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磨炼
*
转眼到了毕业季。
包括何有才在内, “六一届”毕业生大多去了西南。
派遣证下来那天,何有才给田苗写了一封信。
“苗,你好!接到这封信时, 我已奔赴西南, 支援三线建设。那里, 有我们的校友, 还有无数投身到三线建设的有为青年……”
何有才心里有话, 却无法述。
这些年, 他喜欢苗。可面对苗, 却开不了口。
好不容盼到毕业, 却要远行。
这一走,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见面?
他舍不得离开,可担着任务,肩负着使命。
未等到田苗的回信, 何有才就出发了。到西南某省报到后,就进了电子研究所, 还入了军籍, 成了国防军工体系中的一员。
何宏民很自豪, :“天地广阔, 大有作为……”
家里三个孩子,老大何有望在外贸工作, 整天跟数据交道。老三何有慧职校毕业后,进了工厂。只有何有才跟部队沾上了边。
“有才是好样的,是革命的接班人……”
听到这话, 曹玉英很生气。
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就这么飞走了?离得那么远,见一面多难啊。
曹玉英实在是忍不住, 就给孙梅英了一个电话。
“唉,你这叫什么事儿?早知道就不让有才上大学了,老老实实地念个中专,不就稳稳当当地留在了沪上?也省得操心了……”
孙梅英听着,也很感慨。
跟苗一样,成了国家的人,就由不得自己了。
回到家,就跟田大旺:“大旺,老何家的有才也分到外地去了……”
“是啊,三线建设离不开人……”
田大旺所在的辖区,以金融商贸为主,不在内迁之列。其他工业区就不一样了,纺织、机电、船舶等都在计划内,一些机械设备开始包装运,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去那边建设新的厂区。
市里也做了动员,号召干部奔赴西南,支援建设。
如果不是梅英拦着,田大旺差点报名。梅英:“大旺,苗可是过防疫针哦,未经过家里表决,不能随便申请……”
看到梅英瞪眼睛,田大旺就开玩笑:“要是再年轻几岁就好了,扛着行李就出发了……”
可归,田大旺不是毛头伙子,没那么冲动。
他一个工商干部,去那边能做啥?提交申请书,表明的是态度,起个模范带头作用。现在讲思想、讲政治,领导干部要走在前面。
考完试,就放暑假了。
五一和三子给苗写信,汇报期末考试成绩。
田苗自然没看到,也未准备信件。
三子眼巴巴地盼着,不停地问:“姐姐咋还没来信呢?”
孙梅英哄着:“三子,这信里不是提了一句吗?”
“就一句话,不算数……”
三子记得姐姐临走前:“考得好,就有奖励”
直到开学,也没收到苗的来信。
孙梅英和田大旺有些奇怪。
依照苗的性格,一定会给五一、三子写信的,为何只在信里问候一句?
*
秋季开学后。
五一升到了初三,三子上学六年级。
田苗意识到自己疏忽了。她想补救一下,就把写好的信件寄回京城,再托同事转寄到沪上。
这一阵子业务繁忙。
一位前副国级人物携带着夫人从海外归来,引起轰动。舆论战又响了,报纸上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孤岛那边气急败坏,派军舰往内陆输送武装人员,进行破坏。我海军抓住战机,在金门以南的海域,一举击沉了两艘刮民党海军战舰,给对方以痛击。(注1)
这场战斗影响深远。
一直以来,我海上力量很薄弱。海军从无到有,不过短短十多年,装备上很落后,经验上也不足,在对阵中并不占优。而这一回,凭着钢铁般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灵活的战术,以博大,取得了伟大胜利。
敌人不甘心失败,起了“心.战”。
策反对象主要是空军和海军。通过电台,二十四时不间断地播放着靡靡之音,许诺黄金、美钞各种封赏,妄图用金钱、美色进行拉拢。
田苗想起了一起叛逃.事件。
某地的三名同乡报名参军,在同一艘舰艇上服役。这是一支刚刚组建的海防部队,管理松散,政治教育比较薄弱。三人未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密谋策划叛逃。结果,趁着运输之机,半夜里,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艇长和六名战士,驾艇潜逃,影响非常恶劣。(注2)
趁着事件还未发生,田苗整理了一份简报。
特别提到海防部队,不能征召本乡人员。防区内要注意甄别,同乡之间要拆开散,不能在同一个支队,同一支舰艇上。
江黎明看了,表示赞同。
听父亲过,征召新兵时大都跨省跨区,南方兵去北方,北方兵去南方,就是破地域概念。而沿海防务比较特殊,北方士兵不习水性,征召的多是本地人员。沿海某省乡土观念特别浓厚,喜欢抱团,民风彪悍,需引起注意。
情报发出去了,能否引起重视还为未可知。
毕竟,尚未发生。
而那三名叛逃人员也没落得好下场,还拉着刮民党一名少将、两名上校在内的几十人葬身大海,无一幸免。
田苗甚至想,拉着敌人同归于尽,是不是另类法?
可想着惨死的艇长和六名战士,还是要想办法阻止,堵住漏洞。万一那边也有穿越者,发出预警,不下那架飞机,岂不是很被动?
情报传到了总部,一开始未引起重视。
这属于预警类的,涉及到地方部队,不在办公室的范畴之内。
江黎明不放心,又用密码发了一遍。
梁组长看到情报,眉头微蹙。
他考虑了片刻,亲自把简报递交上去。
这的确是个漏洞,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距离那边很近。若是同乡之间掩护,真有可能发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跟敌人对阵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天上午,江立峰看到了简报。
攻心战术,对大部分同志都无效,可对极个别意志不坚定分子,却有着极大的诱惑。铤而走险,不是没发生过。前期飞行员叛逃.事件,就造成了恶劣影响。虽然,我们这边未公开报道,可在国际舆论上很被动。
趁着开会,江立峰拿着简报,进了会议室。
这份特殊的简报,被传阅了一圈。
上面拍了板,立马通知某军区。
“马上核查,堵住漏洞!”
一个星期过后,江黎明和田苗受到了表扬。
虽然是口头上的,但荣誉高于一切。
田苗再次感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虽然是凭借运气,可要想抓住,得有最基本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是磨炼出来的,她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潜力有待挖掘。
*
港岛不是很安全。
赶上外出,田苗跟江黎明结伴同行,从不落单。需要去公司,大多是盛爱龄来接。在那边呆一会儿,就离开了。
大楼这边,也开始参加活动。
都是外交层面的,以翻译身份出现。楼里的访客不少,有商会、民间社团,还有来自内地的因公出差人员。
这天,田苗在院里碰到了一个人。
他留着分头,戴着墨镜,穿着白绸衫,摇着一把折扇,很休闲的样子。
田苗定睛一看,认出了来人。
那人也状似无意地瞅了田苗一眼。
田苗不便相认。
这是培训中特别强调的,碰到熟人要装着看不见。就像盛爱龄提到的白氏企业,对白奕雄、白丽雅早有耳闻,却装着从未听过一样。
田苗看到的正是徐立方。
他这趟过来见一个人,谈一些事情。
没想到碰到了田苗。
从港岛回来,徐立方给田大旺了一个电话。
聊了几句,就问起了苗。
果然,田大旺苗在京城,工作很忙,顾不上回来。
徐立方印证了猜测,也不多语。
这是他推荐的人选,正在不断成长进步。
*
这个秋天,硕果累累。
沪上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一级大型电子显微镜。中科院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很了不起,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注3)
海外报刊均有报道,对我国取得的成就赞誉很高。
田苗看着报纸,很自豪。
在尖端科技领域,我们正在追赶,不断地拉近距离。
国际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由于米帝的阻挠,西方国家不肯承认我国。建国十多年了,还处于被认可的阶段。而外交上做出了巨大努力,先是跟英国建立了代办级关系,接着,跟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和平中求发展,一步一个脚印。
周边局势,依然很紧张。
米帝上门了,我国对越南的援助在加大,包括物资、装备等源源不断地运送过去。“国庆节”过后,又以工程兵、铁道兵的名义出兵越南,共同抗击米帝国主义侵略者。直到五年后,援越部队才全部撤离。
御敌于国门之外,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可惜,养了一头白眼狼。
田苗感叹着。
很多时候不得不为之,这就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吧。
*
到了十二月,北方白雪皑皑。
南方温暖依旧。
田苗备了贺卡,却无法发出去。
贺卡上依然是手绘的漫画,京城的国槐,花雨点点,一个背影若隐若现,挎包里装着一辆坦克模型,鼓鼓囊囊的。
到了月底,柳冬生没收到贺卡。
这还是头一回。
他隐隐觉得不对。
将近一年,苗都未来信,难道不在京城?
柳冬生按下心中的疑问。
不管苗在哪里,依旧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