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A+A-

    当然,以上无论是“疏离”还是“孤独”都仅仅是存在于林灰的内心深处很主观的感受。

    周围人并没有将林灰刻意孤立出来。

    相反,因为林灰一系列一鸣惊人的表现。

    在同学的口口相传之中简直被吹得离谱。

    连带着林灰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林灰”这个代号在同学眼中俨然已经成为了“牛比”的同义词。

    林灰不是虚荣心很强的人。

    他并不是很汲汲于这些虚名。

    但不管怎么,在同学之间名声的上涨也是一件好事。

    这几乎意味着涉及到同学关系林灰甚至不需要刻意维护。

    只需要不肆意妄为的破坏,就能拥有不错的同学关系。

    这无疑将少耗费林灰很多维系同学关系所耗费的精力。

    “维系关系”?这话似乎显得林灰很功利。

    其实不然,虽然林灰渴望良好的同学关系。

    但好歹林灰也是有外挂傍身的人。

    林灰也没指望同学关系会给他提供什么助力。

    只希望别后背受敌起就行了。

    很早之前林灰就想过。

    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上是有基本盘的。

    构成基本盘最核心圈的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家人。

    而家人之外则是姻缘关系构成的基本盘次核心圈。

    而在此之外,基本盘最广大的外围则是由校园关系和老友关系构成。

    而同学关系就是校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到社交基本盘的外缘虽然不怎么重要。

    但一样要稳固。

    别哪天稍微林灰遇到点波折这些人里面出现一些落井下石的人。

    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面上都不好看。

    而且不光是面上不好看的问题。

    有时候熟悉你的人反目之后比敌人还可怕。

    总之,林灰渴盼比较稳固的同学关系。

    就现在来看,林灰和高中这些同学的关系还很不错。

    林灰希望今后依旧能保持这种状况。

    涉及到社交基本盘的核心圈——亲人。

    林灰完全不需要有什么好担心的。

    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家,始终是林灰最温暖的港湾。

    而家人们始终是林灰最坚硬的后盾。

    林灰虽然是重生者,但并不是孤儿。

    非但不是孤儿,林灰家里现在也算是四世同堂了。

    重生之后林灰觉得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太爷爷还健在了。

    虽然此时太爷爷已然9岁了。

    但太爷爷除了腿脚有些不便利之外,耳不聋眼不花。

    之所以腿脚不方便是因为早期战场流弹的缘故。

    起来林灰的家庭虽然物质条件算不上出生就在罗马那种。

    但家庭背景却也算得上根正苗红。

    毕竟林灰太爷爷那辈就开始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战斗了。

    某种程度上林灰也算是四代目。

    在林灰太爷爷的熏陶下。

    林灰家里很多人都曾入伍过。

    远的不,林灰父亲那代人里里林灰的大伯也经受过战争的洗礼。

    林灰父亲虽然没经过战争。

    但也参过军的,之后转业的。

    至于林灰母亲那一系。

    则是从事教育/科研方面的人员比较多。

    像林灰家庭谈不上什么树大根深的背景。

    但遇到见真章的时候反正不会掉链子。

    就这么吧,最严格的政/审林灰也能顺利通过。

    基本就是b叠满了。

    别人是不是涉/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好。

    林灰这妥妥的接/班人啊。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熏陶成长。

    林灰有些东西可以是刻在dn里面的。

    重新来一遭,林灰从内心深处渴望着做一个真正意义上对国家有用的人。

    尽管以“有用”和“没用”来衡量人的价值这种做法多少有将人进行物化的嫌疑。

    但不管怎么,林灰希望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不过这些也都是后话了。

    现在比起这些东西摆在林灰面前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

    ——林灰要尽快打破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的出处是桑斯坦所着的信息乌托邦这本书2006年。

    桑斯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只会注意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

    久而久之人们接触的信息就越来越局限,越来越窄。

    这种现象就像蚕吐出来的丝一样,细细密密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最终像一个蚕宝宝一样被桎梏在“信息茧房”内,失去对其他不同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触会。

    当时,他的这一观点还只是作为一种推论和预测。

    毕竟在桑斯坦最开始提出“信息茧房”时,尽管人们对算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

    至少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对信息技术方面算法的认识的还是相当模湖的。

    尤其是当时的人们根本就意识不到算法带来的威能。

    当算法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内容分发的通行规则之后。

    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信息茧房”已经悄然降临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各种信息海量爆发。

    海量爆发的信息使得络信息极为丰富,可谓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在这样信息丰富的互联中,人们接受信息的自由度空前提高。

    人们有琳琅满目的信息产品,可以随意选择。

    当然,当用户选择之后,其实是有无数双“眼睛”在关注着你的选择的。

    而操纵着这些眼睛的东西就是各种各样的推荐算法。

    在这些算法的作祟下,你会发现之后对你的推送信息的针对性大大增强。

    用户关注过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络智能系统会跟踪计算、源源不断地为你推送相关信息。

    坦率地,这种算法最初目的未必是为了让用户闭塞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送制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取信息更为便捷。

    但客观层面上,这种推荐体系也却是容易让人们越来越容易迷失自我。

    陷入“信息茧房”营造的环境中。

    人们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而络智能系统则“监控”他们。

    不断关注独特和同质化的信息传播。

    其结果是,人们变得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个人满足,以至于对其他信息完全漠不关心或无暇顾及。

    最终用户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

    在这样一个圈子里,信息的同质化互动往往又会加强他们的兴趣和意见。

    并导致对某些事情和想法的痴迷和偏执。

    这反过来又大大降低了与他人交流的可能性,限制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感知。

    渐渐地,不知不觉人们就陷入了“信息茧房“里。

    这一切的一切,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

    在互联这么一个开放式的空间。

    反而会形成一个闭塞式的“信息茧房”了呢?

    仔细想想甚至会让人有细思极恐的感觉。

    但这就是事实,现在的话信息茧房的迹象可能还不是很明显。

    但如果一如前世那般发展的话。

    再往后几年,在算法精心勾勒下各个软件处心积虑的推荐给用户所偏好的内容。

    让用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常有的事情。

    而现在林灰面对的境况就很类似于面对着一个信息茧房。

    林灰发现他在获取信息时:

    除了少数从黄静、尹芙卡莉等人那获得的消息之外。

    林灰所获取的消息也终究是靠各种各样的站。

    而各种站上想获得通达的信息络终究是有局限性甚至是带有一定层次的误导性的。

    或许林灰看到的信息只是背后的人或者各种大数据下的算法想让林灰看到的呢?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那无疑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