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没了骨头的公孙瓒

A+A-

    董虎承认审配、沮授、田丰等人在三国的评价,但这里面有一个根本性利益,那就是他们都是冀州人,也必须维护“冀州”这一群体的利益!



    袁绍是与冀州捆绑在一起的,只要审配、沮授、田丰维护冀州利益,也变相的在维护袁绍的利益,在后世史书上也必然成为正面的典范,这与个人品性无关,而是根本性利益决定的。



    但不管怎么,董虎是认可三人的品行的,但他也知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尤其是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很难他们会不会因为冀州各家族利益而选择对抗雒阳内阁。



    一旦建立了“主公”关系,审配、沮授就很难明目张胆的背叛,然而袁绍死了!



    袁绍若死在战场上,董虎或许不会对他们戒备,也不会当面开口了这些,当然了,三人都是聪明人,有些话语不用出来,也能看出些端倪,可若董虎郑重开了口,明确表达了态度,冀州各家族就必须彻底低头!



    董虎很清楚世家豪门对地方有着怎样的影响力,若他不重锤敲打冀州本土家族,他们就会集体跑到审配家中商议对策。



    商议对此



    商议什么对策?



    还不是如何应对他董虎的对策?



    既然是为了应对他董虎,那就意味着对抗,是“地方与朝廷”的对抗,这绝对不是他能够容忍的!



    当然了,他也没有一举端掉冀州各家族的打算,更没有弄死审配、沮授的心思,但他也绝不允许各家族抱团与他对抗。



    该敲打的敲打了,该表明态度的也已经表明,若他发现两人还与各家族勾连在一起



    审配、沮授离去,帅府门前依然嘈杂声不断,但却没有影响到董虎任何情绪波动,对于他来,如何分发避寒衣物、被褥,如何组织青壮出城伐木、挖坑、清理城内杂物这些都是事,只要安排一些人具体实施就可以了。



    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已经没有必要亲自出面拉拢民心,只要让百姓知道他们身上的衣物、被褥是谁给的,民心自然归他所有。



    当面敲打审配、沮授,目的是让他们彻底认清现实,省得他们自以为抱团就能对抗凉州军,而他用强势态度将冀州本土家族打散开来,也便于下放官吏分化治理。



    董虎自一开始就不怎么信任世家大族,也一直有意无意与他们拉开距离,因为他很清楚,世家大族不是看着低头就真的心悦诚服,就如三国曹魏,若臣服的世家大族真心向曹操臣服了,十个司马懿绑在一起也休想篡夺曹魏江山!



    曹操英明一世,几十年经营也未能彻底让世家大族低头,以董虎看来,根子上还是因为世家大族看不起曹操的出身,而司马懿则是河内名门望族司马氏。



    曹操再如何是宦官之孙,那也比他董虎的出身强了百倍!



    董虎自一开始就不怎么信任世家大族,锦衣卫密探送来的消息更让他警惕,尽管密信上表明了审配的妥协,可也是因为他们不敢在这个时候失去民心。



    但不管怎么,董虎不准备让他们插冀州军、政事务,顶多做个监督御史一样的刺史,想要进入内阁是别想了。



    心下已有定论,董虎也不准备在这些事情上花费太多精力,准备将更多精力放在调运物资事情上面,就在他全力救助百姓的时候,幽州也正在发生一场较大的动荡。



    公孙瓒与刘虞没有彻底闹掰之前,他在幽州有着很高的民望,主要原因就是他对乌丸人强硬的态度上。



    乌丸夹在鲜卑与大汉朝之间,两族看似没有太大差别,但两族的意识形态却是完全相反的,一个倾向于母系社会,一个则是父系社会,若非天下大乱,只要有大汉朝支持乌丸人,两族的战争肯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正因夹在中间的乌丸人需要大汉朝的支持,所以他们才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叛,最多打一场代理人战争,诸如支持张纯、张举造反,诸如当前支持刘虞的下阎柔、鲜于辅、鲜于银与公孙瓒干仗。



    乌丸人与鲜卑人的意识形态完全相反,除非乌丸人彻底战败,否则是不可能低头臣服鲜卑人的,正因这个缘故,他们才不敢轻易得罪大汉朝,哪怕大汉朝发生了内乱,他们也不会轻易南下,道理很简单,一旦他们大规模南下侵入幽州,鲜卑人就会趁捅他们的屁股,就会把他们族地内的老弱妇孺全部掳走沦为奴隶。



    乌丸人不会太过得罪大汉朝,哪怕天下大乱,哪怕幽州空虚了,他们也不敢轻易入侵,但不代表一些零星乌丸人就不会劫掠幽州百姓。



    鲜卑人在击败北匈奴后,每间隔一年就会南下侵入一次汉朝边境,正因这个缘故,汉灵帝刘宏才集中了三万骑与檀石槐打了一场,只不过是汉朝败了,造成的后果也极为严重,不仅让美稷单于庭发生了内乱,汉朝更是丢了河套三郡



    鲜卑人每隔一年就会南下一次,而弹汗山又距离幽州太近,比进入并州还容易,每一次南下就会造成乌丸人死伤,被打散的乌丸人部落也多,而这些散落的乌丸人也只有三条路可走,其一是加入其他乌丸部落,其二是成为汉朝的雇佣兵,是护乌桓校尉中的乌丸义从,其三是落草为寇,劫掠幽州百姓。



    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之西凉兵王请大家收藏:(三国之西凉兵王笔趣阁更新速度全最快。



    一旦没了赖以生存的牛羊,乌丸人就只有这三条路可走。



    谁家死了人,谁家就会仇恨乌丸人,刘虞与公孙瓒在对待乌丸人的态度完全相反,一方以拉拢、安抚为主,另一方则极其强硬。



    幽州大族因为不希望彻底激怒乌丸人,避免战乱之下遭受更大损失,故而支持刘虞,除此之外,还有很少遭受乌丸人侵害的幽州南部百姓,他们同样也不希望激怒乌丸人,总之一句话,只要是支持刘虞的幽州百姓,大多都是没有被乌丸人祸祸的百姓。



    但幽州北部汉民时常被股乌丸人劫掠,更希望有个大英雄来保护他们,而极其强势的公孙瓒就成了他们的希望,所以幽州北部汉民更倾向于支持公孙瓒。



    但这些都是公孙瓒没有与刘虞闹掰前的情形,随着天下大乱后,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刘虞更是断了公孙瓒的粮食补给。



    没有粮食,公孙瓒就没法子养活中数万兵马,于是就纵兵抢掠幽州、冀州百姓。



    幽州境内原本有相当一部分百姓是支持公孙瓒的,但当他纵兵抢掠百姓后,他也成了幽州百姓厌恶的对象。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三国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后,公孙瓒应该从易县逃回幽州境内,在幽州重整旗鼓后再与袁绍死磕才对,可他偏偏听信了关靖的话语,在河间国境内的易县与袁绍死磕不退,以至于最后被袁绍杀死



    公孙瓒是一方诸侯,他不可能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都不懂,但他就是没有逃回幽州境内,看似不符合逻辑,实则再符合逻辑不过了,盖因他已经被幽州百姓厌恶,若不败还罢,还能用武力压服幽州百姓,可一旦他战败逃回幽州,他必死!



    三国公孙瓒战败后坚守易县,若是坚守了下来,把袁绍熬退了,他还能在幽州百姓面前保持自己的威严,一旦兵败逃回幽州,他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厌恶了他的幽州百姓就会落井下石,根本不用袁绍动,他的脑袋就会被人砍下。



    而现在的公孙瓒还不如三国时的情形呢,至少三国时没有董瑁前往管子城救他的事情,因董虎的出现影响到了董瑁的命运,以至于公孙瓒彻底成了忘恩负义的人。



    董瑁一人一骡子前去救他,结果他却参与了关东诸侯会盟,欲要砍杀太师董卓,在董瑁的亲闺女董白出使时,又有羞辱恩人之女嫌疑。



    这些不提也罢,胜者王败者寇,只要幽州军在战场上击败凉州军就成,可关键是他现在败了,当日董白当众的威胁也成了幽州各将的梦魇,唯恐他人宰了自己,拿着自己的脑袋换取一个四品、五品将军



    公孙瓒战败,幽州随即大乱,各城纷纷自立,阎柔、鲜于辅、鲜于银领兵八千杀入蓟县,斩公孙瓒下大将邹丹,众将共推护乌桓校尉阎柔为幽州留守,并遣使入河间,向凉州军上表臣服



    一个又一个坏消息传入易县,原本强势霸道的公孙瓒仿佛被打断了筋骨,几若成了郿坞中的董卓,只允许七八岁孩童进入十丈高的城堡,城内除了女人和孩童外,连一个兵卒都无,所有兵马全都居于城外,连传达军令都只用女人传达。



    董卓建了郿坞,虽然也是以孩童和女人为主,可那是因为他遭遇了数次刺杀,而且城内也有三千兵卒,并不是董卓真的怕了哪个,可此时的公孙瓒是真的怕了!



    将为兵之胆,统兵主帅畏惧了,城外将士的军心也随之散了,或是逃回大乱的幽州据城自立,或是向南逃入鄚县向颜良投降,不到一个月时间,易县城外只剩下不到五千兵卒



    河间国不断送来幽州消息,依照正常情形,董虎应该立即调四骑营北上幽州,应该第一时间里控制幽州境内,然而他只是让人送去平城一封信件,好像根本不在意幽州似的。



    事实上,不是他不在意幽州,而是他更在意冀州的安危!



    喜欢三国之西凉兵王请大家收藏:(三国之西凉兵王笔趣阁更新速度全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