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改善
*
日子平和, 充满了希望。
四月里,柳进原和苏红霞登记结婚。
二人商量好了,不必铺张, 办个革命婚礼。苏红霞的父母也赞同, :“部队情况特殊, 只要你们俩高兴就好……”
婚礼定在了四月十八号, 星期天。
会议里贴着大红的对联、囍字, 布置一新。
柳进原和苏红霞穿着军服, 胸前别着一朵红花, 红光满面。
仪式很简单, 二人冲着主席的画像鞠躬行礼。章主任代表组织上讲了几句话,发了喜糖瓜子,就算成家了。
机关里都没通知,只有苏红霞的家人、柳进军一家、田大旺一家来了。
大人们坐在一起, 娃娃们挤成一团。
冬子和梅子也戴着红花,涂了红脸蛋, 开心得不得了。
这是孙梅英的杰作, 非得给娃娃们装扮一下。不论大, 额头上都点了红点子, 喜气洋洋的。
田苗的眉心上也点了一个,衬得脸红扑扑的。
她嗑着瓜子, 吃着喜糖。
心,革命婚礼就是好啊,既简朴又文明, 还很热闹。
第二天,柳进原和苏红霞照常上班。
一人提了一袋子喜糖瓜子,给同志们发了发。
柳进原这边还好, 都是首长一级,开玩笑也不过几个人。苏红霞那边就不同了,年轻同志居多,起哄得也多,把苏红霞弄了个大红脸。
还有同志嚷嚷着:“红霞同志,赶紧生一个,给革命培养下一代!”
苏红霞抿着嘴,不吱声。
她把冬子和梅子看成亲生的,将来要不要生娃娃,还没跟进原同志商量。母亲还是要生一个,不会影响娃娃们的感情,对夫妻关系也有帮助,等到将来就明白了。
将来有将来的考虑,暂时顾不上。
苏红霞和柳进原沉浸在幸福之中。他们算过年回趟老家,探望爹娘。好几年没回去了,爹娘挂念着呢。
*
在喜庆中,迎来了“五一”节。
五一满三周岁了。
田大旺跟孙梅英商量着,把娃娃转到机关托儿所。这是刚办起来的,专门解决机关人员子女入托问题,条件虽然比不上部队托儿所,可也很不错了。况且,就在隔壁院子,离家很近,接送方便。
“好,我这就跟柳大哥……”
孙梅英自然赞同。
这些年靠着柳大哥的面子,不然,哪里上得了部队托儿所?她离开后勤快两年了,把娃娃搁在那里,家属们明里不,暗里可没少嘀咕。
柳进原也没意见,让进军去跟所长个招呼。
孙玉华想五一留下来,跟凯凯做个伴儿。柳进军笑着:“凯凯才多大?”
田大旺把五一接回来,出入证也上缴了。
这是规矩,不能破坏。
冬子和梅子舍不得,可舍不得也不行啊。
“苗,咱们一起办作业……”
“好。”
田苗嘴上答应着。
可下午放学后,就直接回家了。
柳伯伯和苏阿姨结婚了,她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那里当据点了。
宿舍大院这边也有了变化。
随着家属们陆陆续续地到来,娃娃们多了,住房越发拥挤了。早起上卫生间要排队,厨房也由两家使用,变成了五家公用。赶上饭点儿,淘米洗菜都要排队,磕磕碰碰是难免的。
孙梅英中午不回来,带着三子在单位吃饭。五一在托儿所,苗跟冬子、梅子搭伙儿。田大旺不想麻烦,就吃起了食堂。
可曹玉英一家老都在楼里,天天跟家属们碰头。
她很不开心,跟老何叨叨着:“工商局那么大,咋还不分房子啊?”
何副局长没好气,:“急啥?看看建国同志一家住在阁楼上,人家啥了?”
曹玉英被堵了回去,就找到孙梅英诉苦。
“梅英妹子啊,马上暑天了,一大家子挤在一起,还不热死人了?”
孙梅英也觉得拥挤。
他们一家五口住在阁楼上,以前还凑合,可娃娃们大了,真得挤不开了。看看大旺,个子高,一进屋就要低头,不然,就撞到横梁上了。
可沪上住房紧张,也是没办法。
拿苗话的:“住洋房就很不错了,有卫生间,有抽水马桶,不用像弄堂里那样一大早拎着马桶,去河边洗洗刷刷……”
知足常乐,孙梅英把心思搁在了工作上。
粮店里很忙,生意很红火。
除了工资,还发一点奖金。
每个月给公爹婆婆汇十万块(注:折合新币10元),赶上逢年过节,给娘家也汇一点,表达一下心意。剩下的就攒起来,还专门办了一个存折。
每到月初,田大旺领了津贴就上缴。
看到存折上的数字一点点增加,乐呵呵地夸道:“梅英,这都是你挣的。”
“那是当然。”孙梅英得意地笑了笑。
女人能挣钱养家,活得很硬气。
田苗的零花钱也多了。不过,她舍不得花,都攒了起来。
*
六月里,天气愈发炎热。
这天,田大旺下班回来,从挎包里掏出一沓钞票,晃了晃。
“梅英,这是这个月的补贴。”
“咋这么多啊?”孙梅英很惊喜。
“机关改革了,从供给制变成包干制了......”
孙梅英接过钞票点了点,一共三十六万块。(注:折合新币36元)
改成包干制后,机关人员的理发费、服装费、津贴费由个人自由支配。这么一来,田大旺的生活费多了不少。以前光拿津贴,干巴巴的十几万块,现在变成了三十多万块,跟孙梅英齐平了。
“梅英,以后住房、水电费要自个儿交了,衣服也不发了……”
“那到秋天,给你做一套中山装,我觉得挺好看的……”
田大旺和孙梅英穿着白衬衣、土黄布军裤。棉布不顶洗,裤边都洗得发白了。
经济宽裕了,就考虑着添置大件。
田大旺早想好了,喜滋滋地:“梅英,咱买一台收音机,交流电的,不用干电池也能收听……”
“好,那先去瞅瞅……”
田大旺和孙梅英去百货商店瞅了瞅。最普通的型号,一台要四十二万块,挺贵的。(注:折合新币42元)
二人一咬牙,还是算买。
孙梅英领了工资,就跟田大旺搬了一台回来。
“娘,听收音机……”
五一可高兴了,从托儿所回来就要听少儿节目。孙梅英喜欢听广播,田大旺喜欢听评书。如果不是忙着复习,准备参加毕业考试,收音机都舍不得关。
有了收音机,生活有滋有味。
田苗很开心,第一时间就能关注国家大事,还能听电影录音剪辑。
田大旺还考虑着买一辆自行车。
他的自行车是单位的。梅英上班离得远,骑车方便一些。
*
转眼放了暑假。
田苗跟着孙梅英去粮店,招呼三子。
冬子和梅子上了暑期班。
田大旺通过了初中毕业考试。
他拿到毕业证,百感交集。□□都换了几茬了,他终于毕业了。他跟梅英都超额完成了任务,跟文化沾了一点边。
孙梅英瞅着毕业证,很眼热。
等娃娃断了奶,要不要继续念下去?
她问苗,苗点点头。
“娘,学无止境,只要想念书,就坚持到底……”
五十年代,扫盲运动轰轰烈烈。
这是一项很伟大的运动,持续了十多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部分人都脱掉了“文盲”帽子,国民教育有了很大提升。
从后世来看,是很了不起的。
要知道,解放前文盲率达百分之八十,一多半的人都不识字。尤其是农村地区,女子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新中国改变了这一切,国民素质提高了,也为全工业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
秋季开学后,田苗升到了五年级。
无忧无虑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她不晓得,只想这么过下去。
就在这个月,棉布搞计划供应,开始使用布票了。
田大旺领回来一沓子布票,交给孙梅英。孙梅英也领回来一沓,装在木匣子里,心保管着。
以后买布做衣裳,没有布票可不行。
田苗瞅瞅布票,这是硬通货。
为了城乡居民都穿得上棉布衣裳,不得不定量供应。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粮油、棉布紧缺。搁在解放前,有钱人大手大脚,穿得是绫罗绸缎、细棉布,穷苦人家大多穿着麻布破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到人口,国家很重视,花了两年时间搞人口普查,摸摸底。
到了十一月,人口统计出结果了。
孙梅英听着广播,瞪大了眼睛。
“苗,咱们国家有六亿人?”
“嗯。”
田苗心,六亿还算少的,以后十多亿呢。
全国人口普查从一九五三年六月开始截止,城镇人口占13.26%,农村人口占86.74%。相比起解放前的人口,多了一个亿。(注1)
解放不过四年,就生了这么多?
一年一千多万,到处都是娃娃。卫生条件改善了,儿童夭折率大大降低,人口自然增长起来。
上面也很惊讶,第一次提出了节育的必要性。
孙梅英不算生了。
她要工作,不能被娃娃们拖累了。
*
经济发展,国泰民安。
可敌人是不甘心失败的。
这天,广播里播报了一条消息:“十一月十四号,我海军部队在浙江以东海面,击沉刮民党海军护航驱逐舰……”(注2)
作战室里,柳进原看着简报,目光炯炯。
“五月,刮民党空军驾驶着轰炸机侵扰浙江沿海,企图偷袭我方舰艇。我空军战机立马升空,与刮民党空军展开空战,一下击落了三架刮民党飞机,击伤一架……”(注3)
一直以来,在米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刮民党.军凭着海空优势,不断袭扰我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运输和渔业生产,气焰十分嚣张。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有了空军、海军。解放东部沿海岛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