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挑拨
然而提利昂是多么一个人老成精的人,年轻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人精,更何况经历了这么多的阅历。
他一眼就看出来了简妮夫人脸上隐隐露出的不悦。
事实上这也很正常,如果他自己现在是凯岩城之主,突然跑过来一个王子想要求娶自己的女儿,他也需要掂量再三。
更何况如今正是皇位之争的关键,大皇子赫洛斯坦格利安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至少是在明面上可以看到的。
“简妮夫人,恕我直言,我可以这样称呼您吧?”
在这个世界一般对于陌生人都要称呼姓氏,称呼名字是一种比较亲近的表现。
而提利昂的谈话技巧自然非凡,仅仅只是通过言语的细枝末节便悄无声息的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简妮维斯特林听到了提利昂的话然后微微点了点头。
“我知道您现在的顾虑,简妮夫人。”
“蓓珊妮姐如果可以和尹蒙殿下两情相悦,自然是一段美好的婚姻。”
“高贵的托因家族和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家族坦格利安家族联姻。”
“但巧的是现在似乎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
提利昂站在凯岩城的大殿中侃侃而谈。
这里曾经是他的家园,但如今提利昂却以客人的身份来做客,然而提利昂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异色。
他看透了简妮夫人内心的顾虑,然后直言不讳的开口道,戳穿了对方的想法,简妮夫人的脸上顿时微微有些尴尬。
因为如果放在其他时间段,天下太平,蓓珊妮托因能够嫁入到坦格利安家族,甚至生下来的一个宝宝,那绝对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但偏偏如今却是非常的时期,托因家族入主西境的时间不长,底蕴不济,不想掺和到残酷的夺嫡之战中。
然而提利昂戳穿了简妮夫人内心的想法,似乎正是站在了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但却在下一句话突然话锋一转。
“托因家族想要置身事外,我可以理解,但有些事情却不是想要躲就能躲得过的。”
“享受了多大的利益,就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和风险,要知道其他人可是也盯着西境总督的这个位置。”
正如两个王国爆发了一场战争,底层的平民百姓如果想要躲避战争,携家带口钻到山林里就行了,总有办法逃脱,而且士兵们也不会盯着平民百姓去追杀。
但作为两国的贵族却根本无法置身事外,要么打要么投降。
而两国的国王则更是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一旦另一国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包围了首都攻克了王宫,那么其他贵族往哪跑没有人管,但这个国王一定会被重点照顾,基本上插翅难逃。
敌人可以放过这个国家的平民百姓,甚至放过了贵族,但一定不会放过对方的国王。
而提利昂所的道理很简单,托因家族作为凯岩城伯爵西境总督,如果想要依靠着躲避是根本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更何况对于托因家族来还有一场更大的危。
托因家族占据高位,他想要逃避,但却还有其他人盯着他们的位置。
“提利昂大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利昂的一番话落下,简妮维斯特林夫人还没有开口,另一旁作为凯岩城年轻主人的琼恩托因脸上的表情微微愣了一下,随即大惊失色,赶忙开口问道。
“谁在盯着凯岩城?”
琼恩托因的父亲米斯托因在他还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他很早就继承了凯岩城。
但同样作为少年总督,琼恩托因可没有当年罗柏史塔克的腕和能力。
因此西境上下许多的贵族看起来臣服托因家族,实际上更多的是看在帝国的威严上表面臣服,内心并不在意,否则以托因家族的底蕴还有孤儿寡母,如何能够镇压的住西境的这群贵族们?
而琼恩托因也知道这些,长大之后励精图治,虽然还是没有彻底掌控西境,但也比当年的状况好了许多。
但如今听到了提利昂所有人正在觊觎托因家族的位置,琼恩托因自然大惊失色,因为他最害怕的就是这个问题。
而琼恩托因的反应自然在提利昂的预料之内,另一边的简妮夫人也微微皱起了眉头,随后提利昂摇了摇头开口反问道。
“琼恩托因大人,您不妨猜一猜大皇子赫洛斯坦格利安殿下凭借着什么调动了驻扎在河间地的第三军团?”
“他用什么条件服了军团总司令哈利斯崔克兰?”
哈利斯崔克兰是琼恩托因的父亲米斯托因的老部下,曾经是黄金团的财务官,但如今成为了第三军团的统帅。
提利昂的话一出口琼恩托因和简妮维斯特林夫人的脸色都微微变了变。
哈利斯崔克兰,这个人他们母子二人当然太了解了。
在帝国建立之后,曾经的黄金团指挥官们分散到了各地当上了贵族,在帝国政治上形成了一股势力、
而在米斯托因生前,这股政治势力的首领就是他,他也是御前首相可以带领着曾经的老兄弟们吃香喝辣。
但在米斯托因死后,哈利斯崔克兰便直接继承了他的位置,抢夺走了许多原本应该属于琼恩托因的政治资源。
否则按照米斯托因生前作为御前首相,他的儿子最起码也应该在君临朝堂之上拥有一席之地,而不像现在好像是一个边缘人。
因此如果提利昂起到了其他人,或许托因家族的母子二人还不会相信,但他提起了哈利斯崔克兰这个老色魔,他们马上便相信了。
简妮夫人和自己的儿子互相对视了一眼,虽然内心已经相信了大半,但表面上还是努力做到不动声色,继续再试探一下。
“大皇子殿下以西境作为条件许诺给了哈利斯崔克兰叔父?”
“提利昂大人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大皇子殿下发动政变攻占了君临之后我便在御前议会任职。”
“只是后来得到了会离开君临,这才弃暗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