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刘家屯实的实验小学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则精准预言了全球几个自然灾害的消息,就被推上了舆论巅峰,甚至已经开始有了被神化的趋向。
根本不需要谁再去推波助澜,因为人们对于未知,永远都是满怀敬畏的。
所以,忽然出现了一个最接近神明的存在,没有人可以选择无视。
更多的人,也开始对这则消息的背后,充满了好奇与神往。
同时,也隐隐有些期待,既然第一个消息推出来了,那么会不会就肯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是第无数个?
没有人知道,除了陈哲!
他没有理会外界沸反盈天的讨论与猜测,而是拉着杨若,直接跑去了中平市西北,青岩县下面一个偏远的镇十里堡。
十里堡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镇,地理位置就在大山脚下,但两面环山,交通十分不便,再加上实在偏远异常,所以相当的落后。
而这里,就是实验学校的一个试点。
半个月前,工业学院就已经组织了十几个社会实践组,跑到各个试点乡镇,去做全面的调查与信息采集了。
每一个组,可能要负责三到四个的试点,所以,年前差不多就要完成两个。
而所涉及的信息采集,则涵盖了风土人情、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事宜,既繁杂又琐碎,却绝对能锻炼人。
相对与那些四肢不勤,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城里孩子,能深入民间,近距离接触一下农村的生活面貌,在陈哲看来,还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
有时候,你没有见到过劳苦大众的清贫与辛勤耕耘,是体会不到“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的。
就像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永远不会感同身受到战争所带来的残酷一样。
所以,没有亲身经历过,就最好不要摆出夸夸其谈的架势,那会显得很肤浅
而陈哲之所以今天出现在这里,还是因为宋元。
宋元在出国前,就曾和陈哲提到过自己的一个战友,这个战友叫刘富贵,就是这个十里堡的刘家屯人。
刘家屯是个不大不的村子,三百来户,千余口人,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日子过的一直不上不下的,算是在温饱线上徘徊。
刘富贵比宋元大3岁,退伍回到村里后,一路从生产队长干到了村长,又接了老书记的班,一心想改变一下落后的面貌。
只是,他虽然也是初中毕业,有过部队大熔炉的历练,相比于村里的人,算是见过了外面的世界,长过了见识。
但是,就算再有想法,也不得不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9月份宋元去好莱坞之前,就曾来过刘家屯,刘富贵也敞开心扉,和这个弟弟战友,聊起过自己面临的窘迫与困顿。
不是纯粹为了诉苦而发泄,而是指望从宋元这儿得到一些建议。
毕竟,宋元是大城市的人,在首都上过大学,还有会可以出国进修,那肯定要比自己见多识广的多。
那么,或许就会有更好的建议,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什么的。
宋元对于带领农村老百姓发家致富什么的不太懂,但还是觉得这方面陈哲和杨若应该可以,所以,直接就把陈哲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刘富贵。
也当场和陈哲通过电话,大体上介绍了一下战友这边的情况。
陈哲也满口答应了下来,毕竟他那会儿已经有了捐资教育的初步想法。
如果有刘富贵加入进来,那么定点扶贫就可以同步展开,把改变落后地区现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想法,给进一步加快。
所以,随着工业学院进入寒假,社会实践考察组的展开,他也从刘家屯开始参与插了。
刘富贵长得精瘦而干练,眼睛很有神,虽然整个人带着些天性憨厚的木讷,但并不缺少对未来的执着与渴望。
这种骨子里的坚韧,和宋元有点儿类似,但更多的却是低调和朴实。
属于那种勤勉而踏实的类型。
陈哲和他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刘家屯那个作为试点的实验学建筑工地上。
这边的实验学,已经建设的有模有样了,清一色的二层建筑,算不上气派,但绝对是窗明几净。
尤其是那个漂亮的操场,虽然场内还没有草皮,但外围的塑胶,看上去就给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
陈哲之所以直接来这里,也是因为其中一个社会实践组,就暂时借住在这里。
这所实验学,就位于刘家屯的村东首,完全可以容纳刘家屯,以及附近的西关、贾庙、马营、陆屋等几个村子的适龄孩子。
而刘富贵之所以今天在这里,也是因为赶巧学校的书桌和座椅正好送到,于是,就带着一大帮闲得没事儿做的老少爷们儿,挽着袖子就冲过来帮忙了。
真的是老少爷们儿,上到六七十的老头老太太,下到五六岁往上的屁孩,真的不稀罕那把子力气。
自从这所实验学确定下来开始,别刘家屯了,连带着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可是都被惊动了。
因为,领导们的很明确,这个实验学校是完全免费的,没有学费学杂费,而且适龄的可以上,超龄的也可以上。
一切的花销包括书本费、维修费、水电费等开支,都会由青苗基金支付。
归根结底一句话,只要你想上学,肯用功读书,那五年学读下来,都不需要家里再掏一分钱。
这对于附近几个村子来,和天上掉馅饼其实没什么区别。
所以,自从这所实验学进入施工阶段开始,这里,就俨然成了附近村民的希望之地。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看向这里的时候,那眼神都是带着光的。
甚至不少人还是抽几天的时间,主动跑过来帮忙,把农民身上那朴实的一面,很直白的展现了出来。
等图纸慢慢变成了现实,给这些人带来的震撼就更大了。
因为这会儿的农村,可见不到混泥土浇灌的地基和楼体框架,红砖虽然不少见,但土坯垒起来的才是主流。
而这所实验学一建起来,那简直就是十里八乡最耀眼的一个了。
十里堡镇上,能比得上的建筑都不多见呢。
今天到的是书桌和凳子,而且都是单人的,听是分配到学生个人的,毕业了也可直接带回家,但如果不自己爱惜,那么相应的,也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可是想都未曾想过的福利待遇啊。
所以,那些跑过来帮忙的半大孩子,真的是楼上楼下跑的屁颠屁颠的,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
因为这里,以后就是自己上学读书的地方了!
这会儿刘家屯的实验学里,校长已经到位了,但公办的教师却只有三个,这些人也在忙着指挥。
有的负责这边的卸货,有的则负责怎么安置摆放,闹哄哄的很是热闹。
因为春节后,这所学就要投入使用了。
随着将来附近几个村子里学的学生汇聚到这里,那些老师也会随之过来这边上班,到时候,就不会再缺教职员工了。
虽然,那些老师大部分都是民办的。
但能有就不错了,像他们这样的偏远落后地区,师资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
作为第一任校长的周南,虽然觉的压力不,但更多的,还是因为看到了希望。
因为他知道,这一次的实验学校试点,是一个不错的会,或许开始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但不管是从管理制度上,还是从福利待遇上,这边无疑会灵活的多。
而且,据道消息,以后,还会慢慢的接收一大批专业师范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过来。
甚至会成立规范性的支教点,每年都会有大城市的高校学生,会过来支教。
能不能真的扑下身子来教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可以带来见识与外面天地之大的变化。
反正不管怎么,周南觉的,这个曙光基金还是有实力也有远见的,自己或许也能跟着做出一番别样的成绩。
二十两银子少是少了点,但放到现代也是八千到一万块。
而目前大虞朝一名普通士兵每月最多也就一两银子,一名百夫长每个月三两银子。
也许他会收吧。
另外,秦虎还准备给李孝坤画一张大饼,毕竟秦虎以前可有的是钱。
现在就看他和秦安能不能熬得过今夜了。
“侯爷我可能不行了,我好饿,脚都冻的僵住了。”秦安迷迷糊糊的道。
“安子,安子,坚持住,坚持住,你不能呆着,起来跑,只有这样才能活。”
其实秦虎自己也够呛了,虽然他前生是特种战士,可这副身体不是他以前那副,他目前有的只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慢着!”
秦虎目光犹如寒星,突然低声喊出来,刚刚距离营寨十几米处出现的一道反光,以及悉悉索索的声音,引起了他的警觉。
凭着一名特种侦察兵的职业嗅觉,他觉得那是敌人。
可是要不要通知李孝坤呢?
秦虎有些犹豫,万一他要是看错了怎么办?要知道,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跟以前可是云泥之别。
万一误报引起了夜惊或者营啸,给人抓住把柄,那就会被名正言顺的杀掉。
“安子,把弓箭递给我。”
秦虎匍匐在车辕下面,低声的道。
可是秦安下面的一句话,吓的他差点跳起来。
“弓箭,弓箭是何物?”
什么,这个时代居然没有弓箭?
秦虎左右环顾,发现车轮下面放着一根顶端削尖了的木棍,两米长,柄处很粗,越往上越细。
越看越像是一种武器。
木枪,这可是炮灰兵的标志性建筑啊。
“靠近点,再靠近点”几个呼吸之后,秦虎已经确定了自己没有看错。
对方可能是敌人的侦察兵,放在这年代叫做斥候,他们正试图进入营寨,进行侦查。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顺便投个毒,放个火,或者执行个斩首行动啥的。
“一二三”
他和秦安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直到此时,他突然跳起来,把木枪当做标枪投掷了出去。
“噗!”
斥候是不可能穿铠甲的,因为行动不便,所以这一枪,直接洞穿了他的胸膛。
跟着秦虎提起属于秦安的木枪,跳出车辕,拼命的向反方向追去。
为了情报的可靠性,斥候之间要求相互监视,不允许单独行动,所以最少是两名。
没有几下,秦虎又把一道黑色的影子扑倒在地上。
而后拿着木枪勒到他的脖子上,嘎巴一声脆响,那人的脑袋低垂了下来。
“呼呼,呼呼!”秦虎大汗淋漓,差点虚脱,躺在地上大口喘气,这副身体实在是太虚弱了。
就刚刚扭断敌人的脖子,放在以前只用双就行,可刚才他还要借助木枪的力量。
“秦安,过来,帮我搜身。”
秦虎熟悉战场规则,他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这两个家伙身上所有的战利品收起来。
“两把匕首,两把横刀,水准仪,七八两碎银子,两个粮食袋,斥候五方旗,水壶,两套棉衣,两个锅盔,腌肉”
“秦安,兄弟,快,快,快吃东西,你有救了”
秦虎颤抖着从粮食袋里抓了一把炒豆子塞进秦安的嘴里,而后给他灌水,又把缴获的棉衣给他穿上。
天还没亮,秦虎赶在换班的哨兵没来之前,砍下了斥候的脑袋,拎着走进了什长的营寨,把昨天的事情禀报了一遍。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别人冒功,他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何种环境。
“一颗人头三十两银子,你子发财了。”
什长名叫高达,是个身高马大,体型健壮,长着络腮胡子的壮汉。
刚开始的时候,他根本不信,直到他看到了秦虎缴获的战利品,以及两具尸体。
此刻他的眼神里面充满了羡慕嫉妒恨的神色。
“不是我发财,是大家发财,这是咱们十个人一起的功劳。”
新
第一百五十五章刘家屯的实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