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难题

A+A-

    韭菜鸡蛋一登台,开场效果超出预期的好,他俩只凭身上大褂的配色、还有无厘头的艺名,就已经吸引了台下所有观众的注意力。

    江祺枫在下场门帘子后面观察了一会儿,场上俩人表现不错,听台底下动静也热闹的很,这样他终于能放心松一口气了。

    正看着,突然听见后边温祺玉兴致勃勃喊了他一声,“师哥,我发现咱俩就没有几身能凑一对儿的大褂,是不是该做新的了?”

    这种盼着做新衣服的心态好似应该属于几十年前,至少得是父母那一辈时候才会有的经历,但放在相声这一行里也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别看现在买个衣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正常生活在城市里的肯定都能买得起,但那只是日常的衣服,换成大褂就未必了。

    大褂算是相声演员的演出服,这可有得讲究,要想量身裁一件大褂,几千几万的都有,还有那手工刺绣的大褂中的高级定制,没有几十万做不下来。

    要大褂有没有便宜货,有是有,但一分钱一分货,廉价的大褂穿上身自然只能廉价感受十足。

    入了行的相声演员对这个很是挑剔,不追求什么暗纹绣花这些花里胡哨高级定制,至少也得版型工整、布料有质感。

    很多外行都爱问,演员的大褂是不是有分等级,是不是有规定演员到什么级别才能穿什么料子的大褂。

    没有,是真没有。

    不过是人家成了角儿的收入高,有钱才能买的起刺绣大褂而已。

    你要是相声的不怎么样,上得台来没几个人认识,还硬要砸锅卖铁做个几百万的手工盘金大褂,咱不拦着。

    听到温祺玉这话,江祺枫只能是无奈发笑:“活儿还没演几场,先惦记上新大褂了,败家啊。”

    满后台都是年轻演员,这会儿候场最是无聊的时候,一个个拍着手开始起哄。

    “做身红的!”

    “红的红的!”

    “要正红!”

    “演《黄鹤楼》吧!”

    《黄鹤楼》这个节目中间有一个场景是逗哏的坐在当间,捧哏站在旁边,跟结婚照似的。

    老一辈都搭档胜夫妻,他们也就爱起这个哄。

    江祺枫一时不上是什么感觉,脸上莫名其妙有点热,或许是脸皮太薄吧。

    随后哄苍蝇似的挥了挥手,把凑热闹的这群哄散,没好气道:“本命年都过了,做什么红色!”

    谁知温祺玉咧嘴嘿嘿一笑:“师哥,我明年还真就本命年。”

    江祺枫语塞,他倒是忘了这茬儿。

    “再!”

    ——

    双祺社开业的第一周,这五天几乎场场满座,有看见微博特意过来的、还有上这儿旅游正好看见门口水牌就买票进来的、甚至还有同行过来望风的。各式观众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

    但是,正如头一天江祺枫的,光是一天、一周可不够,要保持。

    难就难在保持。

    这个时代因为网络科技的便利有太多一夜爆红又快速过气的案例,能快速走红同时维持流量的人少之又少。

    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一样的,想平步青云同时还平稳立足,难。

    江祺枫看着网上票务后台的数据,相比起上周,这一周都快砍了一半了。

    “怎么搞,这还没坐够半场吧?”温祺玉撑着下巴皱着眉头。

    江祺枫没话,按下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担忧,强迫自己冷静思考了一会儿。

    突然,他目光决定地:“不能只依靠那点儿老观众,如果只靠原有的观众维持演出,不光我们得饿死,这一行都立不住了。”

    相声曲艺流传至今本来就已经冷的差不多了,大多数人对相声的印象就只有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某个节目,或者是最出名的那几个相声演员,如张修明、唐崇安。

    仔细想想,现在为什么只有东城和曲阑社还吃得饱饭?就因为他们有几根台柱子,有支持了十几年的忠实观众。

    但这样的现状显然是不利于相声的传承的,只有旧人在,不见新人来,总有一天老一辈离开了,老观众也不在了,相声还如何继承?

    江祺枫声嘀咕道:“要是能让不了解相声的人走进园子,能让更多人喜欢相声,算功德无量了吧……”这话不知道是给谁听的,他还不敢有这么高尚的追求。

    温祺玉察觉到他情绪不对劲,什么话都没接,只是握住了他的手,用掌心的温度坚定他的信念。

    他暗自想,也许有一天他们也能享有艺术家的称号,与前辈相声大师齐名,载入曲艺的史册……

    反正有野心从来都不是错。

    抛开这些有的没的,现在依然是两个有志青年被几张票难得手足无措。

    大中午的,江祺枫又约上了徐照岚他俩,四位「领导」聚在一起想招儿,他这叫人多力量大。

    “我看人家拍电影电视剧有上节目做宣传的,你要不也试试?”徐照岚挠了挠头。

    招儿倒是不错,但……

    “人家节目请明星是为了收视率,明星上去做宣传也算各取所需。咱们这种啥也没有的,谁乐意请咱们。”

    听了这话,徐照岚也只能耸耸肩揭过了。

    温祺玉却若有所思,捅了捅江祺枫的胳膊声:“咱们好歹拿过一个冠军,联系一下台里指不定有机会呢?”

    江祺枫无奈:“咱们那个节目都过去仨月了,三个月电影院能上百八十部片儿,电视台能播十几部剧,人家凭什么回头用我们?”

    也是,插播广告都得收费,电视台凭什么帮他们做宣传?

    不过,到这徐照岚突然想起了什么,眼前一亮:“哎哎哎!我想起来了,你不是有个女观众在电视台吗?”

    女观众?电视台?

    陈莎!

    江祺枫终于想起了这么一号人。

    他还在曲阑社的时候就在观众席看到过陈莎的身影,一直到离开东城茶社最后见的人也是她,后来去录「万象归春」才知道,她竟然是电视台的节目导演。

    “我找找,我好像就没加过她微信……”江祺枫急忙翻开通讯录。

    温祺玉突然摁住了他的手,冲他挑眉道:“微博啊!”

    一帮人想招儿也就只能想到这儿了,江祺枫按他们的开了微博,给陈莎发去私信,就等她回复了。

    ——

    又过了将近一周,每天台下观众真的就只有半数了,而江祺枫给陈莎发的那条私信仿佛是石沉大海了一样,这么多天杳无音信。

    “你她会不会哪天直接买票来园子了?”

    后台这么几个人面面相觑,没人搭的上话。

    温祺玉安抚道:“可能是最近台里忙,你再等等吧。”

    江祺枫无奈啊,他是不着急,刷刷往下掉的票房和上座率比他着急多了。

    后台这么几个人都明白他在担心什么,往外边看看就知道,今天远远没有上周那么热闹。

    徐照岚想了想:“工作日也是没办法,周末可能会好点儿。”

    这谁都知道,平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按他的计划一周演三天就不会有这个烦恼,还不是乔振华给出的大难题……

    过了一会儿,边上一直没话的杨文靖突然叹了口气,正正经经提出一个主意:“我看你要不试试联系社区街道的那种演出,平时社区麻将牌遛鸟逗猫的大爷大妈不少,你争取把人全吸引过来呗。”

    这倒是个好办法,平时泡在戏园子里的本就是大爷大妈偏多。

    “行我回头试着联系,都收拾收拾准备演出了。”