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实力不容小觑的儿子们

A+A-

    董虎的四个儿子是以“宁静致远”为名,四个儿子当中,除了所生的三子董致外,其余三个虽然看似年幼,事实上却不能单纯的认为他们只是个孩子,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支持他们的群体。



    长子董宁是大丫所生的嫡长子,大丫自一开始就掌管董虎背后一切内政,在韩遂、边章造反的时候,因临洮乡亲从参狼谷走高原撤入河湟谷地,临洮、河湟谷一系凉州人基本上都是大丫和儿子董宁的坚定支持者。



    内阁六部是文官体系,天下大乱后,真正掌权的是武人,天下一旦稳定后,文官若能从武人中夺回权力,他们才会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否则他们的支持与否并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临洮、河湟谷一系凉州人却是实实在在的握兵马大权的一个群体!



    长子董宁不仅仅因母亲大丫而拥有极强的实力,他自身就拥有自己的大将和兵马,在董虎对下军队进行划分时,京畿兵团分为南军、北军。



    西汉时的京畿兵团同样分为南军和北军,南军是各郡国选拔出来的戍守京师精锐,北军则是守卫皇宫的精锐,相当于皇帝的私兵,这样性质的兵团在各个朝代都有,无非名称上有所区别。



    西汉时的南北军是战场上的主力,总数将近十万人,但到了东汉时期,因帝国财力不足,南军直接裁撤了,北军八营也被合并成了五个营,总数也只有数千人,即便加上各个城门兵卒,总数也不过一两万人,正因这些原因,东汉王朝不得不雇佣一些羌人、乌丸人、匈奴义从雇佣兵参与战争,不得不大量使用临时征募的民壮,以至于汉兵的战力急速下滑,远不似西汉时那么所向睥睨。



    自光武帝开创了东汉王朝后,大汉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衰落的原因有很多,董虎想扭转这样的情形,不仅要对土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同时也要恢复当年西汉时期鼎盛武力。



    恢复原本的十万京畿精锐是必需的,所以他就又重新设立了南北两军。



    南军八营,即董罴、董放、董骨、张辽统领的四骑营,共计两万骑;即孙牛统领的破军营、胡三统领的山字营、董越统领的第三步兵营,以及直属于五军都督府的八关都尉步兵营。



    四骑营没什么可的,一直都是董虎里的精锐骑兵营,第一步兵营破军营、第二步兵营山字营的地位都很稳固,但第三步兵营长安营的营主却变更了一次,原本的营主是郭汜,但他在攻打徐州时犯下了大过,之后其部将于爽成了长安营的营主,但因当日凉州军与淮南军对峙,为了更好的统一指挥作战,郭汜所部长安营与董越统领的北地营合并了,组成了崭新的第三步兵营,而营主则由董越担任。



    董越是董卓一系老将,与牛辅、徐荣、樊稠、胡轸、张济、李傕、郭汜是同一辈或同一级别的人,而于爽只是郭汜的部将,军中资历低了董越一头,由董越担任第三步兵营也是合适的。



    至于第四步兵营则是守卫雒阳八关的卫戍兵马,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统辖,因其特殊性,若要统领八关兵马,依照汉兵的惯例则是由大将军统领,正如中平元年黄巾军造反时,大将军何进就直接统领八关都尉。



    关键是董虎下并无“大将军”合适人选,就算有这样的人选,他也不会将凉州军几十万兵马交到他人中,所以第四步兵营一直直属于五军都督府,由留守雒阳的老将们统领。



    南军骑兵营的编制是五千人,步兵营的编制是一万五千人,四个骑兵营、四个步兵营共计八万精锐。



    相比正规军一样的南军,北军就有些不够看了,除了隶属于董虎的亲军三千重甲骑外,余者都是幼军、俘虏、投降各级将领组成的亲兵杂兵,兵员数量始终在变动,至于为何变动主要还是因为北军虽是董虎的亲随亲军,但却是南军缺员时的补充。



    依照汉兵的规矩,战争到来后由朝廷抽调南北军作为战争核心,在这个核心基础上进行征募扩兵,组成一个征战军团,只不过到了东汉时期南军被裁撤了,只剩下了北军而已。



    董虎四处征战时,同样采取了这样的法子,而南军七大营主董罴、董放、董骨、张辽、孙牛、胡三、董越都在外征战,或是在淮南三郡与曹操、孙策对峙,或进入幽州、冀州征战镇守,哪怕他们现在可能已经成了一郡太守、一州总管,但从他们的“南军”属性来看,他人很容易判断出来,他们担任一州总管一郡太守、将军都只是暂时的镇守,未来肯定会重新回到帝都。



    南军更像是正规军,北军却像是个杂牌,但北军的地位特殊,是董虎的亲军,是他更为重视的幼军,以及他想要改造的降军将领,怎么看都很杂乱,但北军却是董虎想要改造凉州军的关键。



    凉州军的精锐主力是凉州系,其次是当年的黄巾军系,紧接着是董卓所属的汉兵一系,这些兵马组成了凉州军的核心精锐,剩下的都是俘虏或投降的关东诸侯所属的郡国系兵马。



    董虎一带出来的兵马,自然知道凉州军是什么性子,并不会因为他们现在老实听话而被迷惑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之西凉兵王请大家收藏:(三国之西凉兵王笔趣阁更新速度全最快。



    边地百姓性子现实,这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集体性子,而是凉并幽常年动荡之下形成的集体特性,凉州军几十万兵马之所以愿意听从董虎的军令,原因有很多,并不仅仅只是军中制度。



    军队听令行事少不了严厉军规的约束,可凉州军散落的到处都是,有些甚至远在数千里外,董虎又没有长着千里眼,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他们。



    制度再好,军规军纪制定的再如何严厉,可若执行者是个贪婪无度的混蛋,制度也只是贴在墙上的一张白纸。



    军规军纪是一方面,升迁考核与军规军纪挂钩,与他们的直接利益挂钩,诸如表现良好的将领、兵卒,一旦受伤退役后就很容易转职成了地方各级官吏,军中将士又不是傻瓜,战场上若是战死了,那自然是一了百了,可若活了下来,受了伤,年龄太大无法继续征战厮杀,就算退役离开了军营,那也多多少少是个官不是?



    兵卒又不是傻瓜,自然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丢掉日后人生的崛起。



    除了现实的利益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几十万凉州军都是董虎在战场上俘虏的,是他在十五年当中不断俘虏、训练出来的兵马,凉州军对他有种本能的敬畏!



    想要马儿奔跑,就要给马儿喂草,仅仅只是规矩约束是不够的,董虎很清楚几十万凉州军是什么性子,但他们当中的精锐也在渐渐衰老,需要更多新鲜血液补充,于是就有了“幼军”的事情。



    天下乱了,人心也会跟着动乱,兵卒在乱世当中处于食物链顶端,看到的,听到的多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事情,统兵将领若不加以约束,很容易变成一群暴徒、匪类。



    乱世当中人心易乱,很容易被“杀人放火金腰带”成功案例影响到,兵卒是如此,将领们同样如此,并不是看着老实就真的老实听话!



    身体里藏着个后世灵魂,他很清楚唐末节度使们能顺利活过十年的少之又少,很清楚三国司马懿是如何成功篡魏的,所以为凉州军补充新鲜血液,逐渐将凉州军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军”是必要的。



    幼军看似有些杂,根本没资格与南军八营正规军相提并论,然而却是董虎最为重视的存在!



    北军的编制有些杂,幼军当中的子一旦超过十八岁就成了军中的常兵,直属于董虎统辖,低于十八岁的子则是预备役,直接隶属于长子董宁统领。



    将军百战死,烈士阵上亡。



    战场上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董虎又没有亲兄弟,一旦他意外战死在了战场上,身后事又当如何?



    董赤、董厚、董重、董罴、董放、董尚、董佑、董鼎、董晃、董晟、董炜、董九他们都是董虎一带大的兄弟,“忠孝节义”更是他收下的养子,可一旦他真的意外亡故,杀伐果断的他们还会听从一个屁大娃娃的指挥吗?



    不知道。



    董虎不敢赌人心!



    正因不敢赌,他才会过早的给予儿子一些兵权,尽管看着只是一群娃娃,可儿子的实力却不比董虎下任何一将差了半分,盖因华雄、典韦、武安国、许褚甚至包括现在的颜良、文丑、张合、高览等一干幽冀降将,名义上都属于儿子董宁麾下将领。



    华雄、典韦、武安国、许褚、颜良、文丑、张合、高览等人都是跟随各路诸侯骤然崛起的将领,董虎对他们的骤然崛起并不看好,他们或许会有极大的潜力,可潜力并不等同于当前的能力,若是十年后,他们在战场上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惨烈厮杀,自然而然的就会成为一名合格将领,可若没有这一过程,若是同等兵马与凉州军任何一员老将厮杀,输的一定是他们!



    人是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将领们同样如此,包括董虎在内的凉州军将领,无一不是在战阵上厮杀了十余年的将领,尽管董虎和他的兄弟们的年龄甚至比典韦、许褚还要年轻,可军中资历、实战经验远不是他们能比的,击败他们并不困难。



    正因这些后世名将们缺乏实战经验,也没有经历过正统汉兵教育,董虎这才将他们带在身边,让他们成为幼军将领,也因此而算是儿子董宁麾下将领,至少名义上是如此。



    除了这些名义上的降将隶属于长子董宁外,儿子还自己招募了一些大将,诸如原凉州总管董乙从凉州前往徐州时,曾送给儿子几员凉州将,诸如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除此外,儿子董宁坐镇汝南郡时,收获了号称北地刀祖的蔡阳及其女婿秦琪的效忠,刘辩前往汉阳郡时曾留下了高顺、文聘两员大将,之后董虎也将二人送到了董宁身边。



    喜欢三国之西凉兵王请大家收藏:(三国之西凉兵王笔趣阁更新速度全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