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过年 快高长大身体健康
临近年末, 朝廷开始忙碌起来。
涉及到文靖安等人的是他们自己要做全面的工作总结,然后向詹事府的三咨询以及太子萧慈祐汇报;另外也要做明年的预算计划,一并上报给三咨询以及萧慈祐审批, 同时他们要跟户部、工部、吏部和都察院等等有业务往来的部门交道, 最耗费时间也最重要的是, 他们开始向京城周边的州郡拓展。
因为明年朝廷给他们农事处二十万两的预算就会落实, 他们要赶在春耕之前尽可能多地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及在京城周边的州郡筹办新的工业区, 以京城为中心逐渐发散出去,五年之后争取每个州郡的首府都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区,至少要能够生产化肥, 把粮食增产的目标完成。
如此,文靖安和严素光等人率领农事处全员出动,除了留在工业区监督生产的部分人员, 其他人全部往京城附近的州郡跑, 根据文靖安和崔琰之前制定的“工业区选址规则”寻找新的发展点, 文靖安、林宁宴、严素光、崔琰四人各自带队往四个方向跑,当然,为了最大限度物尽其用,文靖安放手让卢玉邻和杨玄素这些他的第一批学生去了江州。
之前过卢玉邻他们家是江州织造大户,他家里的丝绸布匹除了上贡宫廷,占据大盛半边市场,还源源不断运往剑州出口西海, 这种大商户往往缺乏安全感, 他们需要与官府搞好关系,最好自己家里有人在官场立足,文靖安“帮忙”牵了线, 先是给卢玉邻安排了农事处八品监事,然后又向萧慈祐举荐卢玉邻兼任詹事府的清纪郎,相当于帮卢玉邻他们家和东宫搭上了关系,条件是卢家牵头集资在江州府城江宁府附近,按照京城淮河边新华工业区的规模筹建另外一个工业区,然后工业区管辖权归农事处所有,利润可以和出资者均分,具体合作细节由卢玉邻等人去谈,直接向文靖安汇报。
文靖安做这件事有点“卖官鬻爵”的意思了,但为了在东南开工业化进程的局面,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毕竟卢玉邻不是酒囊饭袋,文靖安不是以公谋私,法理上存在争议,道德上他们问心无愧。
故此,他们实际上一共分五个方向进发。
文靖安带人去西北方的颍昌郡。
林宁宴带人去正西方的苍州。
崔琰带人去东南方的徽州。
严素光带人去正北方的雍州。
卢玉邻和杨玄素等人则直接从淮河顺流而下,穿越中州、淮州然后到江州。
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找到合适的工业区选址并与当地官府达成合作关系,并在当地组建一个专门负责新工业区建设的领导班子,待明年朝廷给农事处的预算发下来,四州一郡全线开工。
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严素光那边还好,她顶着严同好大孙的名头加上有旧党的关系,所到之处不顺风顺水也是如鱼得水,偶尔遇到不识相的给她使绊子,也是被她三下五除二解决掉,文靖安、林宁宴和崔琰这边就不一样了。
且不农事处是个新成立的衙门,有的地方官员听都没听过,即便是听过也不会给他们面子,更不要与他们谈合作,化肥、农药什么东西?工业区什么东西?粮食增产?朝廷有谕令吗?本官一概不知!文靖安等人就得发函请萧慈祐和三咨询出面,一来二去,要不是他们选的是京城附近的州郡比较方便驿马来回,他们真得急死。
不过难归难,事情还是要做,也并不是不能做,有了前面很多期《新华月报》的传播和铺垫,京城周边州郡的一些有上进心的官员,也就是《新华月报》的读者,他们很接受了相关的新思想,有的人干脆就是文靖安等少壮派的拥趸,他们职位有高有低,听到文靖安等人来,都有投身新事业的心志向,因此排除掉一批老顽固,文靖安等人又获得了一批新同志(志同道合的意思),到了十二月下旬,他们在各自负责的州郡都有了眉目,便按照计划从四面八方返回京城。
此时,十月底出海的周洵也赶在年关之前返回,他又带回来一大船宝贝。
于是在年关之前,农事处再次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老规矩依然是周洵主持,林宁宴、严素光等人做工作汇报和问题总结,文靖安主要发表讲话,文靖安这次讲话的内容十分明确,这也是他在今年最后一期《新华月报》上的内容——安心过年!明年加倍努力,为大盛工业化进程推进竭尽全力!
当然了,临近年关,光是喊口号发表讲话还不够,该有的福利还是不能少,文靖安别出心裁拿出了一期报纸的利润给所有人发红包,特别带着严素光等高层给工业区的民夫发油粮盐等等礼品,并把这个写入了工业区的规章制度里边,这种细微处的人性关怀并非浮于表面,它会让文靖安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爱戴,拉近了他和底层人民的距离。
年末大事项处理妥当之后,很快,这天已经是大年三十了,今年的京城不下雪。
文靖安早就让下面的人停了一切生产线,崔琰等人也都放假回去过年了,只留了一些外地的官员和护卫留守,他到各处厂房看过一遍,确认都安排妥当没有安全隐患之后,这才回到办公区这边,林宁宴前几天就先回京代表农事处和其他部门的官员交际,卢玉邻、杨玄素等学生也跟他道过别,办公区这边除了他和严素光就没有其他人了。
他进门一边收拾桌面,一边把重要的公文都收好,而后道:“素光兄,我先走了,预祝你新年快乐。”
严素光却:“你不等我?”
文靖安:“啊?”
严素光:“一起回去。”
文靖安:“今天过年。”
严素光:“我知道。”
文靖安:“我是,今天过年,你不回家?”
严素光:“我不是一直住你家么?”
文靖安:“……”
从上次严素光去他家里住之后,严素光确实就在他家里住下了,即便从雍州那边回京,她第一时间也是回文靖安那个院子,文靖安倒不是介意或者不愿意,但今时不同往日,今天大年三十。
“你还是回丞相府看一看,至少吃个年夜饭?”
文靖安还是坚持了一下,严素光道:“我没有年夜饭可吃。”
她这么还真是字面意思,她亲生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唯有一个从把她当男孩饲养的大娘,根据文妙安的法,严素光现在不发动宅斗技能报复这个大娘算脾气好了,怎么还可能跟她吃年夜饭?
这么看下来,严素光这些年过得很孤独,她极度缺乏亲情和极少感受过亲情的关怀,这跟她性格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文靖安也想到了这些,及时改变态度,道:“谁你没有 ?晚上我下厨!让你尝尝云州菜,想吃什么?”
严素光:“……”
文靖安已经开始计划宴席人数了,“你、我、妙安、宁宴,还有妙安两个弟,我那两个云州的学生,我们凑一桌热闹的。”
严素光道了声好,文靖安迅速锁好重要的文书关好门,和严素光一起到马厩那边牵马,两人踏着元景十八年最后一日的最后时辰一道回京。
此时已过中午,约是下午一两点,京城位于大盛中央,过年的风俗和云州那边不同,这边的百姓在年三十这一天,中午时分便开始杀鸡烧饭,但不是为了吃,而是先到附近的“神社”祭拜天神,具体什么天神无从考证,反正每家每户都要祭拜,拜完天神之后回家继续祭拜“家神”,具体什么神也不准,姑且算是家里的守护神,最后祭拜自家的列祖列宗,孩拜拜的时候要喊:
“阿公婆祖,今天是大年三十,你们饮酒吧,你们吃肉吧,保佑我们快高长大身体健康。”
这一系列的祭拜完成之后,大约是下午五六点,每家每户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吃完饭之后有条件家庭贴对联,没条件的贴点红纸意思意思,入了夜,孩到处玩,大人各串门,最盛大的节目是到京城看皇帝老爷家在禁宫城楼放烟花。
文靖安和严素光出了新华路走上官道就开始听到树林各处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就是附近村民在拜神或者拜祖宗,等他们进了京城东门,也就是朝阳门,京城的街道,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散落着红色的炮仗纸,空气里有一股不上好闻还是难闻的“炮仗味”,这就意味着人家都已经祭拜好了神明和祖宗,在准备年夜饭了。
文靖安道:“我们得快点了,要是妙安等不及出手做云州菜,我们吃了会有危险。”
严素光:“……”
这个点街上没有多少行人,他俩很快穿到内城西南角,绕两条胡同巷子就到文靖安那栋院子,到了岔路口,文靖安忽而勒住马头,道:“你先回去,我去后面叫宁宴。”
严素光点了点头,她考虑到前面或许还会有人放鞭炮,骑马的话马儿受惊乱窜,她控制不住会有危险,便下了马牵着走,等她牵马走到文靖安家门口,看见一位年轻妇人举着一把接了一根竹竿的加长型扫帚在清理门口屋檐下的蜘蛛网,严素光觉得奇怪,还以为自己认错了门,往里看了一眼院子确定没走错,这才问道:“你是谁?”
年轻妇人闻声转过头来,严素光看见她皮肤白皙、身段娇,年纪约莫三十出头不到四十,奇怪的是严素光觉得这位年轻妇人的眉眼竟然有几分熟悉,好像在哪儿见过。
年轻妇人量了她一眼,反问她:“您是?”
严素光:“我住这。”
年轻妇人想了想,温柔笑道:“哦,原来你是——”
话到一半,文妙安举着一块方巾从院子里跑出来,喊道:“三娘娘,用这个!用这个蒙着脸就不怕灰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