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考察
*
开学那天, 正赶上“元宵节”。
这么困难,自然没有元宵供应。
粮店里有糯米粉,孙梅英早早买了几斤, 自个儿动手包汤圆, 把剩下的那点红糖全用上了。还给孙玉华送过去一袋, 尝尝味道, 把凯凯和跃跃高兴得不得了。
这天上午, 五一和三子去学校报到, 领了课本, 就赶回来吃汤圆。田苗掌勺, 下了一大锅汤圆,盛在碗里,一家人热热乎乎地吃了一顿。
收拾好了,田苗就挎着书包回了学校。
校门口贴着春联, 挂着红灯笼,很喜庆。
路过报刊栏, 看到红彤彤的游园会海报, 有灯展、游戏、猜谜等活动。
这是留校的师生组织的。寒假短, 外地的同学大都没回家, 一个是节省路费,另一个是怕浪费口粮。学校也做了安排, 食堂、图书馆、阅览室正常开放。
田苗回到寝室,空无一人。
都去参加游园会了?
田苗不喜欢热闹,想去图书馆, 就揣着手出了门。
图书馆里静悄悄的,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人。
田苗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她觉得有点冷,就缩着脖子, 揣着手。心,不如在寝室里呆着,可以钻到被窝里,暖烘烘的。
过了一会儿,江黎明夹着书本进来了。
他穿着毛呢短大衣,竖着领子,带着一股寒气。
他环视一圈,看到田苗,就坐在了桌子对面。
田苗埋头看书。
不晓得过了多久,才抬起头来。她看到了江黎明,就客气地点点头。江黎明很用功,经常碰面,不是上大课,就是在图书馆。
江黎明也点点头。
他是系学生会的,工作很忙。可他发现田苗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大多在图书馆里呆着,也泡起了图书馆。虽然很少话,可不知不觉有了默契。
*
新学期开始了,紧张而又忙碌。
班里的同学都参加了社团,只有田苗游离在外。功课太多,她实在是抽不出空来。韩文溪和林恪静来动员,她摆摆手。
林恪静急了,就:“田苗,你咋这么不积极啊?”
“喔,等下学期闲了再。”
田苗对社团活动兴趣不大,很难投入进去。况且,聚在一起难免会谈论时事,她可不想漏了嘴。
田苗独来独往,尽可能地低调着。
心,大学四年,恐怕很难交到朋友了。
她不晓得自己为何这么淡定?就像看了《庄子》一下顿悟了。
一晃,过了十多天。
到了农历二月初六,田苗迎来了十七岁生日。
她在家里提前过了,吃了一碗阳春面,是梅英同志亲手擀的,撒了一把香菜,绿茵茵的。
生日这天,就在校园里走了走。
寝室同学都是按阳历过生日,以为她是二月六号,她也没做解释,觉得安安静静地挺好。当然,她的生日有人记着,冬子寄来了一幅画,折叠成信签,夹在牛皮纸信封里。她没给同学看,心地珍藏着。
想着冬子和梅子,田苗心里暖暖的。
她一向淡定,唯有接触到儿时的朋友,才激动起来。
这天下午,田苗照例去阶梯教室。
上西班牙语,人很多,坐得满满的。
田苗在后排,撑着脑袋,记笔记。
这时,从后门进来了几位同志,穿着中山装,拿着记事本,像是来听课的。田苗好奇地瞅瞅,觉得那位戴黑框眼镜的同志有点面熟。
她忍不住多看了两眼,这才认出了徐科长。
跟前几年相比,徐科长变化不大,一头乌发,留着三七分头,黑框眼镜一戴,看着很儒雅。
徐科长来做什么?难道有任务?
田苗不敢乱动,就埋首听课。可眼角的余光,忍不住往那边溜一溜。
徐科长等人都在记笔记,全神贯注的样子。
可她这一溜,徐科长察觉到了,朝这边看过来。
田苗赶紧扭过脸。
心,自己变化很大,不会认出来的。
下课铃一响,那几位同志合上记事本,出了教室。
田苗朝人家的背影望了望。心,真是来学习的?可像徐科长那样的大忙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做某件事情。
正如田苗猜测的,徐立方是带着任务来的。
他陪着几位同志来选苗子,把相关的学籍档案都翻看了一遍,想再侧面了解一下,就进课堂观察。上面每年都来挑人,合适的人选会重点考察。这一回,系里推荐的都是积极分子,班干部,社团代表,政治上可靠,成绩也不错。
徐立方翻看着成绩单,一一核对。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了一个名字。
田苗?
他记性很好,立马想到了十年前的那个姑娘。
心,不会这么巧吧?
徐立方把田苗的成绩调出来,各科都很优秀。最令他惊讶的是,除了英语之外,田苗同学又加选了四门外语,每一门都拿了优。
这是个语言天才,徐立方把成绩单给其他同志看。几位同志眼前一亮,赶紧调出了田苗的档案。
“父亲是革命干部,母亲是工人,家庭出身很可靠……”
徐立方也看到了田建国和孙梅英的名字。
心,果然是当年的那个姑娘。那时就很聪明、很勇敢,长大了依然如此。
还有刚才暗里观察他的那个女同学,就是田苗吧?虽然只是一瞥,可他目光敏锐,早就勾下了轮廓。跟照片一对比,正是同一个人。
徐立方征求系里同志的意见。
系里的同志:“田苗同学爱学习,但其他方面不太主动,喜欢独来独往的,不大爱话,所以就没做推荐……”
几位同志交换了一下意见。
“这是一棵好苗子,性格很沉稳,除了年纪了点,其他方面都不错,可以作为考察对象……”
选人的同志大笔一挥。
在田苗还未意识到的时候,就进入了外交部门的视野。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
考察归考察,能否入选还有待考验。这个过程很漫长,一遍一遍筛选,直到合格为止。
*
进入五月之后,天热了起来。
田野里一片绿色,能吃的东西多了,春荒终于熬过去了。
城里的粮油副食品供应也稍有缓解。
蔬菜轮番上市,食用油也能见到了,就是不好买,要排长队。孙梅英在粮店里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来货了,就赶紧掏出副食品券购买。
家里的伙食有了改善。
赶着星期天,孙梅英一定要做一些好吃的,等着苗回来。
“苗,家里的存货都清了……”
“娘,不用攒了……”
田苗心知,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以后,会一天一天好转的。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缺口问题,上面下了大力气。
先是压缩城市人口,三年内要减少两千万。接着精简机构,减少开支。对农业税也做了调整,减轻农民的负担。
据统计,1958年之前,城镇户籍人口九千九百多万,到了1960年底,增长到了一亿三千万,整整多出来四千万。下的粮食,养活不了那么多城里人。而农村劳动力缺乏,又会进一步削弱农业生产。(注1)
针对这一问题,上面出台了精简办法。凡是1958年1月之后参加工作的,只要是来自农村的,一律返回家乡。(注2)
这是一刀切,不管是正式工,还是合同工。
田大顺和田大壮是1957年入职的,很幸运,不在精简之列。单位征求他们的意见,自然不愿意回去,就留在了镇子上。
袁氏喜滋滋的,:“多亏了大旺,不然,就下放回老家了。”
回来容易,再想回去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