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纺织厂大昭妇女:自己有钱,腰杆子才……
发展搞事业是最让人有干劲的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兖、青两州的各类产品通过各大商贾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待到了平兴二年时,兖青两州的繁华已传遍了整个天下。
无数人拖家带口地来到兖青两州讨生活,而巨大的劳力缺口也因此弥补上了。
去岁杨瑛结婚,许多事都耽搁了。而今年,经过一番努力,书院终于开了出来。孔完这个闲赋在家很久的人,也终于如愿以偿地接过了先祖的事业,当起了书院的院长来。
一些世家子弟被塞到学校里,杨瑛对此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怎么呢?这些人到底是这个时代的精英,若是能把他们洗|脑洗过来,倒也是不错的。
除去书院外,她还开设了许多学。是的,就叫学,是专门接纳5-12岁孩童读书的地方。因着香水等物的火爆,如今财政比较宽裕。因此,学校里,只要来读书,便提供午饭一顿。
除此之外,贫困家庭免收学费,家庭尚可的,一年学费为五千钱,提供午餐一顿,课本费也都算在里面。
这条件一出,倒真吸引了不少穷人家的孩子来读书。兖青两州现在制盐、炼铁、制化肥、做口红、养蜂、养鱼需要的人很多。只要不是懒汉,都能找到活干,而且日子也是眼见的滋润起来。
所以,生活踏实的一些大人看见这招生条件,心思就活泛起来了。
国人素来重教育。只要生活稍微踏实点,便会送孩子去读书。如今这学校免学费,课本费,还提供午餐,若不送娃子去读书,那不是对不起祖宗?总不能再跟他们一样,在土里刨食或者做苦力吧?
而且,这两年,兖青两州的造纸业越来越发达,纸张并不贵,这点花销应还是能承担的。
怀着这种心思,报名送孩子来上学的人非常多。也得亏杨瑛来的第二年就在计划这事,有意识地培养了老师,现在五年过去了,这些老师也能上岗了,暂时倒不会出现师资力量短缺的状况。
而且,学学的东西简单,课程也少。无非就是语文、数学、自然、思想、体育五门课。
学的内容很浅,无非就是要求学毕业能做到读写听,加减乘除,能知最基本的科学知识。
而思想品德课杨瑛也是考虑了很久,最后加上去的。她并不觉得儒家学都是封建的,其实有些东西还是很好的。因此,她在思想品德课里加入了一定的儒家*思想的课程。
这点,倒让孔完还算满意。他其实有预感了,杨瑛这样搞下去,这天下早晚是曹杨两人的。若是将老祖宗的东西排除,即便他真成了圣衍公,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能加一点进去,明杨瑛本人还是对老祖宗的思想认可的,有这些便足够了。
除去儒家的东西外,杨瑛还加了一些后世的东西以及法制方面的内容。以前是草民时,也会抗拒为政者宣传这些,可等自己当家了,杨瑛才发觉,统一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不将这些理念传播开去,那这个国家就无法获得新生,也不利于管理统治。
孩子是未来,所以有些东西应该从灌输。爱国,为社会做贡献,争取当有用人的思想放到哪个社会都将是唯一的基准。
而且,杨瑛也会想,古代这家天下模式,百姓过得好不好,全赖有无圣君。这不好,风险太大了。万一碰上个孬种,那老百姓又要吃苦了。
所以她得把一些思想编入课本里,告诉这些孩子,没有什么所谓的天命所归。所谓的天命所归都是来自百姓的认可,若百姓不认可,就能推翻他。
这点她是借着孟子的话来的,也不显突兀。
为了以后,杨瑛也算是耗尽了心神,就怕自己死了,回到原来的世界后,自己所做的努力会白费。
而在学读完五年的人,若成绩能过关的,则要进入中学再读三年。中学如今依附在书院,教的东西也与书院不同。
中学三年,主要学的是数理化。当然,语文还是要学的。除去这些外,初中三年课程里又增加了历史与政|治。
政|治就是学思想品德的延伸,这里讲的课程更深,开始涉及到阶级矛盾。而历史同样有些东西的加入,主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通过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将辩证的思维传授给这些孩子。
除去这些学校外,杨瑛还在各坊开了识字班。以认字多的带动认字少的,或者不认字的,展开一对一,相互帮扶认字的活动。
城里的标语现在又变了,已不光光是勤劳致富这些了。除去这些外,又多了关于读书改变命运,消灭文盲等标语。
一时间,读书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而随着报纸的问世,这股读书热一下子被推到了顶峰。
对于这种传播方式,大昭人表示新鲜,过瘾。且报纸并不贵,五十钱便能看四大版的时事、评论、奇闻轶事,甚至是各类经书的点评,这太值了!
虽然通篇大白话让士人诟病,但对于一些穷人来,这好哇!他们认的字不多,学问没那么好,但大白话却能看懂。虽然五十钱有些贵,但这报纸七天才出一期,一个月不过两百钱,就以兖青两州现在的收入水平,那也是能承受得起的。
因此,当时文日报第三刊出来后,整个兖州青州便掀起了疯狂的读书热。
听人读报也得花*茶钱呢,而且还不能收藏。与其如此,不如自己买报。上面的学问也能整理出来,以后还能当传家宝呢!
看到全民向学,杨瑛那个欣慰。照这个趋势下去,如果她能活久一点,那有生之年,没准能将工业恢复到二战时期的水平呢。
不过她的欣慰没持续多久,很快京中便传来天子出逃的消息。
刚平稳下来的局势再度混乱。
董谏死了,可其部下中还有几个在朝堂上蹦跶。比如曾经被封冼吩咐去捉拿杨瑛的李厥便因着权利的问题,与曾经的好伙伴郭思火拼了起来。
两人手里都有兵,在朝堂上吵不过,干脆动起手来,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皇帝刘榭一看这不对啊,赶紧带着人跑路,顺便发出天子诏,让大家勤王去。
这诏书一出,天下顿时又骚乱了起来。
天子都跑了,这个时候不抢地盘还待何时?
收到消息的曹肃将武将谋士召集起来,商量了一下午,最终拍板要出兵勤王,将天子迎来。
在书里,这个时候的曹肃实力并不强,因着封冼的偷袭,他丢了兖州。若不是手下谋士程玉阻止,差点就举业去袁贞那混了。
但现在因着杨瑛的出现,兖青两州实力无比壮大,还手握神器,故而封冼没敢来找曹肃晦气。
书里的曹肃也去勤王了,而现在实力如此强大的他没道理不去干这事。这事在杨瑛预料中,故而也在旁了几句建议。
其建议也无甚特别的,无非就是借着书中的预知,假装推理一番后,便将天子逃跑路线告诉了曹肃。同时也关注曹肃,要善待天子,面上的事要做足了,顺便的,再弄点难民,抢点地盘啥的……
曹肃这话听得进去。其实,在书里他起初对天子也不错,只是后来天子疑心他,他这个“心眼”不干了,干脆就不理天子了。
当然,曹肃致死为称帝,也算是对得起老刘家了。
大军要出征,后勤部门自然又要忙碌起来。不过现在的曹肃可不是当初的曹肃了。他有的就是钱,而且今年播种了三万七千亩的玉米,再过几日就能收割了,粮食这块根本没有压力。
不光玉米丰收,今年粟米也是大丰收。而年初杨瑛试种的三千亩水稻马上也能收割了。看那架势,亩产应该能达到四百斤。而且,稻田里还养了鱼虾,等收获时,还能再增加点肉食。
规范的管理,科学的种田,土制杀虫粉与土肥的运用,让整个兖青两州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这个时候将天子迎来,那是最好不过。
有了天子在手,那许多事就好办了。
很快,待水稻玉米都收割后,大军便出发了。
这回跟着曹肃去的谋士只有郭浃,戏志、荀令都留在各地看家。杨瑛也未去,因为她怀孕了。
这个时候要出征,卫俊心里是放不下的。不过,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活在一片太平里,他与杨瑛商量*后,还是决定跟着曹肃去迎天子。
杨瑛也没意见。她身体不错,如今怀了两月,只要注意休息就好了。其实,古代女子易流产,跟她们活动范围太,缺少锻炼有关。而与此相对的,那些劳动妇女反而不易流产。
安慰了卫俊一番,将人送出城后,杨瑛便立刻让人加强了各地的巡防,以免有人再来偷袭。
卫俊走了,旁人也不让自己太劳累,闲下来的杨瑛便将卫俊带回来的那个工匠找来,开始完善织布机、纺纱机等。
杨瑛手里有宋元时期发明的大纺车图纸,她算以这张图纸为蓝本,通过现代知识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本来这种水力大纺车的工作效率就不错,一昼夜就能纺麻一百多斤。若是再完善改进下,也许能再将效率提升一点。
纺织机方面,虽然这位工匠师父造出的东西让杨瑛感到惊艳,但是实际使用下来,效率却并不高。毕竟,这还要人工穿梭引线的,这还不如现在的脚踏机效率高。
而无梭织布这技术她手里也没有,所以也不用再考虑。因此,她决定水力纺织机只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来研究,织布照例还是用织布机。
大昭的背景模仿了大汉,所以科技水平也是一样,已出现了脚踏纺织机。但这脚踏织布机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比如使用铁木合制的话,便能提高布轴的荷载能力,能制出宽度比较宽的大布来,方便做衣。
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很多,需慢慢完善。而且,杨瑛有个大胆的想法。这单人踏板织机效率太低,而她知道后世是有双人踏板甚至六人踏板织机的,所以干脆研究下,直接就上双人织机好了。
如今兖青两州的劳动力根本没有充分被调配起来,许多妇女没有合适的活干,所以用这种织布机,能让许多女同胞有活干,能让其经济独立起来,在家里,腰杆子也要硬一些。
如此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杨瑛的大纺车与纺织厂终于开了起来。
她在城外寻了一块地,搭起房子,摆了三百台双人踏板织机,挂上了惠民纺织厂的牌子后,便算开张了。
大纺车造了不少,原料也足够,只等纺织工上岗了。
杨瑛贴出告示,看到只招女工,包吃,月钱2000—4000的待遇后,许多妇女便来询问。厂里只招女工,这就不怕被人闲话。家里的孩子家务事有老人帮忙,自己若也能赚这点月钱,那家里的条件就能改善许多。
而且月钱最少两千钱起啊!现在兖青两州的粟米已降到八十钱一石了,两千钱那真不低了!
怀着这样的心思,不少|妇女成群结队地来城里,询问进纺织厂的事。杨瑛考虑的也周道,虽只包吃,但其实是建了宿舍的。也就是,如果家离着比较远,也可以住厂里,宿舍不收钱,三餐也包了。
一听这条件,这些来应聘的姑娘都*高兴疯了。纷纷回家,将亲戚拉来工,没几日时间,便招到了七百多人。
纺织厂里用不了这么多人,但杨瑛还是努力给这些妇女安排了工作。如果暂时没安排上的也不用难过,登记下,反正这纺织厂不可能只开一家,还是要再开的。若是愿意先培训起来的,也可以留下学习。
钱是没有了,不过食宿是包的。
这好的条件,不留下是傻子!
杨瑛民望很高,她的话能有假?还要再开纺织厂那便肯定要开的!不若留下先好好学习,等厂开起来了,也好快些上手不是?
要知道,纺织厂是计件制,底薪两千,一匹布给三百钱。两人合力做的,就是一人150钱。如果手脚足够快,动作足够熟练,两人两天就能出一匹布。刨去每月休息的四天,那么两个人每月最少能出13匹布,那就是1950钱!
这可了不得啊?!在家里闲着的娘子能一月赚这多钱,那还不得将腰杆子挺得直直的?必须得留下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