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布面甲与扎甲
果然就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曹氏派人将信送出去二十多天以后,就有头缠红白两色纱巾的塔吉克人来到了破虏州,顺利接过了弹棉花这种高新科技。
一番接触过后,张昭惊讶的发现,曹氏这个母族,号称汉日天种的族群,上他早就接触过了。
因为他们实际上就是曾经的朅盘陀国人,大唐还曾经在朅盘陀的国土上,设立了非常著名的葱岭守捉。
曹氏的母族,就是那位被迫投降吐蕃的朅盘陀王裴星的后人。
同时张昭身边,由于阗裴刺史推荐给他的训鹰勇士裴升远、裴同远兄弟,实际上就是曹氏的远房亲戚,按辈分来,曹氏还是裴氏兄弟的表姑娘(表姑)。
而那位大胡子裴刺史的身份也清楚了,他就是当年疏勒国王裴冷冷的子嗣。
只不过他这一支人在疏勒被吐蕃攻陷之后,没有随安西军撤去龟兹,而是南下到了于阗。
虽然当时于阗也已经被吐蕃控制,但在尉迟家的保护下,他们还是顺利安顿了下来。
后来前往了朅盘陀国的地盘上,与朅盘陀王裴星的后代混居在了一起。
双方从此都抛弃了原本的塞种人姓氏,只以汉姓裴来表示两族合一。
不过,裴刺史也给张昭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大唐最后一任葱岭守捉罗提杰和守捉城的军士后裔,以及前去投靠他们的疏勒镇守使鲁阳,龟兹王白环的后裔,早在六十年前就被喀喇汗人攻破城堡,部分逃脱,大部被掳不知所踪。
张昭长叹了一口气,也不是不知所踪,鲁家的后人鲁三郎不是当了叛徒,出卖了忠贞库的秘密嘛!
现在,还能找到的安西军,就只剩下了郑家、杨家和拔汗那王薛家这三家人了,但愿他们坚守的城堡没有被喀喇汗人找到。
带着复杂的心情,张昭带着蛮熊和顿珠这哼哈二将,来到了焕然一新的棉花加工厂。
一块厚实紧致还有些硬的棉褥被拿到了张昭眼前,这就是张昭所开的有些不完全的金指。
其实与后世的棉褥差不多,除了硬一些以外,最大的差别是在成本上。
“大王,这块棉褥是按照您要求裁好了的,妾亲自试了一下,确实可以做出你的那种棉衣。
真挺暖和的,以前可没想到棉花除了可以用来织叠布以外,还能这么用呢!”
曹氏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看起来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了。
张昭也知道了她心中阴影的来源,那就是跟她一起被俘,她养了一年多的萨克图儿子阿赫玛德,已经在年初病故了。
至于这个病故,是不是真的病故?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反正自从疏勒城破后,曹氏就再也没见过阿赫玛德,直到知道了他的死讯。
“这块棉褥,一定不便宜吧!”张昭摸了摸棉褥,还拿起来抖了抖随后问道。
曹氏点了点头,“对啊!就是太费人工了,织出这么一块棉褥所耗费的人力,都能织出三匹叠布了。”
叠布,也就是被后世称为高昌白棉布的玩意,这个时候质量差一点的称为叠布,质量好的就是细緤布。
在此时河西,归义军治下一个有一百二十亩地的地主,一年纳税额就差不多为一匹细緤布。
一匹细緤布则可以换两匹半叠布,换算过来,也就是制造这块六七斤的棉褥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工成本,差不多能给五十亩旱地交税了。
贵!是真特么的贵!但是值得。
因为布面甲也就是棉甲比起现阶段的唐式扎甲,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布面甲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个布甲什么的,防御力一定很差,或者很多人认为,布面甲是用来防御火枪的,对冷兵器不一定好用。
首先,这玩意不是布甲,而是用上好的棉布加上反复捶打的棉花,在内里衬以大块的精铁甲叶制作而成。
也就是,表面看着是棉袄,但实际上里面是衬着坚硬铁甲的铁甲衣。
防御力可能比欧洲中世纪的一体板甲弱一些,但不比唐式扎甲强,也绝对不会差。
其次防御火枪云云,这就完全是瞎了,首先布面甲防御火枪的效果不是太好,除非是明末那种官造的烂枪。
最后就算是造出来防火枪的,那大家想想,火枪多少动能?弓箭才多少?能防火枪了,防弓箭还不是菜一碟。
不管冷热兵器时代,最大的伤亡都是出现在远程打击上的,这甲能防住弓箭,那就是好甲。
再是重量,唐式扎甲,你再怎么减重,要做到全身防御的话,最少都是六十斤往上了。
而布面甲呢,按照锦州市博物馆收藏过一件清代盔甲为例。
头盔残重5千克,衣服残重3025千克,总重量49千克,也就三十斤上下,这还是护住臂、腋下、躯干的那种大面积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甲叶的区别上,布面甲可以用铜钉配合棉花来固定甲叶,这样甲叶就可以做的更加大块,增加了防御力的情况下也能减重。
而扎甲呢,必须要将而密的甲叶用绳索串连,靠彼此堆叠覆盖的方法,来形成区域的防御能力。
历史上清代布面甲的甲叶普遍不到六百片,而扎甲一般最少需要两千片以上,光是穿甲叶的绳索,就得几斤。
布面甲对比扎甲,重量足足轻了一倍,这绝对是跨越式的发展,像是蛮熊这种憨货,他穿六十斤的扎甲还能跑起来,穿上布面甲,那还不得起飞咯。
关键时刻甚至可以让他穿两层布面甲,这样的防护力,张昭相信就算是骨朵砸上去,伤害都得减半。
再从省钱的方面来,此时棉花虽然贵了点,但随着棉种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肯定会越来越便宜的,而扎甲要打造两千多片甲叶,冶炼打造成本异常高昂。
制作方面也差不多,用铜钉配合棉花固定甲叶的做法,更是比扎甲简单省钱了无数倍。
要知道扎甲的制作,是需要在铁甲叶上穿两个孔,然后用牛筋混合绳索来一个个捆紧的。
两千多片甲叶啊!光打马蹄样的孔就要打四千多个,还要慢慢穿好,耗费的人力简直恐怖。
然后从维护上来,扎甲一旦损坏,哪怕就是几片甲叶的损坏,也是需要修复周围一大片才能保证防护力。
如果穿甲叶用的是牛筋混合绳索还好点,这种要坚固不少,但是单纯用红绳,那就麻烦了,很容易出现绳索断裂的麻烦事,经常需要修修补补。
而布面甲呢?这玩意就跟给破衣服打个补丁差不多,哪坏了就补哪,相当省事。
最后布面甲的优势则是来自于战场实战方面,这个时代的战斗,并不是能很快的分出胜负。
那种双方嚎叫着冲上去,个把时就分出胜负的场景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精锐部队的决战中,是不存在的。
一般情况下,哪怕就是一天之中都要激战三四次,所以军队中核心的甲士在一天中,是需要不断的穿上甲胄然后脱下,然后又穿上再脱下。
这种战斗能持续个两三天,直到一方没有力气支撑不住,才是溃败的开始。
就更别提与草原民族的战斗了,草原民族多是轻骑兵,大多数时候他们的作战方式是围困和不断吓唬,消耗完汉军的体力之后,才会扑上来。
这也导致了中原的骑马重步兵在对抗草原骑兵的时候,经常需要卸下甲胄以保存体力,不然穿着五六十斤的盔甲,谁也抗不住多久。
总体来,此时的大战,穿甲和脱甲是非常频繁的,而扎甲为主的步兵甲这种披裹式的穿戴,非常麻烦,不管是穿还是脱,都需要辅兵帮助,速度也慢。
历史上就发生过很多次甲士脱了盔甲休息,但是草原敌骑这时候突然打过来了,慌忙中甲士来不及披甲或者没有披甲完全,最后穿着单衣被直接打崩。
但是布面甲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实际上就是内衬精铁片的棉袄,不管是穿或者脱,都可以一个人完成,你不来我就脱了,你来我最多一两分钟就披甲完成,简直不要太bug。
而且这不但是在列阵而战的情况下实用,行军中也很方便,遇到突袭,能在一两分钟披甲完成,足以大幅度减少被突袭的损失。
同时追敌的时候也有用,对于溃而不散的敌军,披着布面甲的重甲骑马步兵完全可以做到卸甲去追,追上了就披甲战斗。
对面要是着甲跑,肯定跑不过你,会被纠缠到死,对面要是想跑快的,那就只有丢盔卸甲,嗯!那就简单了,追着屁股屠戮就是了。
除了这些之外,布面甲还有最后一个好处,那就是特别合适在天气转冷的时代用。
因为布面甲用了大量的棉花,极大的增强了保暖性,明末是冰河时期,天气寒冷,所以大量装备了布面甲的清军才能在严寒中行军。
这个时代也一样,唐末也是一波气温降低的冰河时期,有了保暖效果极好的布面甲,张昭完全可以故意选择在深秋或者冬季与敌决战。
这样一边穿着暖和的布面甲,一边穿着能冰死人的铁扎甲,恐怕好多战斗,只要大家列阵对峙个把时辰,胜负的天平就要开始倾斜了。
这么多的好处,别一块棉褥价值三匹叠布,就是他价值三匹细緤布张昭也要把布面甲做出来。
而且棉褥昂贵,是贵在人工成本上,不是贵在价值上。
呵呵!张大王是什么人?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啊!会在乎人工?抓的那么多俘虏什么的,不用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