒也必然同时成为袁绍、曹操的敌人,袁绍与曹操也就有了联盟的可能,如此一来,曹操若攻打徐州、攻打淮南袁术,袁绍不仅不会帮忙,十之八九还会相助一二,坐视曹操霸占兖州、豫州、徐州之地。”
“再之后呢?”
“曹操会南下攻打江南之地吗?”
“不会!”
“原因很简单,北方人不善水,易不耐南方湿热,北方人若是冒然攻打江南之地,别一举获胜,不兵败如山倒就不错了,所以,曹操在拿下中原腹心之后,一定会与袁绍一战,一战而决定北方最终霸主。”
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之西凉兵王请大家收藏:(三国之西凉兵王笔趣阁更新速度全最快。
董虎平静道:“之前也与你了,袁绍看似兵强马壮,然高层的你们并不和睦,相互扯腿较为严重,最后获胜的一定是曹操!”
“袁绍多谋少断,袁术比袁绍还要不如,下真正大将也仅纪灵一人,余者张勋、桥蕤、陆勉虽然各领兵马数万,看似是统兵大将,实则是一介文人,与张温、何苗之流等若。”
“袁术军中无大将,孙策与其父孙坚性情相似,又怎能是人下之人?九江郡距离他的家乡吴郡如此之近,一旦趁渡江回到吴郡,他孙策必然成为江南一霸。”
董虎继续道:“还有那刘备你莫要瞧不起他是贩履织席之辈,从光武帝刘秀身上,你就应该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汉室虽然落魄了,但汉室还有相当的威望,尤其是天下大乱后百姓死伤无数之时!”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易子而食百姓日子比以前差了百倍,百姓就会怀念当初的日子,虽艰难但还不至于沦落至此,也因此会有无数百姓心向汉室,而刘姓宗室又代表着汉室威严,所以刘姓子孙不是没有崛起的可能。”
董虎神色郑重。
“你要清楚一点,百姓向利,百姓想要的无非是‘衣食得安’四字,希望无衣食之忧,希望社会安定,谁能给百姓这一点,谁就能获得民心,不仅仅只是获得底层百姓的认可,同时也会获得无数家族的认可,因为战乱影响到的不仅仅只是底层百姓,无数大大家族也会被战乱摧毁!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你们这般依附到了诸侯们身上的幸运家族。”
“百姓是希望安定生活的,刘姓宗室只要出了一个光武帝刘秀一样的人,愿意投靠的百姓也必然众多,刘焉、刘虞、刘表、刘岱、刘繇莫不是如此,然他们并不善于征战厮杀,而那刘备自中平元年时就曾参与过围剿黄巾军,十年来亦是南征北战,并非看着的那么简单,若你对他轻视,那才是真的愚蠢!”
“从历代皇帝身死,再到刘虞、刘焉、刘岱身死,你就应该能看到刘表身死后的情形,刘表长子还算不错,然若他身死后,上位者必是那幼子刘琮,具体原因你应该能想到。”
董虎的话语看似有些牵强,可若知道三国孙坚、刘备的起家史就能看出些端倪。
中平元年黄巾军造反时,孙坚、刘备分别在家乡招募了数百兵马,正因这个原因,孙坚被朱儁荐举为别部司马、刘备成了一县县尉。
这个时代不是谁都能招募数百兵马的,也不是有钱就有人愿意跟随送死,能招募到数百兵马也一定是当地的豪强或是大族!
朱儁是会稽郡人,孙坚是吴郡人,会稽郡与吴郡相邻,在加上孙坚也确实悍勇异常,如此推荐他做别部司马也就一点都不稀奇了,与此同时刘备也因战功而成为县尉。
孙坚比刘备幸运得多,在朱儁的帮助下很快就进入了雒阳中枢,继而又前往了美阳大营担任张温的参谋,虽然后来因为与董卓起了矛盾回到雒阳,可即便如此也还是做了议郎。
议郎比较特殊,是“顾问”一类的人,孙坚走的是兵家道途,所以他是军事顾问一类的人,这样的人很容易在局势动荡时出任地方官吏,同时他与朱儁的关系在那摆着,朝廷大佬不仅不会使绊子,还会相助一把,正因这个原因,孙坚在不久后就调任荆州长沙太守,清剿作乱的南蛮和一些山匪。
孙坚的崛起太过迅速,从一介平民在短短数年里就做到了一郡太守的位子,或许是一路太顺了,也让他有些目中无人。
刘备就算是卢植的学生,他在官场上也无人照顾,仕途上就比孙坚惨了很多,在安喜县做县尉没多久就辞职不干了,之后就一直到处流浪,直至天下真的大乱了后,因与公孙瓒的关系,这才做了平原郡太守,之后又开始了流浪生涯
刘备与九成九的将领一样,在底层蹉跎了很长时间,若是这样都不能让他学会沉稳,若学着孙坚那般,他绝对不可能崛起,也必然会与孙坚一样死于非命!
喜欢三国之西凉兵王请大家收藏:(三国之西凉兵王笔趣阁更新速度全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