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73章 帽子在朝廷在
冲锋舟急速向前,在江中犁开了一条水道。
李景隆紧紧抓住扶,看着两岸急速退后,感慨万千。
不一会儿功夫,李景隆就适应了冲锋舟的速度。
李白曾有诗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恐怕就是现在的这种感觉吧。
本以为监利最少得五天时间,按照这样速度,岂不是五个时辰就到了?
五天和五个时辰,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五天时间,监利县的决口也不知道有多宽了!
那个时候,怎么堵都堵不上了,一切都晚了。
五个时辰!
只要监利县还有人在大堤上,尽量延缓决口的进一步扩大,就还有得堵。
吴王把这船叫做冲锋舟,实在是贴切无比。
这速度,可不就是在冲锋吗?
冲锋舟停在码头上,本以为是哪个船家的。
现在看,根本不可能!
如此快速,不用人力畜力,这种舟不是大明能造出来的!
不是人间能造出来的!
还有那个摩托车,更不可能是人造出来的!
不是人造出来的,那就是神造出来的!
刚才,吴王有上天相助!
吴王他本人就是天神!
本以为是吴王吹牛逼的,现在看来,不是!
敢情,吴王还真是天神下凡!
要不然,吴王怎么可能得到陛下如此青睐?!
想到这里,李景隆激动得有些飘了!
这次去监利堵决口,这么大的事,陛下居然点了我的名字!
这明,陛下对我足够信任!
显然,吴王把我也当成了自己人!
一开始显得很客气,叫我曹国公,后来居然叫我“隆子”。
这就表明,吴王在刻意拉近他与我的关系!
吴王一定是大明的储君,一定是大明的帝王!
神龙见首不见尾!
连自己这样的二品官员都没看出来吴王的本事!
更不要其他的官员和普通百姓!
以前,大家都被故意低调的吴王给骗了。
敢情,西域的事情,陛下根本没有夸大吴王的作用!
人们对于想象力之外的、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总是持怀疑态度。
所以,这才有了吴王是废物的假象!
吴王是神龙,这只有陛下才能够发现!
“隆子”,这岂不是“龙子”?
天啊!
陛下认了不少义子,比如沐英,比如平安,最后都成了诸侯,镇守一方!
他们可都是“龙子”!
吴王把我叫“隆子”,很有可能就是“龙子”,难不成陛下有这方面的意思?
五个时辰之后,到达了监利县的地界。
朱允熥拿出望远镜向前看:“曹国公,前面,就是溃堤之处。”
李景隆道:“吴王,您这样叫我,岂不显得生分?”
“请叫下官隆子!下官特别喜欢隆子这个称呼。”
“吴王,以前知道您本事通天,也只是听而已,并没有亲见。”
“今日一见,大开眼界,深感佩服!”
“能与吴王同行,不,不,不,能为吴王做事,下官三生有幸!”
“从今而后,在吴王面前,再也没
有曹国公,再也没有李景隆,只有隆子!”
朱允熥看到李景隆一脸真诚,不似作伪。
李景隆虽然在打仗上是个大草包,但是在其他方面肯定有独到之处。
比如李景隆不管是对于文臣还是武将,他都能得上话!
不管是高官,还是平民,他都与之结交。
这种人的协调沟通能力特别强!
政治是什么?
朱允熥看来,政治就是一种平衡!
就是要在各大势力、各个集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对执政者来讲,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阶层会越来越多,各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多。
执政者决不能拉一派、打一派,以牺牲这一部分的利益满足另一部分的利益。
执政者必须要平衡多方利益诉求,寻求最大公约数。
朱允炆没有用好李景隆!把他放在军事指挥的位置上。
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结果是一败再败。
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用的资源。
之所以无用,是因为将其放错了地方。
李景隆既然主动投靠,那就没有强行将其推开的道理!
“隆子,你来看看。”
朱允熥将望远镜递给李景隆。
李景隆拿过望远镜,吓了一跳,一抖,望远镜差一点掉了。
学着刚才朱允熥的样子,李景隆又拿起了望远镜。
又放下来,再凑近了看。
天啊,距离如此之远的情况都能看到!
“吴王,此为何物,居然能看如此之远?”李景隆问道。
“这是望远镜,大明科技院的人都会用。”
李景隆这才明白过来,难怪啊,咱当初围困大明科技院的时候,总是很被动!
自己作什么部署,陶成道他们总是能轻松应对。
敢情,自己以为他们看不到,其实他们早就观察到了。
因为他们有这个望远镜!
陶成道能制出如此神物?
不可能的!
一定还是吴王搞出来的,只不过是假托陶成道之名!
此时已经天黑,决口已经冲开了宽约十丈的大口子。
之所以没有再冲开多少有两个原因:一是此时栽种了不少树,延缓了决口扩大的速度。
二是仍有民夫在运送石头、草包。
朱允熥将冲锋舟停靠后回收。
大堤上的民工,正在紧张地向前运送物资。
因为天黑且下雨的原因,朱允熥和李景隆并没有引起注意。
“隆子,先找到主事的。”
李景隆大声喊道:“你们知府呢?”
一个民夫道:“知府大人走了!知县大人在呢。”
“知县在哪儿,叫他过来。”
民夫道:“知县大人在前面,决口处。”
朱允熥和李景隆朝前面走过去。
“把石头绑好了,赶快装砂,多装点。”一个人一边大声指挥,一边用绳索绑石头。
看不清此人的面目。
只能看到上身**,污泥遍身,头上居然还戴个帽子。
“你们的知县在哪儿?”
江水的奔腾声、大雨的哗哗声和民众的喧闹声混合在一起,大家并未听到。
“知县,
监利的知县在哪儿?”李景隆取下头盔大声吼道。
戴帽子的扭过头一看,急忙跑过来施礼:“国公大人,是您?您怎么来了?”
“你是谁啊?”李景隆不认识此人。
此人实在是狼狈,上身**,头上的帽子居然是折了翅的乌纱帽。
“国公大人,下官是监利知县黄淮,上月刚到任。”
“黄淮,你可知罪?”李景隆抹了一下脸上的雨水:“你如此打扮,成何体统?!”
“国公大人,帽翅断了,本来是打算扔掉的。但是,这帽子戴在头上,老百姓就能看得到!”
“有这顶帽子在,就明官府在,就明朝廷在!老百姓就不会散!”
朱允熥不禁有些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