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变动

A+A-

    *

    搬了家, 开始了新生活。

    跟过去不同,住得宽敞了,更像一个家了。

    田大旺和孙梅英咬咬牙, 拿出一笔钱买了两张写字台、一套沙发和茶几。写字台摆在卧室里, 靠着窗户。沙发摆在客厅里, 来了客人有地方坐了。

    五一喜欢沙发, 晚上睡觉也要躺在上面, 美其名曰“沙发床”。

    三子也跟着学, 不肯睡带栏杆的床。孙梅英哪里放心, 还是把三子揪到床上。三子想反抗, 就用武力制服。

    客厅还未隔断,就拉上了一道布帘子。

    白天拉开,晚上拉起来。

    厨房阳台也腾出来了,用砖头和水泥砌了台子, 还贴了白色瓷片。客厅和卧室都是水磨石地面,田苗的床靠墙摆着, 挂了一道粉底碎花床围子, 很温馨。

    田大旺和孙梅英把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 组成了双人床。

    他们想过了夏天, 就买一张大床,样式都看好了。这一阵子花钱太多, 没舍得买,先对付一下。等以后把公家的床还回去,或者换一个高低铺, 给五一和三子备着。

    房间收拾好了。

    孙梅英邀请冬子和梅子来玩。赶在星期天,还把大家都叫过来,弄点好吃的, 燎燎锅底儿。

    柳进原一家、柳进军一家都来了。

    柳进原看着房间,笑道:“还是搬家好,比以前宽敞多了……”

    冬子、梅子和苗又聚在了一起。

    在院子里走走,还去学校看了看。

    “苗,你们学校很高级嗳……”

    整齐的校舍,绿树成荫,还有大操场,很正规的样子。田苗心,这是后世的重点中学,从初中到高中,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市都数一数二。

    冬子和梅子瞅着,甚至萌生出了转学的念头。

    搬家了,可联系不能中断。

    两家约好了,一个星期聚会一次。虽然离得远,可搭乘电车还是很方便的。

    柳进原这边有吉普车,可他不想太招摇,都是提前下车走路过来。他穿着便装,院里的人不了解他的身份,以为是田局长家的亲戚。

    家里安置好了,五一和三子上了区里的托儿所。

    都是机关人员的子女,管理得不错,吃得也好。孙梅英很开心,跟大旺悄悄地:“区里比市里阔气多了……”

    “梅英,出去可不能瞎……”

    “我知道……”

    孙梅英乐呵呵的。

    苗跟她,这是沪上最好的一个区,各种西式建筑,商业很发达。以前都是外国人和洋买办,普通市民很少来这边。

    田苗的惆怅也消减了不少。

    这边环境好,隔着一道街区,有很多花园别墅,不少名人都居住在这里,闹中取静。即便搁在后世,这里也是顶级富豪区。在这里生活,有一种掉进米缸里的感觉。

    一家人都很轻松,只有孙梅英很辛苦。

    一大早,她要搭乘电车去粮店。下车后,还要走一千多米。晚上下班回来,都七八点了。一进门就倒在沙发上,不想动弹。

    可孙梅英乐此不疲,从不迟到早退,表现得跟以往一样好。

    按照现有政策,户口和粮本随着人走。娃娃们上学,要核对这个。

    田大旺去派出所开介绍信,迁移户口。

    市内迁移很方便,一会儿就办好了迁出手续。

    “田同志,我们这边发函,一个星期之后,你拿着户口本去那边派出所办理迁入手续……”

    田大旺办完了事,给徐立方电话。

    徐立方听到大旺搬家了,连声恭喜,找个时间话儿。

    换粮本要去粮食局开证明。

    以前,粮本挂在第二粮店,孙梅英拿着直接换粮票、买粮食,很方便。可现在,不能扛着粮食挤公交车,就想转到附近的粮店来。

    离家最近的是第十九粮店,前店后院,规模不。

    田大旺去办粮本,心里一动。

    不如把梅英调过来?

    他听了一下,粮食系统人员编制满了,很难进人。不过,内部可以对调,尤其是粮店之间,只要双方同意就行。

    这件事难不难,需要协调。

    孙梅英提交了申请,粮店主任舍不得。

    可孙梅英家里情况特殊,上班远,娃娃们,爱人也调动工作了。粮店主任一向耿直,还是签了字,只是要求局里对调一个统计员过来。

    可第十九粮店那边有统计员,一时半会儿的没法对调。

    粮店主任:“梅英同志,不要着急,年底调整大,会有机会的……”

    这件事暂时搁下了。

    田大旺在粮食局有战友,就了招呼。战友拍着胸脯:“建国,你放心,这事儿我留意着……”

    *

    不知不觉,暑期过去了。

    秋季开学后,苗和冬子升到了初中。

    换了新地方,班里的同学一个都不认识,田苗装得老老实实,不爱话。可回到家,就拿出高中课本,开始复习。

    她要发力了,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不能再那么懒惰了。

    冬子这边,当年的六人组散了,分到了好几个班。

    可放了学,还是一道走。

    在学校里,冬子碰到了白素雅。

    白素雅担着教务主任,不认得冬子。

    冬子变化很大,个子长高了,不是特别熟悉的话,根本认不出来。

    白素雅也有了变化。

    她穿着青灰色套装,留着齐刷刷的短发,像这个年代的大多数职业女性一样,朴素大方。

    柳进原结婚,她是晓得的。

    那时,她正在跟乔营长接触,是章主任介绍的。一开始,只是同志关系,随着不断加深了解,终于结成了革命伴侣。

    只是乔营长在营区,一个星期见一回面。

    去年夏天,她生了一个女儿,叫乔爱民。

    她不再写诗了,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女儿身上。

    *

    日子一晃而过。

    到了年底,孙梅英调到了第十九粮店。

    离家近,上班方便。

    这边住得没那么稠密,居民也少,工作一下轻松了不少。

    孙梅英熟悉业务很快,粮店的韩主任也放了心。

    赶着调工资,孙梅英长了一级,一个月拿四十块。

    别看这多出来的五块钱,能买好些东西呢。按照目前的供应价格,大米不过一毛八分钱一斤,五块钱能买二十八斤大米,够一个大人吃一个月的。

    这时候,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了,手工业也实现了合作化。大部分农户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占总农户的96.3%,高级社占到87.8%,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注1)

    靠山村那边,田老汉一家还在初级社呆着。

    田秋山来做思想工作,号召加入高级社。可田老汉摆摆手,:“秋山,这不是自愿的嘛?”

    “二叔,大旺是国家干部,您这思想咋恁落后啊?”

    “落后?”

    田老汉心,这是大旺特意叮嘱的,他才不当先进呢。

    田老汉到底没入高级社。

    田大顺和田大壮也没加入。他们也瞅见了,刚入社是挺好,可几十户人家掺和到一起,矛盾就出来了。是大集体,可总有想占便宜的,出工不出力,喜欢磨洋工。干活时间也绑得死死的,一点也不自由,还耽误事儿。

    孙有良一家也没入高级社。

    他精细算,过着日子。余粮也攒着,没拿出来换钱。

    这是梅英写信叮嘱的,粮食主贵着呢,城里都定量了,要用粮本和粮票才能买粮食,够吃但是没有富余的,老家这边也省着点,不能大手大脚。

    孙有良当起了落后分子。

    村干部上门动员,就装聋作哑的。

    苗的几个舅舅也跟着。成家后,分出去单过了,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平日里,新粮旧粮轮换着,再掺杂一点粗粮,精细算地过日子。

    一九五六年,轰轰烈烈地过去了。

    因为投资大,发展快,财政吃紧。上面提出了机关单位要压缩编制,精简人员。

    这么做很不容易。

    要知道解决财政赤字,只要放点水稀释一下,钱稍稍贬值一点,啥问题都解决了。可人民政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总是从自身找原因,拿自己开刀。

    这么一来,物价稳定,钱特别顶使。

    工业利润也控制在一定幅度内,最大限度地投入生产,让老百姓都买得起,用得起。这跟解放前不同,那时上流社会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把持着话语权,而广大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尤其是农村还处在封建社会。

    田苗感叹着。

    稳定的物价延续了很多年,堪称奇迹。

    *

    到了一九五七年,精兵简政继续推行。

    部队上也在精简员额。

    上面要求“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按照计划,要把现有员额精简三分之一。

    计划启动后,很多战友转业了。

    尤其是机关单位,要走一多半。

    柳进原作为军分区参谋长,也要转换思路。

    和平年代跟战争年代不同,是去地方?还是留在部队?

    柳进原觉得自己更适合部队。

    地方上的事情看不懂。他出于职业习惯,闻到了一丝躁动不安。

    “春节”过后,部队做了调整。

    柳进原调到了军区总部搞军事研究。

    这是他主动提出的,想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原来考虑着,就在军分区研究所,可总部要他过去,军事学院需要人,新学员马上就要来报到了。

    接到调令,柳进原做了交接工作。

    孙梅英听到消息,惊讶得不得了。

    “柳大哥要走了?”

    前几天,还聚在一起吃饭,没听到任何风声啊。

    可军令如山,赶在月底之前要去报到。

    柳伯伯一走,冬子和梅子是不是也要走?

    田苗很惆怅。

    长大了,就意味着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