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畅销 改造民风开启民智
第二天, 第一批的一千份《新华月报》正式印刷完成。
为了获得较真实的销售数据,把握大盛读书人在这方面的敏锐程度,文靖安没有走私人关系, 没有让文妙安逼迫国子监的学生强买, 也没有送给詹事府和严素光等人, 而是让翰林院印书局下面的官, 各带一百份报纸,送到预先通过气的十家京城书肆去, 让书肆掌柜自行销售,他们不作任何干预。
这些书肆掌柜都不是傻子,知道这是翰林院印书局倒腾出来的东西, 且挂着詹事府的名头,更别上面的文章作者有新科状元、有探花诗魁、有严相爷……给他们送报的翰林院官还跟他们“透露”这是文探花呕心沥血的最新佳作,有了前面《靖安文集》、《探花诗稿》等等的作品畅销, 这些书肆掌柜早就做好了准备, 报纸一到, 直接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各家门口上胡里花哨的广告牌。
“惊!翰林密卷!探花诗魁又出新作!”
“炸了!新科状元亲笔写文,探花郎竟如此评价!”
“新华月报在手,朝堂动态尽有!”
……
报纸送出去之后,文靖安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了。
他预估的结果无非三种,第一无人问津宣告失败,第二不好不坏, 第三出人意料。
如果是最后一种当然最好, 那就表明大盛还是有不少人肯放眼看世界、接受新事物,那么他们后续的报纸推广发行和接下来的改革就相对容易很多,有群众基础嘛;如果是前面两种, 他也不会放弃,他会通过萧慈祐那边的官方渠道强行把这份报纸推广到全国,只是这样一来就会变得前途渺茫,因为“开启民智”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万幸的是,这个大盛朝有了前三十年剑州海贸作为基础,没有完全闭关锁国,这使得无论在庙堂还是乡野都有相当部分的人通过各种方式“看到”了西海,即便是文靖安当年在云州乡下的时候,那里不识字的老百姓都有人知道“剑州人有钱”,为什么有钱?和西海三十六国做生意,十年前文靖安他大舅就跟他过了。
这部分人就是“干柴”,文靖安那份报纸就是“火种”,一旦点燃,扩散开去,就能驱散笼罩在这个朝代的愚昧的阴霾,将黑暗的旷野点亮,人们黑色的眼睛得以看见白色的光明。
一场启蒙运动就这样悄无声息开始了。
短短两天时间,这份的报纸真就起到了引燃的作用。
第二天下午三时,翰林院放班,文靖安走出翰林院门口,一群头戴方巾,身穿长衫,都是典型商人扮的各个年龄段男子聚在门前广场观望等候,其中有几个在印书局见过文靖安的,马上包围了过来,引得后面的人也跟上来,一阵骚动,幸而翰林院守门的几个差役见势不对将人群隔开,文靖安退到门口,隔着几个差役跟这些人道:“诸位有话好好,千万不要在这里起哄。”
又叮嘱几个差役:“拦着就行,不要伤人。”
此时,印书局有几个官恰好从翰林院里出来,他们看见眼前情景,又历来与这些书商交道,彼此面熟,当即出面呵斥:“你们要干什么?!这里是翰林院!这是文探花!一个两个不要命了?!”
这些书商这才冷静下来,一个较为年长的出来回话,他的大概意思是——报纸全卖光了,他们专门等翰林院放班,请求文探花文大人给他们“补货”,有多少要多少,钱都带来了。
文靖安强忍内心激动,表面不动声色,由于他们初步计划只印了一千份,断然没有多余的报纸给这些书商带回去,他便迅速想了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这些书商跟这几个印书局官报名登记,清楚哪家要多少份报纸,然后让他们明天早上八时到印书局那边的门口来取。
这些书商一听,当场掏钱订购,文靖安得以喘了一口气,事后统计下来却慌了神,这批有嗅觉和尝到了甜头的书商,一共订了八万五千多份报纸。
好不容易将这些书商发走之后,文靖安把印书局的官员都叫了回来,拿出那些书商交上来的部分定金给这些官员分了,然后请他们加班加点、连夜开工,当然,一个晚上不可能将八万多份报纸全印出来,能做多少先做多少。
这也给了他一个强烈的信号,这份报纸获得了出人意料的那一种结果,更令人欣慰的是,大盛朝的人接受新事物的程度比想象中还要高。
当晚他陪着印书局所有的官员挑灯夜战,只在临近天亮的时候睡了一会。
早上让人统计了一下印刷量,报上来的数据只有一万份左右,他让昨天负责登记的官员按照比例给那些书商交货,然后让昨晚休息了的那批人轮换上阵继续印刷,他则简单洗漱,拿着几份新印的报纸到詹事府那边参加会。
岂料刚到场便发现萧慈祐和赵仲明等人手中已经有了报纸,他们一边品读,一边细细交谈。
众人见是他来,都投来异样的注目,萧慈祐笑言:“诸位大人,我们的大文豪来了。”
文靖安:“……”
先了句“不敢”,依旧行礼,然后找自己的专属位置坐下,萧慈祐道:“这份差事你办得漂亮,我听京城的书肆现在是一报难求,我们这几份还是你之前送来的样板。”
文靖安回道:“翰林院印书局已经在加急印刷,昨晚那边的同僚彻夜未眠,早上赶出了一万份,已经散给了一批书商,今天应该都能买到。”
萧慈祐道:“辛苦了。要是人手不够或者需要动用其他印书局,你直接跟唐府丞。”
对面一位清瘦干练的中年男子给文靖安拱了拱手,他就是萧慈祐所的唐府丞,相当于詹事府主管,也兼备东宫大管家的职能,给文靖安介绍了这位唐府丞之后,萧慈祐将手中报纸放下,又开始他的日常。
“今天来主要两件事,鸿胪寺已经给了西海使团海关文书,那个哈利大使明天便会带着使团返程,周大人——”
周洵出列听命,萧慈祐问道:“你这边可都妥当了?”
周洵回道:“一切安排妥当,明日臣与左中允带人登船,然后在江州入海口与西海使团汇合,借他们的船直达西海诸国。”
萧慈祐道:“善!今晚我亲自为你们设宴践行,此行你与左中允重任在身,务必把事情办妥。”
周洵和林宁宴齐声道:“臣定不负殿下重托。”
萧慈祐继续道:“文探花,周大人与左中允走后,筹办厂房的事你和右中允要即刻着手去办,这是第二件事。”
文靖安和严素光双双领命,照例完两件事之后,萧慈祐垂问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赵仲明:“赵大人可有要补充的?”
赵仲明放下手中那份报纸,回过神来,道:“殿下面面俱到,如此行事合理合规,臣等再无异议,倒是有几句话要跟周大人、左中允和文探花讲。”
周洵、林宁宴和文靖安行礼听讲,赵仲明道:“西海人唯利是图不假,但我观那个哈利大使面相阴沉、城府颇深,绝非泛泛之辈,周大人和左中允到了海上与此人交际,务必要多留一个心眼,绝不可先行透露你们此行的意图,切不能以天朝上使自满自傲,一切以完成殿下嘱托为要。”
周洵和林宁宴齐声道谢,赵仲明转而跟文靖安道:“文探花,你这份报纸我已经一字不漏仔细拜读,文探花眼界过人,文章也是别出心裁,这等笔墨实有改造民风、开启民智之效,我却有二三言想要指出,还望文探花不要怪罪我迂腐。”
文探花拱手道:“靖安不敢,恭听赵尚书赐教。”
赵仲明:“你这份报纸涉及圣上是其一,涉及庙堂国策是其二,此二者绝非我等朝臣可肆意评论,我看得出文探花在这方面用笔已颇为谨慎,却须知有的事不是‘谨慎’二字便能行之有效的。”
赵仲明这番话倒不是什么迂腐之言,反而是金玉良言,作为礼部尚书,全场资历官职最高的东宫辅臣,他在庙堂浸淫多年,一眼便看出文靖安办这份报纸的野心,也同时看出这后面带来的风险,因此确实是好心出言相劝。
文靖安深以为然,他找翰林院那些老学士帮忙校对就是为了以防万一,但那些老学士只能从遣词造句方面给他们保平安,无法从文章内容上把握尺度,这正是文靖安为难之处。
“赵尚书可有办法教我?”
赵仲明捋了捋那抹山羊胡须,道:“你这份报纸是以詹事府名义发出,且报名又是殿下所书,我作为东宫辅臣自然要帮你们把这份报纸办下去,你看这样如何?涉及圣上与庙堂部分,发报之前你交由我与诸位大人先行审阅,又或者……”
赵仲明拉长了声音,引得众人都好奇他要什么,他顿了顿,面不改色道:“又或者涉及圣上与庙堂部分,由我与诸位大人来写——”
文靖安:“……”
赵尚书,您想给我们投稿直嘛!
赵仲明干咳了一声,继续道:“当然了,我们是朽木之才,又是年老笔衰,文章自然没法跟文探花与报上几位年轻大人相提并论,只是求一个稳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